不是對答的這套流程有問題,而是對答的話,在這個境地下,怎么看怎么不對。
之前問的一句,“高文興唐,內有竇孫之助”,這個其實是沒問題的,說的是唐高祖竇皇后、太宗長孫皇后,匡贊二君,以成帝業。長孫后尤其賢明,是歷史上的賢后,具體事跡數不勝數,張昭華相信問這一句的妃子絕對是馬皇后的死忠粉,因為本朝的馬皇后就是和長孫皇后比肩的賢后,連皇帝都拿兩位皇后作對比,馬皇后對皇帝的事業就起的是“匡贊扶助”的作用,所以這一句,本質上沒什么錯誤。
錯在張昭華不得不接的下一句了,所謂“暨夫宋室之宣仁,可謂女中堯舜”,這說的是誰,是宋朝歷史上一個赫赫有名的太后,宣仁高太后。
這個人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生母,宋哲宗的祖母,在做太皇太后的時候垂簾聽政八年時間,算是實際意義上的國家執政,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后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強大的時期,時人認為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高太后也被因此譽為“女中堯舜”。
女子之中,也有堯舜一樣的人物,當然學過一點歷史的張昭華知道,高太后執政時候,是推翻了王安石的新法,所以舊黨的老臣是一定要對她歌功頌德的,“女中堯舜”就是舊黨領袖司馬光對她的稱贊,書是人寫的,對于精于文筆的人來說,想寫成什么沒有固定的準繩。
但是這要放在朱元璋統治的朝代下——皇帝從民間選秀,為的什么,就是為了防止宮妃和外戚專權干政,這個教科書里的高太后干了什么呢,以母改子,用孝道的名義,推翻了兒子的新法。
要知道,為了防止女禍,皇帝不僅從民間選妃,而且還訂了這么多制度,弄進來這么多女官,就是讓這些女官轄制宮妃,不讓她們趕出逾矩的事情。而且還有最能看出皇帝心意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南京的皇宮,根本沒有修建給太后居住的地方!
沒有給太后的宮殿,真的是皇帝忘記了么——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死得早,所以沒有太后可以奉養,就沒有修建么?
這樣想就太幼稚了,自己沒有母親了,難道下一代的皇帝會沒有么,那讓皇帝的母親住在哪兒呢?
張昭華有理由相信,皇帝是想過讓所有宮妃都殉葬的,甚至包括皇后。
據說皇帝曾有疑難私自問過文淵閣的小官,不知道問了什么,但是之后太監將書史收走的時候,發現書里有一道折痕,是北魏的后妃傳。
北魏什么風俗,殺母立子。
中國歷史上的**皇朝在皇位繼承過程中,母以子貴固然多有,殺母立子的現象也曾存在過。此種作法濫觴于漢武帝,形成制度的,卻是北魏拓跋氏。魏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母后擅權,在約一百年的時間里一直實施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后妃生了皇子,皇子將被立為太子或已立為太子,她們就會被賜死,而將皇子交由乳母看護。
所以皇帝這樣疑心重的人,又是從民間選取勢力單薄的秀女,又是規定皇后只可干預內事,詔令不能在宮廷之外使用,就是為了不蹈漢唐女權過盛的覆轍,在張昭華看來這就是張揚男權為主,壓抑女性的權力,蔑視女性的存在,嚴防因女性非正式權力的膨脹而威脅封建政權的穩定——
這個時候你提一個“女中堯舜”出來,皇帝會怎么想?開什么玩笑,張昭華覺得自己快要完蛋了好嗎。
剛才問出上一句的是余妃,她問了這句之后就慌了,在自己的簾子后面打哆嗦,皇帝看不到,但是郭寧妃看得清楚,心里也跟著戰戰兢兢起來。如今皇帝春秋已高,而太孫還年幼,皇帝當年對懿文太子說的話現在活生生地實現了,他要為下一代的皇帝把路鋪好,誰敢擋路誰就死,外廷那些功勞卓著陪伴日久的功臣都不能保全,那么這些身在內廷的妃子們呢,如果皇帝認為她們有可能掣肘皇太孫,是不是也一樣毫不留情地拔掉這些他認為的“荊棘”呢?
“女中堯舜,”洪武帝的語氣很值得玩味:“你說說,宣仁后為什么被人稱為女中堯舜?”
“民女以為,”張昭華慢慢回道:“宣仁高太后杜絕內幸,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除弊政,是以能稱之女中堯舜。”
這句話張昭華是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有很大的玄機。
高太后什么功勞,功勞多了,比如說任賢使能,去讒不疑,她召回被變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馬光,將因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貶謫的舊臣都召回京師,分別重用,這其中就有一直被貶斥在外的蘇軾。雖然這當然有政治上的考究,但不能不說,這些人確實是國之棟梁。
但是這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為高太后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這個新法在當時是普遍被認為是禍國殃民的政策法令,就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被認為是奸人奸法,直到后世才對王安石的變法有了徹頭徹尾的重新認知——所以高太后廢除新法,恢復的是宋仁宗以來的政策,這就是恢復祖宗法度的意思,其實張昭華想說的就是這個,撥亂反正,一切遵循祖宗法度。
宋神宗做了“錯事”,高太后當權之后就把錯誤的改正回來,回到祖宗立下的規矩上,張昭華意在影射當今,作為國朝第一位皇帝的朱元璋,定下許多條條框框來,單看一個祖訓錄,就規定了那么多的規矩,為的是讓后世子孫奉為寶典,事事照做。
總會有不肖的子孫的,這個子孫當了皇帝,他改變了洪武帝定的規矩,要弄得天下大亂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像高太后這樣的人出來,恢復祖宗法度,挽救國政,難道不是洪武帝想看到的么?
還有一點,張昭華不說高太后如何圣明地處理朝政的事情,就是隱去了女人在政務上表示出的才華,只說她杜絕內幸——什么意思,就是說高太后極力阻止皇帝給她的家人封官封爵,宋神宗曾三番五次要提高母親家族的待遇,打算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宅第,高太后始終不肯答應。最后,還是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由高家人自己出錢,建造了房屋,沒用國庫一文錢。
這就是杜絕外戚幸進的典范。
皇帝怕的是什么,不就是怕外戚掌握朝廷大權么?不就是怕子少母壯,女人要禍亂朝政嗎?在張昭華的嘴里,高太后兩個都沾不上,反而謹守禮法,忠心為國,不謀私利,一切為了國泰民安,這下皇帝還有什么說的呢?
果然皇帝非常高興,甚至讓人把簾子卷起來,讓張昭華近前來。
“你說的很好,”皇帝道:“是個懂道理的!
張昭華眼睛垂下,她很想看一眼皇帝,但是還是忍住了。
“寧妃以為如何?”皇帝問道:“余氏、楊氏、周氏以為如何?”
“皇爺,”郭寧妃笑道:“難得這孩子機敏,可是還有才藝沒有展示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