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液沒有想到,等待了多日的中山軍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確實這樣一幅場面。
雖然隔著很遠的距離,但是陽光下反射的光點,即使遠遠看來也和往日多有不同,中山人的騎兵,就猶如天兵降臨一般,閃耀著斑斑光點,卻威嚴四溢,讓人未曾交手,就先矮了三分。若是真的動起手來,恐怕連一絲反抗的勇氣都沒有了吧。
當然,這不代表仇液就害怕了。他是個胡人,但是對于中原人所說的忠義反而更加看重。他非常感激趙雍當年的不殺之恩,也同樣感謝趙雍不但將他從代郡提拔到了百金營,成為了趙軍騎兵精銳中的精銳,這次北伐更是多有提拔,成為了趙雍的心腹之臣,就這份賞識,也就足夠仇液粉身碎骨而不能報答了。這次,趙雍又將精銳的百金營交給自己,不就是希望能夠拖住從番吾南下的中山援軍,保證趙國順利拿下石邑嗎?說的不夸張一點,石邑能否順利攻下,全在自己這里。
想到這里,仇液也不再猶豫,拽了拽手中的韁繩,看著不斷行來的中山國鐵馬騎兵,他吐掉口中的草莖說道:“上馬,列陣。”
趙軍的胡人和中原人,對于騎兵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區別。比如說,中原人覺得,只有在馬匹上保持陣型,才能保證在對敵中獲得先機。然而,胡人們卻說,和獲得的先機相比,最大限度的保證馬匹的耐力,才是最好的選擇。
你總能發現,像仇液這樣的胡人將領,在率領騎兵作戰的時候,在敵人距離自己有二十多里的距離,他們就會牽馬而行,等到距離對方兩箭之地的時候,再上馬迎敵。這倒不是過分的自信,而是為了保證馬匹充足的體力。長期面對突發情況的胡人,早就養成了瞬間迎敵的習慣,第一時間將速度催生到了極致,完成對敵軍的戰術機動。而這種戰術,則已經成為趙軍騎兵的重要作戰思想了。
不過這次,仇液明顯不想這么干。雖然他不知道,自己面對的對方將領是誰,但是就沖著對方鐵甲裹著的戰馬,就足以讓他在作戰細節方面考慮的更加細致。
面對著突然出現的趙軍騎兵,馬陣之中的司馬赒,又何嘗不是突然一愣呢?不過很快,他就鎮定了下來。既然對方敢在這里設下埋伏,就說明已經意識到番吾的援軍即將南下了。越是如此,越是說明對方正在對石邑城展開瘋狂的進攻,毫不夸張的說,誰能在這地形平坦的平原上,完成對彼此的擊殺,誰就將徹底改變這場北伐戰役的走向。
或許都知道彼此的心思,兩人都沒有在陣前寒暄叫陣,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時出擊。兩人或許不知道,這或許是中國歷史上,非正規重騎兵與輕騎兵的第一次較量。
趙軍的輕騎兵部隊很快就結成了沖鋒陣型,向中山軍沖殺過去。這一支趙軍騎兵和其他趙軍多有不同,簡單來說,這里面的胡人和趙人比例,在七比三左右,也就是說,這支部隊主要是由胡人來組成的。這也是為什么指揮官會是仇液,而不是李拙的原因。
胡人在草原上搏殺了幾輩人,對于弓馬騎射的嫻熟程度,遠遠不是中原人,甚至趙人能夠比擬的。而且多年的游牧生活,讓他們養成了自己獨特的作戰特點。比如說,整個部落的胡人出去游獵,不會過分的糾結于陣型是否嚴謹,因為在他們多年配合中,已經養成了雖然各自為戰,但是互相默契的關系。無論兩翼舒展的多么寬泛,也必定會有一部分人保持著和中軍的聯系,而不至于脫節。同樣的道理,當部隊需要擴大自己的戰線,讓兩翼迂回包抄的時候,中軍也會自己而然的作出相應的舉動,這就是草原人的行動哲學。
仇液雖然沒有下令讓整支部隊稍稍落后的兩翼拉開陣型,以防備地方的正面沖擊,但是兩翼各自的校尉都自覺的向兩翼拉開,和中軍開始若即若離。但是手上的弓箭也沒有閑著,已經開始朝對方射擊。
百金營作為精銳中的精銳,很多先進的武器自然要優先配備。比如說他們現在使用的,就是趙國從韓國購買的強弓。趙雍之前聽說韓國盛產武器,強攻勁弩皆為天下之冠。然而真正拿到手里才知道,這種所謂強弓勁弩的最遠射程,也不過是一百三十米左右,而有效射程,其實在四十到五十米左右,這讓對強弓的幻想徹底破滅了。不過這對趙國來說,也非常不錯了。趙國自己生產的弓箭,是達不到這個距離的。
所以在達到一百米左右的時候,趙軍的弓箭就紛紛開張,向中山軍發動了騎射攻擊。在這個距離上,中山軍根本沒有很好的應對方案,只能硬頂著箭雨向趙軍繼續前進。事實證明,中山人這支鐵甲騎兵的防御的確很強悍。如果是同樣的皮甲騎兵,在這樣密集的箭雨覆蓋中,即使不立刻被擊斃,也會很容易被射傷,至少軍馬的進攻會受到阻滯。很顯然,若是想要對中山軍造成傷亡,這個距離還是太過遠了。
趙軍的第一波箭雨進攻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司馬赒顯然是早有預料的,眼看騎兵部隊進入到了對方的有效射程之內,再這樣悠閑的跑下去,就完蛋了,他隨即下令,全軍發起沖鋒。
鐵馬騎兵,準確來說并非標準的重騎兵,這是由于,雖然鐵器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實際上其質量和性能,遠不如青銅技術成熟,所以更多的是在農具上使用。而正是由于農具廣泛的使用了鐵器,才讓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取得了發展。不過這個時候,鐵器依然無法成為武器的主要材質,甚至到了三國后期,鐵器才逐漸成為了武器的主要材質。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鐵甲的防御性能,在遠距離上是非常可觀的,但是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其效果就不好說了。中山的鐵馬騎兵,也必須在這個射程之內和趙軍交火,才能對趙軍進行殺傷。不管怎么說,鐵甲在陽光下反射出的光輝,其陣勢也非常嚇人。
趙軍明顯也知道自己的特點,胡人對于獵物從古至今的習性,讓他們本能的作出反應。剛開始若即若離的兩翼部隊,終于在進入有效射程之后,脫離中軍向中山軍兩翼進行迂回,寬闊的戰線讓整個陣型顯得非常的稀疏,逐漸向兩側移動,在進入有效射程之后,第二波弓箭開始發射,對中山兩翼的陣型進行了攻擊。
同一時間,中軍的部隊也立刻勒住韁繩,將馬頭向回撥弄,準備向后撤退。但是,這并不帶中趙軍放棄了進攻,相反,中軍的騎兵開始回頭攻擊中山軍,對中山騎兵進行傷害。
不得不說,若不是仰賴于自己的鐵質鎧甲,恐怕中山軍的這一波沖鋒,就將損失七七八八。為了便于沖鋒造成巨大的攻擊力,中山軍沒有采用一般的沖鋒陣型,而是從開始就保持方形陣進退,由于訓練有素,即使這支騎兵奔跑起來,陣型都沒有太過混亂,嚴謹整齊。以至于中山人整體的沖擊都非常有氣勢。司馬赒也是計算好趙軍的回擊距離,當看到趙軍中軍回撤的時候,依然勢頭不減,很快就奔著趙軍的中軍沖去。司馬赒眼見趙軍即在眼前,趕緊下令:投標槍!
標槍,應該是有中國歷史可考,甚至是整個人類歷史可考以來,最早的武器之一,它誕生于人類狩獵和耕作的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都還是作戰工具。不過,隨著弓箭和弩箭的發明,人類的對于武器的精度要求達到了新的高度,標槍也就逐漸退出了人類的武器行列。但是在草原上,這種武器依然非常盛行。特別是在靠近獵物的時候,標槍的準確性和便捷性,遠遠超過了弓箭和弩箭!
眼看趙軍距離自己不算太遠,中山軍的標槍終于投出。標槍閃耀著寒芒,發著低沉的哨音,準確的投入了趙軍的軍陣之中。趙軍的馬匹由于缺少甲胄,紛紛中槍,有的受傷不重,但是突然的攻擊讓馬匹吃痛,瘋狂的嘶叫起來;有的馬匹直接被刺中要害,倒斃在地,連帶著馬上的騎手都摔出了很遠,而被后繼的騎手踩踏而死;更多的則是標槍從背后刺穿趙軍的要害,寒芒像死神一樣,帶走了趙軍士兵的生命,一時間馬匹的嘶鳴聲,人的哀嚎聲,還有馬匹倒地的慘叫聲,讓整個戰場陷入了混亂之中。
經過標槍的進攻之后,中山軍終于追上了趙軍,重騎兵強大的沖擊力,瞬間將趙軍淹沒在了馬蹄中。不僅如此,既然到了近戰,中山軍也就毫不留情的揮舞起手中的兵器,對趙軍展開了無情的攻擊。而他們手中的武器,也并非刀劍,而是胡人之中最常用的一種武器—銅頭錘。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