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盛世記載于史籍之中,拋開江湖傳言或野史,作者在讀正史時也有些疑問。比如,李治4歲封王,16歲做太子至22歲登基,期間并未再出現有力的爭儲者,按理說在貞觀皇帝去世之時,已在儲位上經營了六年的他完全有能力主持正常的發喪活動。
但事實上,在大夏天的,故帝靈柩卻在太極宮停放了五十多天,這是不正常的。說李治不忍父子分離算一個理由,但按理及時將死者入土為安,讓之同生母長孫皇后早日相聚,這才是最大的孝道,以仁孝出名的李治不會不知道這個。
貞觀皇帝駕崩于翠微宮,但移靈時卻秘不發喪,派幾千甲士侍御如常,像沒事一樣。那之前貞觀皇帝已將最不放心的、李治可能不好駕馭的英國公貶去了疊州,那么已做了六七年安穩太子的李治在長安因何還這樣小心?
再比如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從東宮到太極宮上朝,根本無須繞行太極宮最北端的玄武門,因為太極宮和東宮之間有更方便的通道。要走玄武門上朝的恰恰是李世民。
但唐史中卻記載著,建成和元吉騎馬去玄武門——然后行至臨池殿時同秦王的人遭遇了。
臨池殿在玄武門的里面(南面),如果理解成太子和元吉兩人行事違反常理,上朝偏偏繞了遠道、通過了玄武門再行至臨池殿的話,別忘了秦王府的人正埋伏在玄武門,雙方根本不該在遠離玄武門的臨池殿才遭遇。別忘了秦王再傻,也不大可能在太子的不經之路上設伏。該在玄武門設伏襲擊秦王的,應該是太子建成。如果理解為李建成和元吉從太極宮去玄武門,就是為了查看他們設伏襲取秦王的情況或者結果,這倒說的過去。
比如侯君集的謀反,一位參與攻滅了高昌和吐谷渾的重要將領,名列凌煙閣,爵至國公,在功成名就之時,在貞觀皇帝如日中天的時候去干這種事!要知道貞觀皇帝是一位人人皆知的強權帝王,謀反者是個身帶殘疾、名聲并不大好的李承乾。就算是個賣菜的,身處侯君集這樣的身份、這樣的關頭,大概都不會如此行事。如果侯君集的謀反是真實的,那么不能寫入史籍的真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衛國公李靖薨于辛酉日,貞觀皇帝崩于同月己已,也就是李靖死后的第8天,按理說皇帝已經很虛弱了,但他仍然去了李靖府,這件事當然可以理解成君臣的感情,不過申國公高儉薨時,貞觀皇帝身體尚健,那時候他曾經也要去高儉府上吊唁,但申國公的外甥——長孫無忌跪在皇帝馬前苦苦阻攔,說于理不合,皇帝因此半路返回。
那么除了君臣情意,皇帝抱病堅持去看李靖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可不可以說李靖薨時皇帝根本沒有生病,但他關切李靖知道的什么不被人知的、至關緊要的秘密?要知道侯君集曾和李靖共擊突厥,而戰場范圍涵蓋了侯君集的祖籍。
自周衰,禮樂壞于戰國而廢絕于秦。但始皇帝死時,因為滯留時久,為掩蓋尸體的異味載了整車的咸魚。如果史書不錄入,我們不會知道這個細節。而李義府、許敬宗以皇帝喪事非臣子所宜言,去掉了《國恤》一篇,從此天子喪事缺焉。
比如貞觀皇帝同文德皇后的感情,史籍中有許多的細節可以證明他們是情深意篤的。貞觀皇帝對文德皇后與其他妃嬪的兒子是個什么截然不同的態度是一個佐證,史籍中隨處可見,這里不想多說。
在李世民獨居在翠微宮時,長孫皇后早已故世多年了,陪伴他的不是哪位妃嬪,而是太子李治。
“秋日凝翠嶺,涼吹肅離宮。荷疏一蓋缺,樹冷半帷空。”李世民在翠微宮寫的這首詩不應該只是寫景,而是心境的表達,他的半張床總是空的。
文德皇后生子是很密集的,這又是個佐證,她有的孩子居然是同一年降生,生完這個就懷上下一個。皇后身邊有那么多竟爭者,依然能夠獨霸著丈夫,兩人的感情可想而知。
然而,長孫皇后自武德五年生下晉陽公主之后,直到貞觀二年,六年的時間里她正處于生育的上佳年紀,卻沒有生育的記載。
懷疑這段時間里她與李世民有了感情的危機?按理說六年的危機早就讓她下課了,也不大可能。因為這段時間里發生了許多大事,渭水之變、玄武之變,文德皇后一直同李世民在一起共同應對危機。
比如長孫無忌在李治朝的謀反,不能說沒有疑點。李治在執政初期比較弱——權當這么理解,因為連房遺愛都敢作廢立的打算了。
但長孫無忌可不弱,他借著高陽公主謀反案能將李道宗、李恪、薛萬徹等一干鐵血之將一網打盡,將山東集團干殘了,絕對是個心狠手辣的人物。在后來,越王李貞等人謀反,朝延是派了軍隊鎮壓的。那么,足稱鐵血之將稱謂的李道宗、薛萬徹之流,為什么這么輕易束手就擒?總有一種特別而神秘的力量讓他們不敢、不能、或者不愿暴力反抗。
長孫無忌這么一個鐵腕人物、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加上一位有些弱的李治,如果他真想謀反的話,同樣也絕不會這么容易束手就擒。是什么原因呢?
以識人精道聞名的李世民,在立儲大事上卻受了長孫無忌的影響,又能將《威鳳賦》這樣充滿感情的詩文專門寫給長孫無忌,讀者有興趣的可以專門推敲一番。
長孫無忌為什么非要干倒李恪?李恪是庶長子,對誰威脅最大?
長孫無忌為什么堅決反對李治立武媚娘為皇后?基于什么樣的感情才這樣堅決?那個時候李治和武媚娘是什么關系,以長孫無忌的聰明不會不知。
當時李治又是拉著武媚娘親自將金帛十車送到長孫無忌府上,又是給長孫無忌的所有庶子封官,可見在立后一事上能得到長孫無忌點個頭意義有多么的重大。
可以說,只要長孫無忌能點個頭,便取悅了李治、又能避免與武媚娘成為死敵。可一向精明的長孫無忌偏偏沒有這么做,是什么力量讓他堅持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以致犯了傻?
李世民大夏天的停靈柩五十多天,太極宮里是如何防腐的?單靠用冰也不大好看。
萬年宮半夜發大水,淹死軍民三千多人,衛士、大臣們忘了皇帝各顧各命,而半夜登高而呼、救了李治和武媚娘的薛禮,所得的賞賜只是一匹御馬……一匹御馬也只是一匹馬,這就是救了皇帝和武媚娘的賞賜。
李治為什么這么摳?對薛禮有成見?過了玄武門就能直達帝、后寢宮的重地,有成見的話為什么還讓薛禮擔任守衛玄武門重地的值夜郎將?
貞觀十四年攻滅了高昌,使唐朝有了可靠的軍馬來源基地,貞觀十八年討伐高句麗,軍馬充足與否注定是不能繞過的問題。
然而在前一年——貞觀十七年,滅高昌的有功將領侯君集因“謀反”剛剛被誅了。而經歷了這件大事,西州保持了穩定、足以讓李世民可以放心東征,當時是誰在西州,史籍中為什么記之甚少?本文將郭孝恪設置成了安西都護,這一點與史料是有出入的。
渭水之盟的處理提示了哪些未能記入文字的掂量和取舍?為什么長孫皇后去世的同一年,翠徽宮的前身——太和宮便被廢棄?李世民為什么又重修此宮,并且晚年一直住在那里?難道是有什么往事要緬懷?
同樣是在爭儲中落敗的皇子妻子,為什么李建成的妻子鄭觀音、李泰的妻子閻婉、李元吉的妻子即后來的楊妃都有身后的記載,唯獨李承乾的妻子蘇氏語焉不詳?
武媚娘注定是個絕色人物,為什么十四歲入宮原來是在等李治?
徐惠既然文采蜚然,深得貞觀皇帝看重,為什么文德皇后離世、后宮留下巨大真空的時候,她沒有上位,連個孩子都沒有?
歷史太模糊,最后只剩下了利益和成敗,沒有人談感情在其中的影響。一是談不好,二是俗人眼里只有利益和成敗。但有一點,越是有大成者,他越首先是一個人,人。
除了郭孝恪,其他見了記載的人物以及其大致的歷事紀年基本遵循了史實。八夫人蘇氏、高儉五子高審行、通直散騎常侍褚遂良、玄武門郎將薛禮、趙國公長孫無忌、武媚娘都是重要配角,他們在本書中所占篇幅都不少,但作者有一個原則,書中對他們的塑造和豐富,力求不能對他們留存于史籍的、所記甚少的事例產生沖突。
一些大的場景比如為征高麗而江南造船,為造船而益州輸絹,為輸絹而引起的劍南獠亂,泉州海溢都不是憑空杜撰,但史書中只記有寥寥數語,而主、配角們的故事就在其中展開。
歷史的遺憾常常有兩個,一個是它為什么不是另一種結果。另一個是它有這樣一個結果的原因我們不知道。或者只用利益和成敗解釋這個結果總不能令人滿意。
因而對于前一個遺憾,有的書側重于改變一下歷史,有如唱戲,將舞臺來個翻天覆地的改造。而本書側重于后一個遺憾,它沒有改變舞臺,只是讓演員彼此有了生動的聯系。
本書的主角絕對是個神人,所有的矛盾和敵手全憑著智慧、力量以及團隊去解決,所行的謀略、計策沒一次屬于下三流的,沒有穿越,充其量算是隱穿,金手指隱蔽而不常用,這樣的情況下,代入感真實而強烈。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也有或多或少的遺憾,不妨看看本書。
所有的人物和情節都是圍繞上述這些來設置的,下一本書甚至打算寫一個奸細和一個忠臣的故事,忠臣是配角,只想看看到底挖的有多深。
書還未完,但感言寫完了,感謝那些默默看本書的人,你們少而彌珍,足以激勵作者忽略一切干擾完成本書。其實人到最后,許多看起來重要的東西都是零,都是故事,希望本書的讀者因此有一點消遣和收獲。
把以前寫的一首詩放在這里,也是作者在本書里要表達的:
草鞋萬里破衣衫,
匹馬單槍旗一竿。
國將金鞍白手套,
庶民默視霸王鞭。
蹉跎要看長安路,
俯仰無羞大散關。
渭水前波接后浪,
人間北望終南山。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