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點,吃過早飯的周愛富和楊全坐著吳浩安排的拉大2107一路飛奔往汽車站開去。
1984年至86年之間,中國經歷了一次轎車進口的高峰,這個時期進口了不少拉達2107,和同時期的GAZ 24“伏爾加”相比,它的做工更精致些。
吳浩為了安排接待,在85年時候用單位的名義買了一輛拉達2107,價格不貴只要3萬2。現在的車那不是一般的車,85年購車的時候還是3萬塊,等個幾年后這購車費用得翻一番。
1985年,一個中國款爺要想買一輛轎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天的4S展廳還不知在何處,都是交了購車款提車時才能看到自己的愛車。
而且,光有錢還不行,還要向政府有關部門證明自己確實需要一輛轎車作為交通工具而不是倒買倒賣,政府批準后款爺拿著批準函方可去機電公司去買車。
如果買的是一輛RB進口車,那就要坐火車或長途車跑趟港口提車了,這絕對是趟辛苦活。
汽車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表現怪異。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是國家外匯緊張,1987年中國的工業制造水平還很低下,外匯儲備只有20億美元,中國能出口換匯的商品除了石油就是軍火,賣給中東的同志們。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民幣的大幅度貶值。
拉達2107原型是六十年代里問世的意大利菲亞特124轎車,在上世紀60年代,菲亞特是世界緊湊級轎車技術和設計的標桿之一,菲亞特124推出后就獲得很多好評,獲得了當年“歐洲年度汽車”的大獎。
菲亞特不僅外形漂亮,而且車艙空間也比同級別其它車型更大,同時它的技術也非常先進,比如它采用的四輪盤式剎車系統和螺旋彈簧懸掛,這在當時都是先進的思潮。也都預示了以后家庭轎車技術和設計發展的方向。
由于綜合性能出色,菲亞特124是是當時歐洲最成功的家庭轎車之一,有多個國家引進了它的生產許可證,其中就包括前蘇聯。
前蘇聯于1971年引進了菲亞特124生產許可證開始生產它的蘇聯版轎車,最初的型號是拉達2101。
在菲亞特124基礎上,前蘇聯的工程師對這款車進行了一些適當的改進,車輛的懸掛得到增強,以適應前蘇聯惡劣的道路情況(就是當SUV用),后輪的盤式剎車系統換成了較為傳統的鋁合金鼓式剎車系統。
為了防止在俄羅斯寒冷的冬天電池失效,初期生產的車型還裝備了發動機起動搖把。想象老毛子們在冬日大學里,用著搖把把轎車搖起來的場景就特別帶勁。
和歐洲不同,前蘇聯經濟體制僵化,民用產品更新換代很慢,技術發展也落后。
1974年,菲亞特124在意大利停產了,但是前蘇聯和后來的俄羅斯一直在生產124的俄版,是俄羅斯銷量最大的普及家庭車,拉達2107直到2012年才停產。
當意大利的菲亞特124幾乎都爛沒的時候,一輛輛全新2107還在源源不斷從俄羅斯的生產線上駛下,以至于很多年輕一代不知道它的根在意大利。
這款號稱俄羅斯的桑坦納確實給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留下不少記憶。
楊全坐在拉達后面,手搖下車窗玻璃,吹著迎面而來的熱風,心里一陣激動。自己這輩子還沒做過拉達呢,
“坐小汽車爽吧?”周愛富坐在副駕手搭在車窗沿,扭頭回來看著楊全說道。
楊全看著街上路過人羨慕的眼光,這個時代汽車就是身份的象征,這個象征的含金量遠比摩托車多多了。因為中國的生產技術質量和外觀的種種原因,大家購車第一選擇都是進口車。
進口車意味著外匯,這都是財富的象征。
“坐車爽,但是造車更爽!”楊全看著前面擋風玻璃意味索然的說道。
楊全心里想到,不能坐在自己親手生產的車上,那重生還有有什么意義?自己已經落后別人一大步了,如果在不奮力追趕,難道要二十一世紀在進入汽車行業嗎?
太慢了!
回去后就要加快進程,汽車不是這么好造的,笨鳥先飛,自己重頭干現在就得起步。
“舅舅,我一直有個夢想”楊全沉默半響后突然對著前排的周愛富說道,“我想自己親手生產汽車,小汽車!”
“哈哈哈,小同志,咱們國家就要你這樣的太陽。***說過,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到時候你要造車一定要便宜點,我也余錢買一輛支持支持你。”拉達司機開著車聽到楊全的話哈哈大笑
但是楊全聽著這就是祝福!
是啊,造就要造中國人自己的汽車,要每家每戶都買的起的汽車。像美國的福特、德國的大眾一樣,堅持本國的民族車,堅持生產讓所有人都買的起的車,這才是我的使命啊。
堅持初心,不忘使命。勇敢的向前走下去!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