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禪師說到這里,意味深長地舉了一例子:
早些年,有一位才華出眾的鄉(xiāng)間青年,由于他自尊心很強,性格內向,幾次鄉(xiāng)試都中不了秀才,因此,難以避免遭人議論,說他才疏學淺,爛泥扶不上墻,等等。于是他抑郁、悲憤、消沉頹廢。為消愁解悶,他只身外出游覽了幾處名山大川。但游客們的談笑風生沒能激發(fā)他的興致,反而更令他落寞感嘆;青山綠水,在他的眼里全無靈氣與生機。他萬念俱灰,決定最后去一座偶爾聽知卻不大出名的大山,不是為了觀賞,只為選擇一個不為親朋所知的地方結束生命。
當他到達那座山時,他驚呆了:光禿禿的山,只有一座簡樸的古寺,哪有風光!卻見游人如織,一律虔誠地頂禮膜拜。他從未到過佛門,覺得這些人的行為不可思議,便好奇地問他們?yōu)楹蝸泶松健1M管答說不一,但都表達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他既震驚又疑惑:人人都有希望,我卻萬念俱灰……我應該怎么辦?
后來,他無意中在那間古寺看到一本《六祖壇經》,于是,身不由己地翻開看了一遍。出乎他的意料,他竟然從中幡然頓悟,毅然重新回到私塾,投入到認真學習功課之中。他說:“是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使我明白“看破、放下、自在”的禪機妙理,助我越過滿目蒼涼,轉入了一片充滿生機的新天地!”。
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詩人在國破親離中的悲愴。因為感時傷世,所以詩人因情生境,看到花也覺得“濺淚”,聽到鳥鳴也覺得驚心。從心理生發(fā)機制上說,這和上例那位鄉(xiāng)間青年因萬念俱灰而滿目蒼涼是一致的。
眾生因妄想執(zhí)著,為種種境所迷,心為追逐而流轉。因貪、瞋、癡不斷,就有喜、怒、哀、樂,迷時境轉人,悟時人轉境,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說明了人心的難以調治。
禪文化則正是療救人心的一劑良方。有的人“一葉悲秋”,因為恐懼生命的短暫,耽慮人生中的失落;而禪宗文化可以從一片落葉中感悟出生命無常、萬法皆空的真諦。有人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實是出于人生苦短、追求不足的無奈;有人“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則反映出一位生命充實、胸懷豁達的智者豪邁的情懷。所以說,迷時境轉人,悟時人轉境。
對此,處于失意、迷茫中的人們,應該多抽點時間學習領導一下《六祖壇經》,從博大精深的禪宗文化中去感悟、頓悟人生真諦,從而去把握自己。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人不論高貴或貧寒,只要脫卻俗念,保持一顆平常的“真心”,以恬靜、祥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做到“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就可以領悟到“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六祖慧能說過:“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我們相信,超越“滿目蒼涼”的境地,人人都可以進入“一片生機”的新境界!
這便是禪宗六祖文化,對世人的有用之所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