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再提醒大家,《維摩詰經(jīng)》講的是解脫法門,重點在見地。見地在經(jīng)教是見道,能見道以后才能修道,但也可以說見修要同時。拿大乘的真正修法,也就是所謂無上乘的密道,有三個大法印,在密宗叫大手印:見(見地)、定(修持)、行(行愿)。要想學(xué)佛成就,這是必然的道理。
見道之后的修道法門有百千三昧,都是在定。小乘的四禪八定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大乘的定是不共法,因為要慧入,要有智慧進(jìn)來后修道。
百千法門的定是無往不定、無時不定、無處不定,也無定相可得。要得如來正定,就還要起行。沒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槃,無時無地不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
要成佛,這三個大法印的重點還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羅蜜,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談理論,或只是觀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沒有見地,就是只有功德沒有般若,那還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沒有功德,也永遠(yuǎn)不圓滿。所以見、定、行,都不可缺。
《維摩詰經(jīng)》的佛道品,講的是見地的大手印,不要輕易地把它當(dāng)作佛學(xué)理論,那樣自己的心地修持就用不上,修定時就不能得力,佛學(xué)只成了凡夫知見。最低限度,就抵不住生死、抵不住病痛。
沒有真見地、真修持、真行愿,是拿生老病死沒奈何的。我們讀這一篇會覺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行起來就很難。愈容易看得懂的,我們內(nèi)心反而愈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難以做到。
大乘菩薩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如果你到西方社會弘法,你的表達(dá)方法就要借用他們的習(xí)慣用語,才容易讓人明白。
大乘菩薩絕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禪師,是通兩個宗派的杰出人物,他修天臺宗的止觀而悟道,又得到六祖親自印證,也能算是禪宗。
他在《證道歌》中講到:“大象不游于兔徑,大悟不拘于小節(jié)”,有人看了就認(rèn)為可以馬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這是大錯,這里的“小節(jié)”是指小乘道。聲聞道、緣覺道都是小乘。
為什么叫小乘?以剛才提出的三法印來看,第一是見小,所見有限。禪宗大師形容小乘是擔(dān)板漢,形容擔(dān)著條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現(xiàn)實、成就自己、了生脫死,不敢入世。見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離三界的小乘無漏果而已。
聲聞和緣覺之間也有程度上、層次上的差別。聲聞乘比緣覺乘還要小。坦白講,佛的弟子中,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人,大部分(并非全部)是出家眾。當(dāng)然也有大乘菩薩示現(xiàn)為出家眾的,例如地藏王菩薩。
那么,究竟什么是聲聞?就是依賴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識、有佛出世,追隨他們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
因為是由聽聞教化,熏習(xí)自己的菩提種性而悟道的。他們是小乘基本的群眾,例如本經(jīng)中的舍利弗、大迦葉就是。佛在世時,對聲聞眾講四圣諦,他們由此證入菩提的不計其數(shù),因為他們親聞佛的音聲,容易入道。四圣諦的苦、集、滅、道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模侵划?dāng)理論,結(jié)果四圣諦者成了四剩諦,一點用處也沒有。
真正四圣諦是不容易講的,各位出家眾要想發(fā)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四圣諦,就要好好研究舍利弗、目連尊者的經(jīng)教,他們都有論述如何由四圣諦很快證果位的方法。
我常感嘆,佛法仍在世間,并沒有到末法時代,經(jīng)教還在,只是我們不肯努力。如果肯努力,等于親見了舍利弗和目連尊者。我也知道有人修行之外,還努力研究舍利弗和目連尊者的著作,因而經(jīng)常有感應(yīng)的。
但是,以大乘菩薩道來看,聲聞眾的法是不圓滿的,所以他們甚至連佛說的大法都聽不進(jìn)去。例如《法華經(jīng)》開頭,佛正在說法時,小乘聲聞的比丘就退席而去,總不進(jìn)大法。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