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回向一切智。因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要靠智慧去做。我常說做好事非常難,是要有智慧去做的。
沒有智慧,你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實會增加別人的煩惱。所以六度萬行以智慧為主,學佛法是智能之學,不是迷信。所以“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智慧是指普通的聰明,一切智是悟道的智慧。
清楚了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世間的行為,就是修出世間法,修出世間法要能夠入世。
我今天還在說一位出家的同道,他光曉得出家修道,如果不懂世法的話,這道是白修了,不能起而行。只能空,空而不能起有之用。
釋迦牟尼成了佛也還是要出來教化眾生,他什么事都懂,例如他也懂放牛,乃至也懂裁衣服。他是得一切智的,就是世法要通啊,這樣就叫做入不二法門。
總結無盡意菩薩的報告,在六度萬行中,我們真修持做到了任何一點,都能夠悟道,不需要再找別的法門。譬如內布施有一條,萬緣放下。
萬緣慢慢放下多麻煩,一念放下就行了,打坐時連求靜的這個心都放掉,內布施掉就行了,可以成就一切智。
問題是講得容易,你真能放下到什么程度很難。
有人說,放下就昏沈,那你要把昏沈也放下!嘿,這就是問題了,你怎么把昏沈也放下?
老實講,昏沈是習氣。例如佛也說過,人為什么要睡眠?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生理疲勞,所以進入昏沈需要睡眠;一種是心疲勞,用腦子用思想多了,心理上疲勞了,也想睡眠。這個睡眠是一個境界,就是個習氣,能把這個習氣檢查出來,睡眠昏沈也放下,那是真放下了。放下了自然回向得一切智,這就是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一共有三十二位菩薩,報告修行的不二法門,這好像是《楞嚴經》上有二十五位菩薩,報告修行的圓通法門。上一次提醒過你們,諸位有留心算過嗎?
上一位菩薩講的是六度,這一位菩薩報告的是大乘的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就是空、無相、無作。無作在有的經典上也翻成無愿。看到無愿有人就覺得奇怪了,學佛不是都要念《普賢行愿品》嗎?學佛不是都要發愿嗎?無愿其實就是無作,作而不作。我們能抓住這三解脫門,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學佛就是隨時把握三解脫門。
講到空,例如《心經》說“諸法空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學佛想要進到空,有多難啊!密宗的,尤其是黃教一派,要得中觀正見,才算見道得根本智。
什么是中觀?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觀正見的前提,要先見空性,先見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說是見性空。
了解了性空,自性本來空,學佛的第一步就邁開了,不是理論上了解,是要身心都進去。
現在講話都懂,這是理論,沒有用的。你縱然能把佛經倒背如流,佛學好的不得了,生死來到時一點用都沒有。
不要講生死,就算感冒來了你也擋不住,你空空看,噴嚏照打,肚子餓了你去空空看,還是餓得受不了。
真得到空性的人,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證道?是身心整個投進去。就像這杯茶,白開水沖泡茶葉就有味道,你只講空話,講得再香再濃,白開水仍然是白開水。
這個性空是要證得的,證得了性空還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還要知道緣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進一步了。但是這還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就是中觀正見。
這個空是不是究竟呢?絕對究竟。最后得中觀正見,連中也不中了,徹底的空,所以講是性宗般若畢竟空。這個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在座的同學打起坐來拚命想求空,求不到的道理在哪里?就因為你在忙著求空,真是空忙。要知道,是空來空你,不是你去空它。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