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要他那條手臂干什么?但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接引他。
《金剛經》上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這樣的人才能聽到如來般若空的道理,所以就有那么難!一般人常常認為,佛經就是佛經嘛,我們修行過來的,才知道佛經的每一句話都很真實。
所以化身菩薩就罵異聲聞的人,想用聲聞乘的小德小智,來稱量無上佛道。
他說:“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
你不要小看這碗飯,四大海水有干的時候,這一碗飯是永遠吃不完的!
就算一切人來吃,把飯搓成像須彌山那樣高大,用了一劫數的時間,這碗飯都不會見底的。
前面講過有四種飯要吃,佛境界的飯是什么飯?
這一碗飯是最重要的一種食,我們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
不過營養愈好,愈會吃出毛病。
所以出家同人守過午不食的戒,原來還可以長壽。
而《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也以減食為生病時的湯藥。
孔子也說過,“食氣者神明而壽”。修道的人食氣可以長壽,可是我再三告誡修道的人不要自己亂練,你真會食氣(這個當然不是空氣的氣),就可以吃到香積佛飯,甘露味來了,就永遠長壽。
孔子又說,“不食者不死而神”,最高成就不需要吃了,就永遠不生不死。
你說這句話四書五經沒有寫的,要知道,孔子的話不止是在四書五經之中,這一句是出自《孔子家語》。
所以稱孔子是萬世師表,是至圣,不是隨便說說,這些道理他都懂,不過他不向這個路上走,他走的是一肩挑起仁道的路子。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
為什么這碗飯吃不盡?這里要注意,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解脫以后所見叫做解脫知見。學佛第一步要持戒,因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亂不昏沈,才能修定。
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無是處。
“戒”,就是莊子提到過,也是孔子對顏回說的“心齋”,從起心動念做起。
齋同戒是一個東西,得了定才能真發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脫煩惱,煩惱解脫了,才能去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根根,由解脫所知所見,才能了一切之源。
光解脫,沒有發起解脫知見還不究竟,由此可知見地的重要。
原來這碗飯是無窮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成就的佛,所吃的佛食剩下來的。
佛境界所吃的飯,是能使一切生命得到滋養滿足的,所以當然是無盡的。
于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于是,大家就放心地從化身菩薩那兒接過飯來吃,所有在場的人都吃飽了,再看看那碗飯,“猶故不儩”。
不儩就是不盡,還是跟沒有分賜之前一樣多。
在場的諸菩薩、聲聞、吃了這飯,本來生什么病的,都好了,那身心快樂的境界,就和所有極樂世界國土中菩薩的境界一樣。
同時,吃了飯的人,身上所有毛孔都發出香味,香到與眾香國的樹一樣的香。
這碗飯是四食中哪一種食?
現在可以告訴大家,是思食,正思惟,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完成無量功德所生的精神食糧。
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需要吃人間的煙火之食,我們的生命是由無比功德所形成的,我們會覺得餓想要吃東西,是我們的業力之一。
這世界上最重的業力,就是飲食和男女,我們欲界的眾生很可憐,就是為這兩樣事勞碌,不能得甘露法味。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