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這個致命的缺點,直到十九世紀滑膛槍還統(tǒng)治著世界戰(zhàn)場。
但朱琳渼的腦子里卻裝有終結(jié)滑膛槍的發(fā)明——米尼彈——的制作方法。
說起來其實很簡單,人類在發(fā)明線膛槍之后的三百年里,始終在琢磨怎么讓鉛珠能嵌入槍管的膛線中,始終無法跳出這個思維定式。
而米尼彈卻是一次大膽的顛覆,它不再用鉛珠做子彈,而是使用削尖的圓柱狀子彈。在子彈的底部挖出一個圓錐形的空洞,并在空洞里裝一個小木塊。
在開槍時火藥燃燒產(chǎn)生的高壓氣體將小木塊頂進空洞深處,木塊擠得子彈尾部膨脹,從而卡入膛線中。
有了這樣的設(shè)計,子彈就不必做得比槍管更粗也能產(chǎn)生旋轉(zhuǎn),裝彈困難的問題迎刃而解,甚至制作精良的米尼彈比普通鉛珠更容易裝填。
就是這一發(fā)明,使全世界的滑膛槍很快成為歷史。
裝備了線膛槍加米尼彈的獵兵,就是這個時代的狙擊手!
在眼下這個滑膛槍主宰的時代,還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有提防狙擊手的概念。所有軍官都是騎著高頭大馬,穿著和普通士兵截然不同的衣服,一眼就能認出來。
因為使用鳥銃這類滑膛槍的子彈不飛直線,就算你再怎么瞄準也打不中人家。
但換做線膛槍獵兵,這些軍官就是非常醒目的靶子!
另外獵兵的目標還包括敵人的旗手、鼓手、傳令兵、督戰(zhàn)隊甚至吶喊鼓舞士氣的敵人,從而對整個戰(zhàn)局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就例如旗手,在這個通訊手段極為貧乏的時代,士兵們都是跟著旗走,沒有旗幟隊伍要不了多久就會亂掉。
一旦旗手死亡,會立刻有后補旗手將軍旗扛起來,但如果旗手接連被獵兵狙擊掉,誰還敢再去扛旗?如果獵兵效率高,能迅速解決建虜各隊的旗手,后面不用打他們自己就潰散了。
不過使用米尼彈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槍管標準化。眼下全世界的火槍都是純手工打造,想要所有槍的口徑完全相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滑膛槍的鉛彈和槍管之間有點空隙影響不大。
但使用米尼彈的線膛槍則必須嚴格控制槍管口徑標準,否則子彈尾部膨脹之后很可能無法卡入膛線之中。柱狀子彈若沒有旋轉(zhuǎn)起來,就容易發(fā)生橫向翻滾,那樣的話簡直連鉛珠還不如。
好在蘇記鐵場一直在制造燧發(fā)銃,現(xiàn)在至少積攢了四千支左右,要從這些槍里挑選出二三百支口徑差不多的應(yīng)該不成問題。
若非無法標準化生產(chǎn),朱琳渼肯定想全軍更換線膛槍。而眼下只能先裝備幾個連的獵兵了。
魯寧等制銃工匠早就聽說陳王殿下來鐵場了,正望眼欲穿,便見他帶著宋應(yīng)星來了。
朱琳渼直奔主題,先對魯寧等人講了線膛槍的概念。
工匠們都是一副“毫無意外”“早就料到”的表情,在他們心里,陳王哪次不搞出點兒匪夷所思的新東西才是不正常的。倒是宋應(yīng)星又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持筆拼命記錄。
朱琳渼從旁邊的木架上拿過一根剛制好的銃管,又撿了根樹枝,對眾工匠比劃道:“這樹枝好比是根比銃口略細的鋼棍,”他指著樹枝頂端,“在這里開道傾斜的槽,裝入硬鋼制的刀頭,用螺絲卡緊。”
隨后他將樹枝伸進銃管中,“用鋼棍頂住銃管,前后推拉鋼棍,在銃管上刻下很短的一道槽。然后略為轉(zhuǎn)動銃管,繼續(xù)推拉鋼棍刻槽,再轉(zhuǎn)動銃管。持續(xù)這個過程,直到每次刻的短槽累積成一根很長的螺旋槽。
“每根銃管需要四條這樣的槽。”
隨后他又講了膛線的纏距、纏度等概念,當然,這些工匠這需要了解就行,具體計算還得他自己來。
隨后他分出一部分工匠去挑揀口徑相近的銃管,自己帶著魯寧等人制作拉膛線的設(shè)備。
又是一整天的工夫,在眾工匠的配合之下,一臺簡易的“拉線機”便宣告完工。
魯寧取來一根銃管,用拉線機上的兩根帶槽的硬木夾住,再用數(shù)道鐵箍箍緊硬木,而后將一根由多個鐵架支撐的鋼棍探入銃管內(nèi)。
他反復(fù)刻劃了三十多次,才在銃管上留下一道三毫米左右的凹槽。同時另一名工匠轉(zhuǎn)動硬木夾,轉(zhuǎn)動的角度是朱琳渼早就算好的,在木夾的尾部有個刻度盤,每次轉(zhuǎn)一格便可。
魯寧那邊則繼續(xù)刻下一個凹槽。
經(jīng)過近半個時辰的嘗試,銃管里終于刻出了一道拇指長的螺旋線,看這速度,制作一根帶四條膛線的銃管,至少得三天以上。
好在火器工坊有一百五十多人,朱琳渼吩咐宋應(yīng)星先帶工匠們制作拉線機,然后所有人以最快速度加工膛線。
他估算了一下,一個月時間大概可以制出四百多支線膛槍,當然,前提是能找出這么多口徑相同的銃管才行。
待工匠們對整套工藝基本熟悉了之后,朱琳渼又去了趟制作鉛彈的工坊。
原本這里是整個鐵場最沒技術(shù)含量的地方,融了鉛塊之后澆入模具,冷卻,打開模具,略做打磨,一顆鉛彈便大功告成。以至于這里基本是學徒的天下,甚至有工匠的家人在這兒賺外快。
不過制作米尼彈就要麻煩許多,新的模具倒是可以讓鐵匠來做,但米尼彈的精細程度要求可比鉛彈高多了。
朱琳渼將工匠分為幾批,澆鑄,削木塞,總裝各有一批人負責。而由最熟練的工匠負責質(zhì)檢,每一顆子彈都要剛好能穿過一個圓環(huán),同時底部的木塊還不能塞得太深入,又不能掉出來。
好在米尼彈的需求量不會很大,眼下這些人的產(chǎn)量應(yīng)該足夠未來的獵兵耗用。
朱琳渼便這樣在幾個工坊間來回奔波,忙得腳不著地,心里愈發(fā)盼著格致學府能早日開課。等培養(yǎng)出大明新一代的技術(shù)人員,類似的事情他就只需畫幾張圖紙甚至僅說個概念,自會由他們?nèi)ヘ撠煂嵤?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