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飛快,一個星期后“朝暉社”登記在冊的人數竟然達到了三百多,不但有落單的進化者和各小隊長加入,而且一些不如意的低級軍官也有來這里掛名,這是趙興華開始沒有想到的,而且也大大的出乎了本次慫恿者劉少校的意料,如此龐大的一支全部由進化者組成的社團是很容易脫離軍方管控的。
不得已,來自軍部一紙函文制止了本次事件持續發酵的勢頭。
大意是:禁止沉湖基地內有不和諧的組織存在,姑且念在“朝暉社”成立的初衷是良性、善意的,不追究其組織者責任。念其該社團并未對基地造成不良影響,也未曾引發不良事端,責令限期加強整改,在聚會人數達到五十人時,需提前向軍指揮部報備。“朝暉社”人員名單同時上交政務部,由政務部劉治國少校負責統管審批。
任何事件一經官方審查批復,效率就立刻慢了下來,很多還準備過去湊熱鬧的進化者在聽說還要在去部隊那邊政審,便都打了退堂鼓。也有人怕軍部疑心這些人動機不良,受到牽連,便打消了前去報名的計劃,當然退會的人也有很多,更多的人則保持觀望的態度。
一張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一旦被張開,再想破壞就不那么容易了。
趙興華在劉少校的授意下成立了這個“朝暉社”,便是為了吸引“楚南王”潛伏在沉湖基地內部的手下主動前來上門。放著這樣一支半公開、組織松散、戰斗潛力卻十分強大的組織,那些人是一定不會放過的。同時趙興華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和“第五使徒”失散的那幾名同伴,可惜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已經逃離了這里,還是在某處角落里隱姓埋名躲藏起來。
這一天,“丙字營”副中隊長兼社團老大的趙興華正和往常一樣,和幾名新近“結拜”的兄弟討論如何引誘范十八他們露出馬腳,一名勤務兵跑來通知,說是中隊長馬德權讓趙興華去他那邊,有事情要交代。
趙興華一頭霧水,這位“丙字營”的正牌中隊長除了開始時和他見過一面后,就再未曾露面,還當是位真正的甩手掌柜,今天不知道吹的什么風,竟然找自己過去。當下也沒有多想,批上衣服便跟著這名勤務兵朝軍營走去。
上一次是馬德權自己親自前來勞工營訓話,趙興華也不知道自己的這位頂頭上司平日里都忙些什么,總是有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自從他當上了副中隊長,也就不再參與外出執行任務,下面任務的分配也多是由丁寶利和幾名軍方的書記員來完成,他則每天都忙著見一些跑來拉近乎的進化者,這之中也結識了不少奇人異士。
楚鄂省自古是武術大省,聞名華夏的“武當山”便坐落于此,依托“武當”武學為基礎,又衍生了很多其他武林門派和拳法。譬如“武當太乙神劍門拳功”、“武當恒山派的迷魂拳”、“武當丹派劍術”、“武當淮河派的太乙六合功”、“武當乾坤門的風雷掌”、“武當太乙鐵松派的太乙混元球”、“武當太乙天鷹門的太乙天鷹功”等,另外還有很多本土門派和拳法,如岳家拳、洪門拳、熊門拳、隱仙門、太乙金剛拳等及前面提到的范十八所習的水滸門拳。
這幾日里,趙興華也遇到了幾位自稱是用劍的高手,可惜談論間便可探知,大多數是一些為了比賽時所練習的技巧套路,獎牌拿過很多,實戰經驗卻是不行。畢竟末世前,華夏乃是太平盛世,武禁嚴格,哪有幾個能有真正對殺的實戰經驗呢。當然這些人大多體質強于常人,而且從事武術運動也都比較注重飲食等方面,生活中的不良惡習較之普通人為少,進化的概率也就大大的增加。
在和其他人探討武術技巧時,幾乎所有人都被他手上那根拇指粗細、刷著暗紅色船舶油漆的鋼筋所欺騙,只當他是以棍棒為兵器,畢竟這類武器使用也比較簡單,上手快,只要有膀子力氣,在外面的尸群中,胡亂輪砸都能打倒一片,但也沒聽說哪個門派把這不長不短的鐵棒當成看家本領的。這位“朝暉社”老大多半也只是個敢拼命的主,手上功夫就未必如何了得,打打喪尸還行,和他們這些武術高手來比,那就不夠看了。
以此心中瞧不起這位老大、不服氣的人也有很多,但也有幾位心思平和,不曾有“進取心”的社員。當中一位名叫馮梁山的,便習練過“武當松溪短棍”,松溪短棍又名虎尾鞭,是一路古老的內家秘傳套路,其動作古樸無華,粗曠灑脫,一招一勢,極重攻防,它融刀之迅猛,棍之活便,劍之輕靈為一體,具有以靜制動,后發先制的顯著特點。
馮梁山雖只是向趙興華講解了一些使棍的技巧,卻也讓趙老大收益非淺。原來短棍的使用上也和刀劍有著同工之妙,動作以點、掃、劈、撩為主。
明代抗倭名將、著名武術家俞大猷所著有《劍經·總決歌》,而這本《劍經》乃實為棍普。俞大猷所學為荊楚長劍,頗得其要法。奉命南征時,特地到嵩山少林觀看武僧棍技,結果大失所望。他認為:少林功夫“已失古人真訣”并“明告眾僧”。在少林寺主持小山和尚的請求下,俞大猷帶兩名“年少有勇力者”兩人——宗擎、普從隨其“南行出入營陣之中,時授從陰陽變化真訣,復教以智慧覺照之戒”。三年后,二僧歸少林“以所授之教,轉授寺眾”。
所以“真正由少林傳出的棍法,共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明朝正嘉年間,喇嘛僧傳于少林,經洪轉改編,而托始于元末緊那羅的”,“一種是嘉靖末俞大猷傳與少林僧宗擎,宗擎轉授寺眾的。”在這兩種棍法之中,第一種“兼槍帶棒”、注重把法變換的少林棍法更符合北方拳種的特點,而宗擎所傳的第二種棍法動作樸實、把法變換不大的練法更符合南方拳種的特點。兩者共存于少林寺,從而奠定了“天下功夫匯少林”而后“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堅實基礎。
在馮梁山的講解的棍棒技擊術中,棍棒的“力點”非常是關鍵的,因為最有力的地方就是在棍尖和離棍尖約一尺內的一段棍梢中。這段棍的擊打力量比其它地方擊打力量要大。這就需要度量和對手的距離的遠近,計算時間的遲速還有對發力點的控制,而趙興華所擅長的就是空間距離感的把控。
另外,棍法中除了常見的點、掃、劈、撩等動作外,纏擊也是棍術高手常用的技巧。即使用粘纏圈轉法,使棍尖作圓周運動,甩脫對手的武器,這和趙興華所練習的西洋劍派中的攪手劍類似,所以對他來說道理相通,簡單的練習幾次后,很快也就上手了。
趙興華隨著年輕的勤務兵戰士朝一處荒僻的營房走去,他不知道在那里等待他的卻不是頂頭上司馬德權,而是幾個他沒有想到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