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義!”
無端端的三個字像驚雷似的把三殿下給驚住了。這三個字從圣上口中說出來份量不是一般的重。對三殿下來說就算全世界說他不義,他還可以坦然地不屑一顧地說只要他登頂就好。可圣上口中說出來基本上就絕了他登上那位子的任何希望。
三殿下眼中失去焦點,腦里來來去去地重復著那三個字,連金鑾殿上所有人都跪在地上都不知,他依然迷失在自己思維里自顧自地站著,顯得鶴立雞群。圣上不作聲地看著他。
“父皇!”三殿下終于回過神來,第一反應不是跪下,而是帶著質問的語氣喊了聲圣上。他一點都不明白,不明白為什么圣上這樣對他?難道就因為他不夠優秀?難道他就不夠資格做上那個位子?為什么要這樣絕了他的希望?
“哦,怎么啦?不想跪下?還是覺得朕說得不對?”圣上依然平靜地問道。
“父皇,兒臣做錯了什么?”三殿下依然站著身子不服氣地問道。
“你做了什么還要朕一一說明嗎?”圣上反問。
“兒臣不懂!”三殿下一陣心虛,他做的事可多了,也不知道圣上指的是那一件,不過他自覺什么事他都沒直接出手,所以都沒有任何證據牽連到他身上去,理直氣壯的回道。
“哈哈,好一句兒臣不懂!”圣山怒極而笑,自家兒子做的事他清楚得很,他還想著給兒子留個機會留顏面,看來兒子不需要。
”遠得不說,太子生前對你不錯吧?“圣上問道,三殿下無言以對,太子對每一個人都溫和,對兄弟也很好,就算他們如何挑釁都會得到原諒,他不能否認只能沉個默。
”剛才有御史站出來反對太子追封為帝,你在做什么?“圣山見三殿下不敢回答,繼續問道。
三殿下想要辯駁,可口一開就被圣上打斷。
“你在沉默,你在想事情對你有何好處壞處。”圣上看著他:“作為兄弟,你連已逝的哥哥都不維護,就這么一件事就能說你不義。“
圣山頓了頓”還要我繼續下去嗎?”
“父皇,兒臣只是再想這件事對朝廷的影響,并無這樣的意思。”三殿下一急辯道。
“那是朕與太子該想的事,與你何干?”圣上一句就秒了三殿下。
“就這樣就說兒臣不義,兒臣不服!”三殿下依然不肯認錯,認錯就代表他沒資格坐上那個位子,讓他如何肯。
“你是不見棺材不流淚,九門提督王大人。”圣上搖搖頭,抬頭對著大臣喊道。
“臣在。”出來的正是四王八公的王家家主,王子騰的父親,他這時冷汗直飆。
“太子被困皇宮時你在干什么?”圣上問道。
“臣。。。”王父連忙跪下,他在這事上本就不干凈,太子被困身為九門提督的他一點反應也沒有怎么說都有罪。其他大臣也一慌,知道圣上開始追究太子的事。
“是不是因為沒有朕的圣諭,不敢出兵平亂?”圣上的語氣依然平靜,可是隱藏在平靜后面的怒火才是最可怕的。
“臣有罪。”王父只能叩頭。
“荒謬,朕下江南巡視前就讓太子監國,太子就代表朕,朕來調兵你竟敢拒絕,看來王愛卿對朕的話不大愛聽啊。“話是對王父說,可圣上卻是望著三殿下:”宏兒,還要朕就繼續下去嗎?“
“不必了,兒臣不義。”三殿下一聽圣上審起王父就知道自己做的一切都被圣上知道了,圣上這是逼著他認下自己不義,不然就是謀反的大罪。
原來太子被五千人圍困一事是有貓膩的,就算是圣上離京帶走了不少護衛,但京城依然有幾支兵馬守護,每一支人馬都不下五千人,加起來幾萬的人馬,別說五千,一兩萬的人都攻不下皇宮的。這幾支人馬都不是二殿下的人,反而是四王八公中的人把持住,所以都不會聽二殿下的,不然圣上那里放心太子和有五千兵馬的二殿下留在京城。
可偏偏就是這幾支人馬出現問題。太子被困時,這幾支人馬竟然莫名地沒有任何反應,太子的人求救時還說沒有圣上的圣諭不能調動兵馬。結果太子就悲哀了。事后圣上一查,大怒,發現甄家的人接觸過他們。
當然圣上不知道他們有了什么承諾,只是知道甄家接觸過他們,這些蛛絲馬跡都顯示三殿下事先知道二殿下的計劃,不過他沒把這事告訴太子,反而將計就計用二殿下的手除掉太子。圣上很悲痛,一夜之間沒了最器重的太子,動手的是他另外兩個兒子。
因為賈赦的干預,太子因為自信所以動作不多,沒有引起圣上的忌憚,圣上和太子的關系還很是密切,沒有像原著中的不合。太子的死讓圣上比原著中更為難過。想想也能讓人明白,一位孝順聽話的兒子被人害死,另一個是造自己反自刎,當然是前一個版本更令人傷心。
對于三殿下,圣上不能殺掉,父殺子在哪個時代都不是好事,圣上也不想這樣放過他,決定把他翅膀打斷,讓他以后都飛不起來。
“認錯就好,傳旨,三殿下不義于太子,解除身上一切事務,罰于太子靈前抄經。“
“兒臣領旨。”三殿下絕望了,圣旨一下,全世界都知道他不義,他還沒上場就被淘汰了。
“傳旨,九門提督違抗圣諭,抄家,三代不入官場。”
“臣領旨,”王父也絕望了,三代不入官場,王家完了。
“張相何在?”圣上聲音再起。
“臣在。”張相站了出來
“傳旨張相于大理寺徹查太子遇害一事,不得放過任何參與逆謀的人。”圣上這句話就代表了不知多少人家家破人亡,多少人頭落地。
“臣遵旨。”張相領旨。
當日一眾大臣把太子的溢號給定了下來,決定用文康二字。“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太子糧種一事絕對配得這個“康”字。
圣上對這兩個字也很滿意,立刻拍板,追封太子為“文康帝”,等停靈完畢后葬入皇陵。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