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陶短房青木任彥林雪原柳直石華
多年來,中**隊經常被西方描述為某種“威脅”。[燃^文^書庫][].[].]5月12日四川地震發生以來,11萬大軍奔赴救災一線,再次引得西方媒體紛紛高舉鏡頭。但這是一個全新的特殊環境,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在他們的報道中出現了個人、出現了表情,長期被猜測、甚至丑化的中**人形象出現了其本來的樣子的回歸。
看廢墟中救人,也看軍事裝備
德國媒體大量運用了解放軍救災的圖片。有的流著汗水吃力地背老人,有的就地累倒,還有的含淚救援……柏林市民奧勒對記者說,他從沒看到世界上有這樣舍己救人、充滿人性的士兵。這讓他對中**人有了新的了解。
美國彭博社18日報道說,在這次地震災難中,中**隊反應迅速。中**隊徒步進入地勢惡劣的震中地區,被韓國《朝鮮日報》稱為“棄槍扛鍬的救援長征”。加拿大cbc電視臺5月18日的早新聞說,中**隊的反應速度和人員、裝備、物資投放能力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方媒體不僅在關注救災工作,也把此次11萬大軍的集體亮相看作透視中**力的會。英國《衛報》16日的文章一方面稱贊了中**隊的努力,一方面也認為,雖然中國“軍力強盛”,但缺陷也很明顯,比如缺乏保障復雜地形通過能力和野戰通信的足夠和有效裝備,給克服道路障礙增添了不少困難。
救災表現讓同行自嘆不如
通過此次搶險救災,外界不僅對中**人的形象有了真切認識,也對中**隊的職能有了更多了解。日本民眾對中**隊以往沒有什么直觀印象,近日,日本媒體報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往地震災區調遣兵力的事,他們才知道中**隊還有救災的職能。《印度時報》19日報道稱,中國每逢重大自然災害,沖在最前面的總是軍人。報道分析稱,中**人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救援能力和奮斗精神,和中**隊在非戰爭時期的相應訓練分不開。
去年中俄聯合軍演后,俄羅斯士兵米莎曾表示,他對中**人了解不多,但電視上中**人參加抗洪救災的報道,讓他印象很深刻。“中**人很能吃苦”,他認為,俄羅斯軍人雖然也經常參與維護社會秩序和反恐戰爭,但像中**人一樣在一線救災的情況比較少。
長期丑化的解放軍終于被真實報道
英國《獨立報》19日的文章說,中**隊贏得了贊譽。文中說,“中**隊在中國人民中很受歡迎,在地震現場組織實施的救援工作將把其地位提到更高的位置。”這在西方媒體的以往表述中是很罕見的,實際上,西方媒體對中**隊的報道一向以負面居多。近年來,中**隊和軍人常常與“軍備競賽”、“危害周邊安全”等聯系在一起。8年前,德國《焦點》周刊就誣稱,“中**人進入蘇丹,支持暴政”。
此次國外媒體對中**隊評價較客觀、翔實,一方面和救災任務的特殊性有關,另一方面,中**方此次以公開、透明的全新形象面對世界,也發揮了很大作用。英國《金融時報》19日報道說,大規模的救災努力,以及中國政府在應對災難過程中顯現的透明度,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賞。
軍人一直給我最美麗的形象,小時侯就想成為軍人,那時是覺得一個穿上軍裝的女孩最是漂亮了,隨著年齡增長,是為軍人的氣質折服,今天大地震中軍人用他們的行動讓我更是敬佩呀!中**人好樣的!中**人仍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