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于中國年輕一代,您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有什么可分享?
崔琦:我個人比較相信“信”“望”“愛”3個字,也就是說要有信心,有愛心,有希望。[燃^文^書庫][].[].[cm]我愿意告訴年輕人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事情。我特別想強調,我們中國在農業時代,有一句話叫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要腳踏實地地做事。
崔琦就是在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律文之后的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
很敬佩感動這位大師說的這番話,對自己做的事要有信心有希望,有目標,持之以恒,腳踏實地地做事。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寶豐縣的一個鄉村.由于貧困,鄉中連一間校舍也沒有,崔琦只有接受私塾中的四書、五經教育.不久,他便隨大姐來到香港直接進入六年級學習。
1957年香港培正中學畢業,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于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后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隨后到美國繼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后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這位大師讓人敬佩感動的還有一段對話,是楊瀾去美國時對他的采訪時的一段對話,當時崔琦談到自己出生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但是他媽媽頗有遠見,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在崔琦12歲那年將他送出村,出外讀書。這一走,造成了崔琦與父母的永別。后來他到香港、美國,成了世界名人。
談到這里,楊瀾問崔琦:“你12歲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么樣?”看到這里,我們都會猜想:崔琦一定會這樣回答:“我永遠成不了名,也許現在還在河南農村種地!
可是錯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淚。
楊瀾也流淚了。她這時多么希望當時聘請的兩位美國攝影師能推出近景,來一個特寫鏡頭。讓楊瀾吃驚的是,在審片時真的出現了這一特寫鏡頭,楊瀾問兩位攝影師:“你們聽不懂中文,你們怎么會拍下這一感人場面?”攝影師回答:“你們不是在談論媽媽嗎?在全世界,‘媽媽‘這兩個字是相通的!
一邊是世界名人,一邊是情愛;一邊是無上的榮譽,一邊是母子深情。崔琦選擇了后者。這就是龍的傳人交給億萬觀眾的答卷!看到這段對話,我想我們都會被大師的情感震撼。
古人云:“。”至仁至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在崔琦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一個貧窮鄉間的普通孩子成長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的成功是華人的驕傲,崔琦的成才經驗和全面素質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