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的《過秦論》探討一個政權為什么會滅亡。[燃^文^書庫][].[].[cm]為政者必須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后來提到農民起義時常用的“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語,即出自本篇。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探討生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做人的標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諸葛亮的《出師表》提出忠心耿耿的為臣之道和勤懇不怠的敬業精神。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親賢臣,遠小人”“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等廣為流傳。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文學的手法描繪出一個理想社會的藍圖,從中可以看出老莊哲學與空想社會主義的影子。西方的政治名著《烏托邦》《太陽城》與其相類。“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漢,無論晉魏”,已成后人常用的詞語。而“桃花源”已經是理想社會和優美風景的代名詞。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探討一個政權怎樣才能鞏固,并且塑造了一個較理想的君臣關系樣板。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提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后人常說的“居安思危”“善始善終”“水可載舟覆舟”,主要出于此。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人、為政理念。這句名言幾乎成了范之后所有進步政治家的信條。范的這篇文章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是用文學來解讀政治的典范。
文天祥的《正氣歌序》提出的為人要有正氣的氣節觀,鼓舞了歷代的民族英雄,成了中國人的做人標準。“正氣”成了戰勝一切邪惡、**勢力的旗幟。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反對保守,提倡革新。提出拋棄老朽的中國,創造一個少年中國,振興中華。幾乎通篇都是美言美句。
林覺民的《與妻書》呼喚共和,敲響了數千年封建王朝的喪鐘。再次響亮地喊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的《為人民服務》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成了立國的宗旨,并已是檢驗一個政權成敗、好壞的標準。
從古至今,影響中華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為數不多。排了一下大概有十篇。
這里說的是“政治美文”,就是說既要有思想,還要文字美,這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文章提出了一種影響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為的思想;二是文章中的一些名句熟詞廣為流傳,成為格言、成語、座右銘,有的已載入辭典,豐富了民族語言;三是文章符合藝術規律,詞、句、章和形、情、理都達到了美的要求。如果我們只是就文字“選美”,當然還會選出更多,如王勃的《滕王閣序》等,但那是另一個范疇。--摘自網絡-覺敏
~~~~~~
一片一片,葉落知秋;
一歲一歲,真情相守;
一點一滴,秋水流走;
一心一意,情誼心頭。
漸冷時節,溫馨祝福:
早晚添衣,秋冬快樂不離左右!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