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正文 第四百五十九章 構建知識樹

作者/洪山詩人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前面法露師講了許多常識,當然,這些知識,對于在座的廣大信眾來說,多少知道一些。

    隨后,他開始了系統的知識架構的傳授。其中,以宣講九次第定入手。六度法門中,禪定一法,是佛教中最具實踐意義的修行,按法師的說法,正因為實際中出現的各類現象特別之,在如此豐富的有面前,要最后轉為空,是極為困難的。

    而且,當處于一種境界或者某種層次后,對后來的路,根本沒有索引,很容易走岔,從而墜入魔道。九次第定,就是梳理出一個知識體系,讓你在實踐中進行對照,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來了。

    這就好比是一個路標或者坐標,讓你準確地依據理論確定自己的位置,對一下步要走的路,才有可能明確方向。

    一切法門可以總分為世間乘和出世間乘。世間法中分“因循人天乘”及“顛倒處道乘”。顛倒外道乘,其實就是魔道了。而因循人天乘,又分為人乘和天乘兩種。

    人乘者,乘五戒之法,出三途之苦。所謂三途,即地獄、餓鬼、畜生。而生于人間者,可以稱為五戒乘。我們即是人乘,要想走在正確道路上,就行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而天乘,大概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天仙的境界。在那個境界里,已經出了人道八苦,也像我們中國民間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道家里有一些得道成仙的人,大概在傳說中,也就只是這樣。

    所謂人道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離開了這八苦,簡直就是神仙日子了。那么,這是怎么得來的呢?

    是因為修十善而來,所以,天乘也叫十善乘。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前三個叫身三善,中間四個叫口四善,最后三個叫意三善。

    在有些大乘宗派中,要求弟子對上師供奉出身、口、意,其實,所有修行者,對佛都要做到身、口、意的皈依。當然,這不是三皈依,三皈依的內容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顛倒外道乘,印度原來在佛祖時期,就有六師及九十六種外道,細分下來,甚至有三百六十種。其實,這也只是當時的虛數,就是比較多類的意思。法露師講,拋開其它宗教與迷信不說,僅就近代,一切顛倒虛妄之哲學思想信仰崇拜,都屬于外道。

    大般若經曰:“何等名出世間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明、解脫、念、慧、正憶八背舍,何等八?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舍凈背舍,身作證,是三背舍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是四背舍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是五背舍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是六背舍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七背舍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諸覺觀內清凈故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故,行舍,受身樂,圣人能說能舍,念行樂,入第三禪斷喜樂故,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舍,念凈,入第四禪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復有出世間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間法”。

    “何等名出世間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明、解脫、念、慧、正憶”。

    一者、四念初。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者、四正勤。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三者、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四者、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者、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者、七覺分。擇法菩提分精進菩提分喜菩提分輕安菩提分念菩提分定菩提分舍菩提分。

    七者、八勝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者、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

    九者、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又稱: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若諸學者于諸圣諦未已現觀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為未知當知根。若諸學者于諸圣諦。已得現觀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為已知根。謂諸無學者。若阿羅漢、若獨覺、若諸菩薩已住十地。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所有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為具知根。如是三根。若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者,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十者、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若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是為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若初靜慮第二靜慮中間定,是為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若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為無覺無觀三昧。如是三三昧,若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者,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十一者、明、解脫、念、慧、正憶。明者,三明解脫者,有為解脫,無為解脫。念者,十念。慧者,十一智慧正憶者,隨諸法實相觀如隨身法觀一切善法之本。

    十二者、八背舍。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舍凈背舍,身作證,是三背舍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是四背舍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是五背舍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是六背舍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七背舍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八背舍。

    十三者、九次第定。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諸覺觀內清凈故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故,行舍,受身樂,圣人能說能舍,念行樂,入第三禪斷喜樂故,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舍,念凈,入第四禪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

    復有出世間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間法。

    龍樹菩薩曰:“復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義中廣說。

    是四念處等,一心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所不得,名為出世間法。

    念、慧、正憶,雖有二種,世間、出世間,此中所說為出世間法。

    有漏法者,五眾等四禪、四無色定。

    無漏法者,非世間,是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為法略說三相,所謂生、住、滅。

    三界系及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雖為無為法,以作法故,是為有為法。

    與有為相違,是無為法。

    復次,滅三毒等諸煩惱、五眾等不次第相續,如、法相、法性、法住、實際等,是名無為法”。

    上述三十七道品,及三解脫門、三三昧等等,乃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間法。所有這些出世間法,都必須以“發起相續菩提心”為根本!二乘行者雖發出離心即二乘菩提心,能成就出離分段生死的“有余涅槃”!只有大乘無上菩提心相續具足者,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才能成就大乘果位!如“往生諸佛如來清凈國土”乃至成就“菩薩果位”、“如來無余涅槃”!

    不論“世間善法”或“出世間法”,都是“法相”!都是“方便”!修行“出世間法”,二乘行者必須通達“無我相”,不舍方便,才能真實趣入“有余涅槃”!大乘行者必須發起無上菩提心,通達“第一義諦”之“空性正見”,不舍方便,才能趣入“無余涅槃”!

    這一大堆理論,如果不是課前預習,再加上課后復習,以及與同修討論,根本無法消化。我過去一直以為,自己的知識,還算是比較廣泛,但今天看來,與專業人士相比,簡直差距太遠。

    過去有一個說法,不要用你的愛好,挑戰人家吃飯的本事。這就是說專業與業余的巨大差距。當年,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好像只證明到12的水平。經過著名記者徐遲的報道后,全國掀起了一股數學熱。于是,有一些數學愛好者,自己閉門造車,也紛紛宣布,自己完全證明到了11的結論。

    大量的演算草稿,以信件的形式,堆積到了中科院數學所,剛開始,專業的數學家們還認真看了看。后來發現,這數十麻袋的信件,沒有一個專業的。數學水平之低,甚至,有的稿件,連中學水平都沒有。

    無知者無畏,民科,就是以業余對專業,徒增笑耳。

    但是,出世間乘,又分為大乘和小乘。這從佛祖滅度后不久,就產生了部派分裂。西游記雖然是部小說,大量事實是虛構的,但作者肯定對佛教基本理論,有所了解。從這種小說的描寫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西游記第12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像化金蟬”中描寫,觀音菩薩奉如來佛旨,來到東土大唐,得知唐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水陸大會,便化作一僧人,賣袈裟和錫仗。唐太宗計劃買下袈裟和錫仗,給正在講經的玄奘和尚。菩薩說,貧僧有愿在前,果有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不要錢,愿送于他。今見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門況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揚**,理當奉上。便將錦襕袈裟和九環錫杖送給了太宗皇上。于是唐太宗將袈裟送與玄奘,神采奕奕的玄奘穿上袈裟正講談佛法,觀音菩薩來到經堂,說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王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當唐太宗興奮地問大乘佛法在何處時,觀音菩薩說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然后飛上高臺,踏著祥云,直至九霄云上。

    在小說里,唐僧是為了唐太宗取得大乘佛教經典,不畏艱辛西行取經的,也成了唐僧所遇到九九八十一難的直接原因。明顯反映出作者對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的不同態度。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什么本質不同?小說借用觀音菩薩的話說明大小乘佛教的不同特點,應該說并不十分準確。真正說清大小乘佛教的區別和特點并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是佛教的兩大宗派。嚴格地說,大乘佛教實際上是北傳佛教自己的稱謂,南傳佛教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因此現在佛教界一般把小乘佛教稱之為南傳佛教,把大乘佛教稱之為北傳佛教。大乘佛教是經阿富汗等西域諸國,傳到中國、越南、朝鮮和日本的。小乘佛教主要流傳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以及我國南方傣族等少數民族的。

    什么是“乘”?所謂“乘”是指古代乘載的車子。如中國戰國時期將“千乘之國”稱為大國。即:具有一千輛以上戰車的國家,這是大國的象征。大乘就是大的車子,是載人多的車子。小乘就是小車子,是載人少的車子。因此,大乘佛教在教義上重視利他,小乘佛教著重自我的解脫。注重通過自己的修行,徹底擺脫六道輪回之苦,斷除煩惱,滅絕生死。小乘佛教又稱聲聞乘,這是因為小乘佛教著重在聞佛之教始得開悟的緣故。所謂聲聞是指弟子了。大乘佛教特別發揚了菩薩行的人生觀,要求修行者抱著廣大的志愿,不僅要使自己擺脫六道輪回之苦,還要將一切眾生一起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最終的安樂。同時,大乘佛教在滅諦上進一步強調“無住涅槃”,能夠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能在因緣生滅的世界中,永無休止地安處在涅槃的境界。大乘佛教可以運載廣大眾生到達“涅槃”彼岸。

    按照佛教傳說,佛陀在“涅槃”前,弟子們都為即將失去導師而悲痛。佛陀教弟子們不放棄努力,依靠自己,以教法為導師。那么什么是教法呢,當然就是佛祖每次給眾比丘宣講的佛法了。

    在佛“涅槃”后,佛的弟子集中了五百比丘,對他的教法作了統一的整理。在大迦葉的主持下,在王舍城,對佛的教誨進行了第一次結集。由“執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律,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經,然后,合誦認可。這就是最初的經藏和律藏。這以后又出現了佛教論師解釋“經”的“論”,形成了“論藏”。“三藏”和起來就是佛教經典。在西游記中,唐僧為什么經常被稱作三藏呢,是因為唐玄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稱之為三藏法師,簡稱為三藏。

    當初佛在布道的時候,由于佛的弟子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情況不同,文化修養不同,佛只能因材施教,相機說法。這就造成了每次說法不一樣。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聽受的不同,或因個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解悟的不同。這就給教團分裂留下了種子。佛寂滅后,隨著形勢的變化,僧團內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到佛寂滅百年時,就有了毗舍離城的第二次結集,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佛教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這是佛陀逝世后約一百多年的事。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按南傳佛教史書記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東印度跋祗族比丘勸令在家的信徒布施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他認為比丘接受金銀不合戒律,于是提出異議,受到跋祗族僧眾擯斥。

    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西印度上座部七百比丘們云集在毗舍離城,對跋祗族提出十條新戒律重新審定,宣布包括“乞受金銀”在內的“十事”為非法。以耶舍為首的諸長老是在僧團中有地位的領導階層,他們組成了佛教“上座部”堅持改革教義的一派則組成了“大眾部”。當然,兩派的矛盾除了戒律方面的爭論外,兩派為學的精神不同也是主導原因。上座部嚴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習禪定,注重自己內心的修持。大眾部則廣學多聞,致力于弘揚教法,注重接引群眾。這兩種不同的精神,不僅引起了戒律問題的爭論,而且促使后來佛教在教理上、學說上的不同發展。

    大眾部成為以后興起的大乘佛教的先驅。因此,嚴格地說,將大乘佛教稱之為北傳佛教,或大眾部佛教將小乘佛教稱之為南傳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更為準切。

    應該說,佛教經典阿含經大體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貌,屬于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論和觀點已經與原始佛教發生了很大變化。

    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實質上主要分歧概括如下:

    在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教主、傳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致力于一切眾生的解脫。以菩提為目標,指斥原始佛教只求個人解脫。而原始佛教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后達到涅槃境界。這種自我解脫,偏重于斷除煩惱,滅絕生死。

    在修行方法上,原始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質,由于種行為和種種煩惱而產生的,應當追求斷業滅惑,不使其再生。因此主張個人遠離社會,想解脫必須出家,過禁欲生活。而北傳佛教則重視主觀求道的愿望,而不是單純講業報。不僅重視個人修養,而且還注重人際關系。強調菩薩行,也就是利他的實踐活動。大乘佛教用菩薩的觀點代替了涅槃觀點。著名學者季羨林認為:由出家人即不能生產物質產品,也不能生產人。長期以往,社會將無法繼續存在,人類也將滅亡。大乘佛教逐漸改變了這個弊端,想解脫涅槃成佛,不必下這么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頌佛號等等,就可達到目的。

    在佛教理論上,小乘佛教認為自己是佛教的正統。指責大乘佛教的教義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說”。小乘佛教只承認人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沒有獨立永恒的實體,而不承認宇宙是空的,而是有的,這是所謂的人空法有說。佛所說的語言并不全部都是經教,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說一切法。而大乘佛教對佛說有自由解釋、發揮的色彩,他們認為不僅人空,宇宙沒有獨立的永恒的實體,也是空的。佛所說一切言語都是隨機說法,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安远县| 纳雍县| 麻江县| 炎陵县| 沛县| 河北省| 扶风县| 黄冈市| 安远县| 黄骅市| 威远县| 江山市| 阜康市| 余庆县| 杭州市| 波密县| 永春县| 连城县| 马关县| 云林县| 西峡县| 察哈| 瑞金市| 石棉县| 禄劝| 阳高县| 崇仁县| 恩施市| 鄢陵县| 临邑县| 鹰潭市| 韶关市| 大埔区| 惠安县| 黄浦区| 阿拉善右旗| 恩平市| 娄底市| 三台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