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身體和念頭的感覺雖然不明顯,但它肯定是存在的,只是不受你的嚴密控制和意識干擾罷了,所以會有各種形象。”
這個解釋說得通,畢竟,完全讓身體和意識消失,不僅在物理上不可能,在感受上,也難以做到。
“有的人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跳,只是覺得心跳非常快而已。有的人感到呼吸困難,有點窒息的樣子,為此甚至感到害怕而放棄。有的人更為恐怖,發現自己身體變輕了,飄起來,甚至如煙一樣消散了。”
“此時,還有哪些感覺在呢?”萬師兄問的,也正是我想問的。畢竟,能夠感受這些的,還有一個我。假如我的身體是客體,那么主體是什么呢?這與其說是一個實踐問題,不如說有哲學上的意味。
“此時,只有意識存在,只有頭存在,身體其余部分不存在了。哪怕是睜開眼,如果不動念頭,身體也不存在,自己也控制不了。只有你故意升起一個念頭,你的身體感覺才會回來,你才能夠動一下。這就是一個定境的入、住、定,全過程,按我所體會,就是如此了。”
僅僅到這種境界,就夠我學的了,我一點邊也沒摸著,是因為實踐不夠。現在,我知道,自己還差得遠。
但是,萬師兄卻并不僅滿足于此,他繼續問到:“你不是說過般舟三昧嗎?那是個什么法門?”
此時,我本來沒什么興趣聽理論,只覺得自己能力太差,先打好實踐基礎再說。但聽到萬師兄一問,錢師兄也有回答的意思,自己提前一個人走了,也不太禮貌,就聽下去了。
“那是一個關于在生活中,行住從臥都在定中的法門,我沒修過。不過,關于如何走路入定,有人也告訴過我一些竅門。”
走路走路,今天自從看到那個走路無聲的不倒單后,我們的話題,總與走路有點關系。
“別人告訴我,走路的時候,啥也不要想,也不要想思想這個事,就嘩地一下放開它,把心思拋入無盡的虛空,如同一個無腦的傻瓜。這樣的無住相當于全住,全定于走路中,如同機器人和木頭人,機械地走著,像風一樣帶著身體走著,久而久之,你就不會感覺自己是走在路上了,如同踩在云端上一樣,軟、輕,一天走百里路也不覺得累,并且,沒什么聲音。就像剛才那位不倒單。”
這不,話題又回來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弱點,那就是只知道理論,不知道實踐,尤其是對于我和萬師兄來說,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所以我們請求錢師兄給我們傳授一個比較靠譜的辦法。
錢師兄,本來比較謙虛,他說他也是初學者,但是看到我們無從著手,他介紹了他剛開始學的內觀經驗。所謂內觀,就是向心內求法,我們聽到聲音,意識中不去追求聲音是從哪里發出來的?是我們要反觀內心,看自己為什么能聽到聲音。
錢師兄認為,法露師肯定會傳授關于聲音的法門,我們在業余時間可以修習,關于行住坐臥的辦法,于是他介紹了行走內觀的辦法。
行走可分為兩種修法,一種是刻意放慢和分解動作的修法,一種是自然走路的修法。但是這兩種修法中又分為二種修法,一是屬于一心專注走路,培養一般定的修法,另一種是直接培養正念完成,正定的修法。
“你先說一個簡單易行的,我們好操作。”萬師兄有點迫不及待了。
“好吧,我先說一個專注行走的修法,這是在行走中培養定力的辦法。你在走路時,腳底接觸地面或固定單一所緣,借由走路中找一個固定所緣專注,就可以生起一般的定力。也就是說,由走路學習專注,再由專注產生定力,專注是因,定力是果。”
我不太明白所緣、固定之類的名詞。問到:“你說具體點,我不太懂。”
“也就說,走路時,只注意腳與地面的接觸,其它不管。”
這該怎么操作呢?我試了幾下,不太得力。當然,萬師兄也有同樣感受。錢師兄看到我們的樣子,指點了幾下,也覺得我們學不上路。
于是他介紹了第二種修法:“這一種修法就是從走路中培養正念。這是從走路的姿勢中,觀察姿勢的生滅變化過程。比如,觀察腳跟提起、離地、移出、踏下的過程,每一個動作都清楚地觀察。你們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做慢動作,前提是,必須清楚地觀察到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感受它。一步步來。”
我試了幾下,感覺這好比在部隊訓練時,做分解動作一樣。原來在部隊,練習正步時,可以分解為一步兩動、一步一動,然后,再進行連續練習。敬禮這個簡單的動作,也可以分解。只有分解動作準確了,那么連續動作才有可能標準。
我把走路分解為四個動作,做了幾遍,錢師兄說到:“對!就是這樣的,每個動作清清楚楚。”
我跟萬師兄就這樣,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孩子,在院子里練習了起來。
錢師兄解釋到:“初學者內觀智慧不足,正念常會迷失,這是因為正念不夠穩定,因此從慢到快,這才利于觀察。”
我們練習一段時間后,萬師兄問到:“假如我們練習熟練后,該怎么辦呢?”
“和平時走路一樣了,但只專心于走路本身。當下做什么動作,心念就保持在當下。清楚地覺察到每一個姿勢的動作變化,如抬起,移動,踏下,想的是它,動作也是它。此時,只專注于它。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和判斷。”
我問到:“但是,我們的腦袋肯定要東想西想的,怎么辦?”我知道,單純讓我只專注于走路的動作,但我的思想總是有雜念,它不會那么聽話的。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如果有了雜念,就警醒自己,自己在亂想了。怎么辦?只要警覺了,就好辦。你馬上把思維拉回到走路本身就行。”
“這樣拉過去拉回來,豈不是思想更亂了?”
“不會,多次拉回后,你知道,正念只能是觀察走路,久而久之,雜念自然就比較少了,你也就能夠保持在當下的正念中。”
萬師兄搞辯論的癮又犯了:“你總說正念正念的,理論上的東西不要講了,我也讀過一些。但是,在這走路的法門上,正念具體是什么?”
“走路時只觀察走路,把注意力保持在當下,過去的不回憶,未來的不揣摩,這就是正念。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然,此時有現在心,也比三心交織要好。保持在當下的心念,就是正念。”
他這一解釋,好像能夠解釋很多東西。也就是將注意力用在觀察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原來跟劉大哥一起打坐時,劉大哥讓我觀察呼吸,其實,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有無數個當下。只要保持對當下呼吸的觀察,就可以入定。這個走路的法門,也就是一個意思吧?
萬師兄問:“那是不是,我只關注走路這件事,就是正念了?”
“沒那么簡單。”錢師兄說到:“你要仔細觀察走路動作的每一個部分。人的思想,如果只關注一個大而無當的東西,要么容易走神,要么就陷入呆板的昏沉狀態。”
原來是這個道理,關注的東西太簡單太虛,那么,要么昏沉要么散亂。必須跟著事來仔細觀察,才能夠避免這兩種情況。以萬師兄這個喜歡東想西想的人來說,關注事物這件事越細致,說明拴心的繩子就越牢固。
“所緣,就是關注的對象。如果太簡單,就容易昏沉散亂。如果太復雜,又容易讓你顧此失彼,難以保持。所以,只關注正在做的事。如果你覺得,仔細觀察每一步提起、移動、踏下這一系列動作比較復雜,那么,也可簡化為,觀察左腳移動、右腳移動這兩個事實上來。”
我們又試了一下,果然,這種簡化辦法,我們比較容易入手。
“如果你們連這樣的簡化辦法也難以入手,可以用更簡便的辦法,當然,這個簡便辦法熟練后,還是要逐步地走向觀察動作上來。也就是,最終要練習到觀察提起、移動、踏下等動作觀察上來。”
“那簡便的辦法是什么呢?”
“你們可以練習在走路時加上默念,也就是在腳跟要抬起前先默念腳跟抬起,然后再抬起腳跟。移動、踏下時,也一樣,先默念動作,再做動作。即使走路轉彎時,也先默念轉彎,再轉彎。”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這是觀察自己身心變化的訓練,也就是說,你先有這個意識,再有這個行為。讓你知道,如果你不起心動念,你是走不了路的。當然,這只是初步的。最后,你不需要默念,你只要一動作,你就知道,你的每一步,都是起心動念的產物。此時,默念就是在與你動作的同時發生,也就是,心念發生在當下,這就是正念。”
這把所有關于所緣、正念以及身心的關系,簡直是模擬了一遍。難怪我們平時看佛經總有點看不懂,原來根本沒有實踐過,怎么知道其中的過程呢?
錢師兄提醒到:“起初培養正念時,一定無法按照舉動的先后順序、次第觀察清楚,正念也無法保持很久。但不要灰心,這是正常的。只要有恒心,不間斷地培養訓練,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這就是有心走路了吧?”萬師兄還是不忘他原先的議題。
“對,萬法唯心。這個道理,我也是最近接受法露師的教導,才有所感悟的。結合我講的行走的方法,重點在于培養正念。在于走路或者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姿勢過程中,都要覺察得清楚,不可大概或者籠統的帶過去。在練習中,若失去了所緣目標的覺察,妄想、妄念就會趁機生起。”
我想,他說這種情況,大概相當于從禪的掉舉吧。或者在心理學上,屬于覆蓋法。用一種思維,覆蓋你所有思想,讓其他思想沒空子可鉆。毛爺爺說過:正確的思想不占領陣地,錯誤的東西就會進來。
“按原來教授我這種辦法的和尚說,這種法門也可以叫做行禪。這可是一個很有功德的修法,據說,僅用這種辦法專一精進,可以抵達阿羅漢的果位。”
這個說法,讓我們很震撼。原來一門深入,哪怕是這么簡單的法門,就可以成就。如果是這樣的話,佛法精深,也很平常。
后來,錢師兄給了一大堆解釋。通過這些解釋,我才知道,這個錢師兄平時不說話,但一旦說起話來,其理論水平和感悟層次,遠超我和萬師兄的水平。他的水平不是從書上學來的,是自己實踐而修來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知道,阿羅漢這個果位,是許多人一生追求而不得的偉大目標。這是超出世間的圣人位,這是離苦得樂的、跳出三界的、永恒存在的狀態。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個果位。
許多人看不起小乘,空談大乘,給好多坐而論道的人混水摸魚,裝成大師的樣子。這是大乘佛法要努力克服的毛病,就是空談。小乘佛法,至少追求了不生不死的羅漢境界,而不是某些學者,,就指點江山了。
“只知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還大談眾生的問題。掌握不了自己命運的人,總談改變人世眾生,這不是笑話吧。
動不動就說菩薩心腸,但是,大家想過沒有,菩薩是比羅漢更高的存在,他們有超脫生死的能力,有佛的神通,有偉大的誓愿。不能像世間某些人,總說大話,就把自己比喻為菩薩,徒增笑耳。
隨后,錢師兄把理論的東西給我們說了說,當然他很謙虛:“只是個人感受,算不得法,你們聽聽就行。”
“在行禪時,行走的過程姿勢變化,是主要的觀照目標,其次要觀照的目標,是意志、感受、妄想、疼痛、六塵境等。行禪的好處是所緣目標比較粗糙、變化比較明顯,容易使人集中注意力。初學者,注意辦只能集中在變化明顯的東西上。更細微的東西,是很難拴心的。”
這個道理我有體會,原來劉大哥讓我觀察呼吸,因為呼吸也是變化明顯的東西,能夠吸引我大部分的注意力。
“正因為可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容易培養正念,增強向內觀察的智慧。觀音菩薩觀察聲音,也有一句話:入流忘所。什么意思?就是觀察自己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這叫入流,真入流了,就會忘記所緣。然后,就會頓時超出。當然,現在,不僅是你們,我也沒到達這個程度。”
頓時超出,大概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吧。
“從理論上說,從經行中培養正念,可獲得分辨出每一步伐的移動過程,是身體的現象,也就是色法的現象。而觀照的心,就屬于心法。根據這個練習,我們可以體會,走路是身心的配合,也清楚地體會到身、心兩個不同的作用。兩者是相依的,只有一前一后的發生,互動微妙密切。身即色法,是我們所注意的目標,心是觀察的精神,從而,我們可以體會到身心分別的智慧。”
這種道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過。
“進一步我們就可以經驗到,每一個行走的只有身心的互相依緣所產生出來的作用而已。這里涉及到五陰的概念,當然你可以自己來體會。沒有一個我在內,在每一個動作中都是剎那生滅的,動作中不包含我的。體會到法無我。然后,你們會經驗到,身心及六塵境生起貪染的禍患。透過內觀的智慧,清楚地知道身心是無常的,隨順觀身心生滅變化,面對六塵境而心不隨境轉。也因為體驗到無常因此不貪染身心,由此可得到心的解脫。”
這一通大道理,現場把我們把蒙了。
一個簡單的行走訓練,就可以完成佛法的主要修為,這也太簡單了吧?
當然,從理論上說,如果通過走路來觀察到的身心相依的因緣法,那么舉手投足,包括呼吸,包括聽聞覺知,六根中任何一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都可以得到類似的結果。這真是一通百通。真的如同古所說,專修一法,即可鉆出牢籠,得到真如。
但是,這種法門練習起來,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不容易的。這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為什么呢?錢師兄說了一通道理,他也練習這么久了,他本人也沒達到目標。以他的能力和功夫,遠遠超過我與萬師兄,他沒達到的境界,我們要到,恐怕更難。
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得從基礎練習起。畢竟錢師兄就在跟前,我得讓他糾正動作。
我先從一步一動開始,默念抬腿,然后抬腿,這樣在院子里做著看似機械的動作,在錢師兄的注視下,希望得到他的指點。
萬師兄也在這樣走,但錢師兄制止了他的動作。“萬師兄,你走得不自然,估計你的雜念比較多。一步步來,像莊師兄一樣,先默念再動作,分解著做,不要急。”
得到錢師兄的肯定,我走得更認真了。我發現,多走了幾圈后,自己的腳好像不是自己的了,好像不默念動作,腿都提不起來。對此,我感到疑惑,問了錢師兄。
“嗨,你不要管,你只管這樣練習。腳不是你的,腳只聽念頭的,你沒有念頭,就指揮不了腳。念頭也不是你的,是強加給自己的。所以,你在哪里呢?你什么也沒有,你只是因緣合和的產物。觀法無我,莊師兄,恭喜你,你已經進入第一步了。體會到,你不存在,你所有的思想和動作,只不過是身心結合的產物。那你再體會一下,五陰中,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呢?”
所謂五陰,是個專有名詞,所謂色陰、想陰、受陰、行陰、識陰。其實,就是身心感覺的總稱。比如,我是先想再有動作,有了動作再有觸覺感受,這是受陰,然后再有動作發生,這是行陰。最后完成動作我自己也觀察到自己做完了,這是識陰。這些心理變化,在平時,自己總覺得是同時發生的。通過這個訓練,自己才發現,他們是有順序和次第的,也就是說,并非天然一體。
并非天然一體,這個想法讓我吃了一驚。這本來是我身心的全部,怎么分離了呢?如果它們分離了,那么“我”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呢?
或許,就像經典上說,沒有一個我是真正存在的。
但是,萬師兄估計比較著急了,他根本沒達到我的體會。他說到:“錢師兄,也許我不適合這種修法,進步太慢,走的時候忘了想,想的時候,走不自然。你不如教我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吧?”
錢師兄搖了搖頭,笑到:“萬師兄,你在急的毛病不改,恐怕是成功不了的。如果說要簡單,當然還有更簡單的辦法,只怕你照樣入不了門。”
“你不說,我不試,怎么知道呢?”
“好吧,我給你介紹一個,不走,只站的辦法,你試試看。”
“快說,沒動作,光想,這個我擅長。”
“站的方法,站立時觀照站的姿勢,或者是腳底與地面接觸的感覺。這種站立觀照對容易昏沉的人來說,有很好的效果。”
錢師兄一邊示范站立的姿勢,一邊介紹:“雖然如此,但長時間站立,不被鼓勵。站立時雙腳要稍微分開,與肩同寬,這樣站才平衡。除了感受腳底與地面的接觸,也可以培養出入息念,或者在身心上有明顯的感覺,也可以作為觀察的對象。你試試看。”
我覺得這個場面有點搞笑:一個行走的我如同在跳機器舞,一個呆站的萬師兄如同演木偶戲,而觀眾,是中間的錢師兄,他笑而不語。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