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正文 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

作者/洪山詩人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萬老師,你好像是音樂專業的,城里聽多了套路也多了,是吧?”我跟他開玩笑。

    “我們學校,有音樂專業,幾個老師跟我是朋友,說起來,最開始跟他們接觸的時候,還是我這個外行給他們講音樂的。”

    “什么意思,搞班門弄斧?”我問到,這太不理智了,以萬老師的理性習慣,不可能干這種事。拿自己的愛好pk人家吃飯的能力。

    “喝多了酒,人就膨脹。他們閑談中講到瓦格納,我就飄了,你知道,尼采這個哲學家,也是音樂發燒友,對瓦格納既愛又恨的情節,可以合成一本書。我知道尼采,于是借用他的言論,對音樂進行了長篇論述。具體內容不記得了,反正我當時在云端。但是,后來,取得了這幫音樂教授的尊重倒是明顯的。他們付了酒錢。”

    我想起原來看尼采的書中,經常有對瓦格納的評論。還有人說,哲學的尼采與音樂的瓦格納,對希特勒的影響很大,導致納粹有某種理論和藝術上的背景。

    當然,尼采也愛喝酒,他是以半個精神病的狀態進入哲學思考的。方式是哲學,結論有點像詩歌。那個時代,上帝死了,人們的思想情緒如沒頭的蒼蠅,稍微有些瘋狂。

    德國在經歷經典哲學的時代后,終極目標被束縛了,并且與上帝產生了矛盾。于是,逆反自然地發生。本該理性的民族,與它的哲學家一樣,進入被情緒支配的地步,納粹這種極端的東西,如同情感的利矛,刺向被壓抑已久的痛苦。這種以痛治痛的方式,如同引鴆止渴。

    “如果那種音樂反映了音樂的本質,那意思是強調與現實的距離感,才是音樂的基本特點吧?”我也算聽過一回瓦格納的作品,在北京與小池一起聽的,柏林交響樂團演出。但當時,我好像只能夠勉強聽到二十分鐘,就想睡覺了。按當時小池的介紹,他的音樂,哲學性與宗教性強,比較喜歡宏大主題,創造壓抑與輝煌的對比。這些東西,總覺得離現實太遠。

    “無論你想表現什么主觀,但音樂最終,還是離不開現實。從最典型的音樂看,大概來源于對自然、社會的模擬,或者是混合模擬。”萬老師用模擬這個詞,說明了音樂與現實的關系,符合他的哲學基點。

    “對自然的模擬,比如我們在音樂中,經常聽到水的聲音,風的聲音,鳥的鳴叫,萬馬奔騰。這是對自然的模擬。還有就是對社會的模擬,主要是模擬人。通過節奏變化讓你感知心理律動,快節奏讓你知道緊張與刺激,慢節奏,讓你緩和平靜。”

    “那交響樂,是不是屬于混和模擬呢?”我聽不太懂交響樂,要不是小池給我科普過,我還真沒這個概念。

    “大致上算是。比如許多敘事的交響樂,就明顯是混和模擬。比如低沉的大號,讓人想起巨大、陰影、地底下發出的力量,聯想到地獄、自然災害與猛獸,也表示魔王與有力量的反派。比如舒緩的小提琴,讓人想起輕緩的微風、春天、花鳥。鋼琴的慢節奏,如小溪流水,也如情人細語的傾訴,都是美好的模擬。急促的鼓聲,讓人聯想戰爭與急迫,而豎琴的琶音,則想起和平的宮廷。”

    我笑到:“怪不得,一下子來這么多模擬意象,我一時接受不過來,分辨不清楚,所以心理上干脆拒絕自己不太理解的東西,所以總想睡覺。這種睡覺與其說是困倦,不如說是心理逃避的反應,小胡,有這個道理吧?”

    小胡點點頭:“這如同面對照本宣科的老師和無聊的課堂,你總是有睡覺的**。”

    “音樂畢竟是樂器發出來的,與現實是有區別的。區別太大了,不被人理解。如何豐富它的語言,并被人接受。這與民族文化習慣與傳統有關。各個民族喜歡的音樂類型不同,是他們文化符號不同的原因。”

    萬老師講到音樂的民族區別時,我突然想到過去小池給我講過。中國的復調音樂稀少,也沒有多少交響樂傳統,于是問到:“萬老師,中國復調音樂少,是不是大家不太習慣的原因呢?”

    “主要看心理需求,有需求,就會養成習慣,你做生意出身的,應該懂這個。”

    他一提醒,我倒想起來了。經濟學中,有需求就有市場,這是個基本原理。沒需求,再好的東西,也賣不出好價錢。比如你給一個農民賣古董,那是沒有前途的。給一個貴族賣高粱,也賺不來錢。

    “音樂無國界,不是大家都說這話嗎?怎么,還分民族差異了?”小胡問到。

    “音樂無國界,只是說明了音樂對生理感觀刺激的效果。比如心率與節奏的關系,緊張興奮心率快,節奏快的音樂,會讓所有民族的人都會體驗到興奮與緊張。反之亦然。但是,人們對音樂的需求不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與文化的,是意識形態的東西。”

    “你說的是上層建筑的事了”我用哲學的術語說到:“按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你如何解釋這種差異呢?”

    “你說得不錯,經濟發展路徑與生存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音樂審美的差異,這是肯定的。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音樂特點區別有點大。山區民歌與平原歌謠,特征對比也明顯。”

    萬老師舉例到:“游牧地區的民歌,多用高音作為**部分,甚至大量使用假聲,因為傳得遠,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傳遞信息遠近是個硬指標。高原與草原上,風聲與自然,都是低頻音,人聲用高音來對比,就顯得突出。而平原農耕地區,多用婉轉的小調,強調旋律的優美和淺唱低吟,因為人與人距離近,需要說點悄悄話。小情調,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有點扯,貌似有些道理,但邏輯性不強。但一家之言,也可以借鑒。

    “萬老師,你就不要說這個了,就說,復調音樂或者交響樂吧。”

    小胡看了看我,笑到:“莊老師,你糾結這個話題,估計是受過傷。”

    他看穿了我的心理,我也不避諱。“畢竟在音樂廳睡覺,被人笑話過”。

    “其實,你這是個誤解,中國在過去,是有復調音樂的,并且在宮廷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比如曾侯乙編鐘,演奏的正式曲目,一定是復調音樂,這方面你不用懷疑,音樂家與歷史學家都已經證明過了的。宮廷雅樂因為太過高大上,很少保留。”

    我更不理解了:“按理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流行于民間嗎?”

    “當然流行,孔子如果只聽幾次古琴,也不至于把樂提升到治國的高度上來。當時的音樂,一定是宏大復雜的。但是,后來,復調音樂,為什么衰退了呢?”

    這恰恰是個大問題。按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來看,產生復雜的復調音樂應該很早了,怎么,后來被人們拋棄或者不需要了呢?

    “這與中華文化傳統有關。在春秋時期,中國各地諸侯,語言與文字有差異,音樂也百花齊放。文字溝通不足,音樂來補。但自從大思想家開始整理并統一文明路徑后,尤其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后,再加上后來漢武帝獨尊儒術后,人們對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最順暢最容易普及的,就變成了文字了。人們對情感共同性的體驗,大部分可以從文字中獲得,比如詩歌,就變成了中國最主要的藝術形式,而音樂的重要性,就相對降低了。”

    “你的意思是,當文字統一普及之后,禮樂治國,禮成了重要方式,樂,就變得不太重要了?”

    “對,中華文明是早熟的文明,過早地進入文字藝術時代,前五識的作用,迅速被第六識所統一。進入文字思考階段的人們,可以通過文字抒發與溝通情感,代替了一大部分音樂與美術的功能。”

    小胡有疑問了:“不對啊,比如唐代,離秦帝國已經過去一千年了,也有音樂舞蹈的中興,皇帝與貴妃,還是發燒友呢。”

    小胡所說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說的是李龜年的笛子王維的琵琶。白居易描寫的音樂盛典,杜甫寫的觀公孫大娘舞劍器,以及當時詩人們對胡旋舞的描寫,都是動人與熱鬧。成一時之風氣,顯大唐之興盛。

    “那只是一段插曲,那是因為外來文化的沖擊。你們知道,中華文明對外來文化是很能夠吸引包容的,這是它生生不息原因。但是,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這種藝術巔峰時期就過了。外來文明留給我們的遺產,今天成了我們傳統的一部分。從樂器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所說的二胡板胡,凡是叫胡琴的東西,都是當時西域傳來的。包括我們最熟悉的民間樂器鎖吶,原產地是波斯,通過絲綢之路而來。也許,當時著名的霓裳雨衣曲是復調音樂,但今天,留下了樂器,但失去了復調,為什么?因為不太需要。”

    “好的東西,怎么就不需要了呢?”小胡對藝術不太了解。我覺得,他對心理學的學習,至少差了這一課。藝術對情緒的影響太大,所以藝術是心理研究的必然內容。

    “你們想想,唐代留給我們后人的,最大的藝術形式,是什么?”

    不言而喻,是詩歌。唐詩,是中華文明藝術史上劃時代的豐碑。我反應過來了,不管當時藝術的門類有多么發達,當時的音樂有多么燦爛,比起以文字為載體的唐詩來說,都是遜色的。

    “所以,當文字能夠代替大部分情感表達與溝通時,音樂的藝術就走向小眾。當然,不是人們不需要音樂,只是不需要用那么長的時間那么大的精力,去創造去欣賞去發展音樂。從而,在社會地位上,搞音樂的人,被稱為下九流。而搞文字的,就得到了唯有讀書高的地位。”

    有作為才有地位,有需求才有市場。音樂在國人心目中,需求量比較小,所以發展起來就比較慢了。茶余飯后的副業,當然不能當飯吃。

    “相反,在中世紀的歐洲,都是城邦國家,比我們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還要零亂,語言文字不太通暢。人們表達感情,需要借助音樂美術等最直觀的手段。于是,需求增加,所以得到發展。”

    “你只說了重要性,而且是對音樂發展的整體性而言的,還沒回答復調的事呢。”

    “莊老師,你病得不輕。”小胡的語氣是認真的。

    我當然病得不輕,當年,我心目中,我與小池最難以溝通的部分,就是音樂。我甚至因為這個,把我跟她的知識結構和成長環境原生家庭,進行了分析。甚至得出,我與她不是一路人的結論。我所享受過的最美好的愛情,最重要的瑕疵,與音樂有關。

    “我個人理解,不一定對。”萬老師先客氣一下,這是教授們在長篇大論前的口頭語,給自己留個活扣,就像大陸法系的文本,最后幾條,總得有個保底條款。或者簽合同時,最后一句話:其它未盡事宜,雙方本著公平互諒的原則,協商解決。這個開關語,也是免得說完后別人給自己扣帽子子。

    “具體到復調音樂,我得先說音樂的模擬性。音樂是通過聲音,加上聽眾的聯想,再造一個世界。如果音樂的重要性增加,或者說,音樂擔負了情感溝通的重要渠道的任務,那么,音樂就如同小說,盡管是作者編造的,但要像現實。于是復調音樂的產生就有必然性了。”

    這是講音樂因為需求而產生形式上的發展。

    “我們在自然與社會中,聽到的聲音,可以說都是復調的。人群喧雜,高低頻同時出來,雖然說的是一句話,但男人與女人,高音與低音,經常同時發出。這種各聲部同時發聲的現象,就叫復調。自然界也一樣,同樣是水聲,海潮低聲音的吼叫與泉水叮咚的高音,也可以同時存在。復制一個類似于現實的環境,非復調不可。西方經典音樂興盛的十七十八世紀,交響樂,把復調音樂推向了一個和諧宏大的高峰。而支撐這個高峰的主要內容,是敘事的。最早的交響樂,大多是敘事的。”

    我明白了,敘事的音樂,跟敘事的小說,內容表達方式,有共同點。

    “敘事中,感情是復雜的轉換,樂器多,調式復雜,等等,都是一種模擬。在復雜的模擬現實的背景下,每一個交響樂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題,這個主題,表達了它感情的主基調,或歡快或悲傷。總之,美的展示,不外那四種類型。”

    古希臘的思想家留給歐洲的文化遺產,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壯大,四種美的形式,得到了各種手段的豐富。

    “當時的音樂,需要表達的內容太多了,故事,情緒,思考、美丑、判斷、宗教、哲學,主要是反映人生中最沖突的內容。擔負的任務過于繁重,所以音樂的結構就相當復雜。以至于,抱著簡單悅耳目的的人,聽著有壓力,想逃避,所以,我們莊老師,總想睡覺。”

    我笑了起來:“對,最開始看紅樓夢時,或者約翰克里斯多夫這類小說時,總看不下去,表達的東西太復雜太宏大,心智承受不了,選擇逃避。我想,大部分文學愛好者,最開始都有這種體驗。”

    “人心已經夠復雜了,社會也夠復雜,我們只需要簡單的快樂,聽聽小調或者只表達一個主題的歌曲,就好。”小胡這明顯是在給他的敲鐘鈴聲,找理由。

    “當然,這也與文化習慣不同。俗話說,需求是什么?是缺什么補什么對不對?”萬老師還真會總結,他說得對。“西方人自己文藝復興后,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形成了這種以孤獨為代價的自由生活目標。既然現實中的情感是孤獨的,那么聽音樂,就得合唱合奏,有一種集體的力量,才能夠鼓舞人心。”

    我馬上就明白了他要說的意思:“按這個說法,中國人,大多生活在集體意識之中,不是等級就是宗族,人個屬于國家團體與家庭,自我意識很少體現。所以,我們最需要的是自我的表達與小眾的抒發,所以,音樂不必那么復雜,對嗎?”

    “有一定道理,但只說了一半”萬老師解釋到:“另一半的意思,與音樂的基本功能有關。我們一直在說情感,情感的需求才是音樂最基本的功能。我們中國人,表達自己個人情感的渠道,主要靠文字。但是文字這事,社會管得緊,束縛多。于是,音樂就擔負了自我特點與情感表達的功能。高山流水的音樂,一個人彈,只有一個人聽得懂,但正只為不談及,只屬于人個的獨特性,才珍貴。”

    我在武漢的時候,漢陽有個琴臺,據說是伯牙與子期當年彈琴聽音的地方。西方音樂往大眾上搞,是因為它要擔負大眾的交流普及功能。我們的音樂往小眾上搞,是因為個人久被壓抑的情感,需要一個出口。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小胡居然念了一首古詩,不過還挺應景。音樂在中國,孤獨性與個人性特點,表達出來了。

    我想到一個觀點:“按你說,西方交響樂的內容,大概承擔了我們詩歌與音樂的雙重功能吧?”

    “差不多吧。我們有偉大的詩歌,他們有偉大的音樂,文明各有特點。與社會與生活與生產,都密不可分。我們的音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三個分支。”

    我跟小胡只好靜聽他怎么解釋了,反正這概念我們都沒聽說過。

    “一個分支,是私密性音樂,單純用于個人感情的抒發和思想的表達。比如伯牙子期這種。一個分支,是愛情等強烈情緒的表達,比如求愛的音樂包括山歌,目的簡單明確,但感情沖擊最為強烈。這是中國傳統音樂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美麗激烈,真的是百花齊放。我們在云南這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地方,可以聽到各種求愛的音樂。哪怕你是第一次聽到,也會打動你的情感,生理與心理的沖擊,效果明顯。還有一個分支,體現在集體活動。集體活動中,需要統一大家的情緒,強化共同的情感。比如婚喪嫁娶中的音樂,這雖然不都是復調音樂,但如同百鳥朝鳳那樣,復雜而高級,因為,它擔負著調整大眾情緒的任務,與西方交響樂的功能相似。”

    也就是說,類似于西方交響樂功能的音樂,在民間,多在集體活動,節日和重大聚會中,也保留著發展的豐富性。這方面,我也聽過,比如廣東的音樂山西的音樂,還保留著復雜而多變的宏大氣派。

    “但是,并不是說中國就沒有復調音樂了”萬老師說到。“因為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各民族發展方式不一,生產方式不同,社會組織形式不同,所以,在少數民族中,比如侗族大歌,就是典型的復調音樂。”

    “這個我也聽說過,但是,原因呢?”

    “生活相對孤獨吧,需要集體的力量。比如侗族大歌,主要流傳于貴州山區。我們知道,貴州山區,人員分散,部落割據,民族分隔。人們生活在相對狹小的封閉區域,為了對付自然猛獸、為了防止其它部落的侵略,團結就成了他們生存的唯一選擇。如何把散居在山野的族人團結起來呢?需要感情的共鳴。他們本來是小團體生產勞動的,因為沒有中原地區大規模穩定農耕的條件。但音樂中,互相配合各司其職的大歌,讓他們有了求同存異的情感,表達出了集體的力量,并成為激勵民族團結的藝術形式。”

    我耳邊響起了那純凈的美,在眾多人的共同演繹下,我渾身起雞皮疙瘩,被震撼過。

    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集體的情感,有一種崇高。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咸宁市| 孟津县| 金堂县| 聊城市| 柘荣县| 定州市| 繁昌县| 东丽区| 茂名市| 平昌县| 阆中市| 潍坊市| 临夏县| 葫芦岛市| 贺州市| 兰坪| 德州市| 噶尔县| 娄烦县| 休宁县| 巴中市| 易门县| 蒙自县| 紫阳县| 祁阳县| 曲水县| 图木舒克市| 大化| 自贡市| 南郑县| 永德县| 纳雍县| 永宁县| 彭州市| 孟州市| 长兴县| 朔州市| 肥乡县| 台江县| 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