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期間,大家七嘴八舌,居然有臺灣來的信眾,也加入了我們這個組。他們說話時,我隱約聽到,這個醫(yī)生原來就是臺灣的醫(yī)生,后來也是在臺灣出家的。臺灣佛教與大陸佛教同出一門,但經過幾十年不同的發(fā)展環(huán)境,也顯示出不同的傳教特色。
更何況,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廟子請他來給大家講人生與佛教,效果還真不錯。
我跟萬師兄簡單交流了一下,覺得這個醫(yī)僧講的是人生觀,感性的東西多,主要是為了打動普通人。
但萬師兄卻不這樣認為:“他講的是苦,苦是四圣諦之首。況且,身體的苦,按他的說法,是苦苦,是最容易體會的,所以,對于這些普通的信眾來說,大家都有共鳴。你要說的感性,是說他在以情感人,大概是說的苦苦的這部分。”
“你還聽出來,他還講了其它部分?”
“對,佛陀說有三種苦,你還記得吧?”
“當然記得,苦苦,壞苦,行苦”我回答到。
這是佛學的最基本問題,在萬師兄這個哲學教授面前,我就不多嘴了,他肯定清楚這三種類型的苦,所包含的所有解釋。
“他講了壞苦,你聽出來了吧?”
我覺得是那么回事,這位師父所舉的例子,包括了許多壞苦的內容。比如貧窮與富貴的變化,比如幸福后的痛苦變化,由健康到疾病。最后,他說了由生命到死亡。所以,我點了一下頭。
“你既然知道他講了壞苦,在大眾中,用什么感性方式在起作用呢?”
“恐懼,對嗎?”
“對,通過引導大家認識壞苦,讓大家產生恐懼的情感,從而引導大眾發(fā)起生死的迫切心,這種生死心切,是學佛修行必要決心產生的條件啊。”
萬師兄這一提醒,才讓我明白過來。這個師父所有講的醫(yī)生的事例,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大家更加信仰佛陀。
“行苦,是世事無常的意思,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人,也從師父的故事中聽出點味道了。但是,這是屬于純粹理性的東西,光憑事例,只能讓大家有點覺悟。要真覺悟到行苦,按前輩們的說法,除非是悟道之后的圣者,才可以真正體驗的。”
表面的故事會,真正的勸法場。
短暫休息后,法師又開始了他的故事。雖然比我們后來的這一組也是從中間開始聽的,但并不影響大家的理解與興趣。雖然還是與前一切一樣的醫(yī)生與患者的故事,但我明顯聽出,聯(lián)系到佛法的因素,多了起來。以下是他接著講的內容。
有一位口腔癌的患者,作手術切除,而下巴骨因為癌的蔓延,也切除掉了,只好用這胸部的皮補上來,不得已,他成為沒有嘴唇的人,怎么吃飯?他不能吃飯,,只能吃湯圓,而且要躺著吃,不然會流出來。然而沒有辦法因為沒有嘴巴,就沒有所謂“把嘴巴閉起來”這么一回事。你看這些人在痛苦中必須怎么樣的努力支撐,有時候我會覺得為什么我這么的安逸呢?我們這么樣的受苦?然而有這樣努力過來的人,都有不一樣的心境,他們對人生都有不同的體驗,而能深信佛語。
我每每覺得,有時候,對年輕人講佛法講得唇焦舌爛還是不肯相信,如果像我們病人這么苦啊,沒有別的,只問:“難過嗎?”“難過。”“會痛苦嗎?”“痛苦。”我說:“佛說世間是苦海,念阿彌陀佛,把心轉向光明,離苦得樂。”馬上沒有第二句話就開始念阿彌陀佛了。怪不得說“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八苦為八師”,苦是最好的老師。可是我們真正要等到這一天嗎?
另外一位口腔癌的病人,他是一個盲人,口腔癌蔓延到頸部,膿從面頰不斷流出來,他的媳婦告訴我說:“我每天在家里灑多少香水都沒有辦法消除這個臭味。”末學聽了,私下告訴他的媳婦:“看您常常陪您公公來看病,知道您是很孝順的,照顧癌癥患者很辛苦,但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您盡心照顧他,讓老人家歡喜、自然福報無量。有一天我們也都會老、會生病,我們怎么對待長輩,孩子就會學著榜樣來對待我們,我們要留意,即使極微細的言語行為,都盡量體貼病患無可奈何、痛苦的心境,老人家自己也不愿意發(fā)出臭味,現在每三到四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患腫瘤,假如是我自己,也無法發(fā)出香氣,他是不得已的,您能多一分包容,就添一分福氣。”
因為他看不見醫(yī)生,就都很仔細的問、很仔細的傾聽。“我這個病到底怎么樣,你告訴我實情沒有關系,我就是唯一掛念,我的兒子還有一個沒娶媳婦”。唉!人真有無窮的煩惱啊,這么痛苦了還有兒子沒娶媳婦一大堆的事。
一個人沒有能夠顧自己以前,實在沒辦法照顧其他什么人,沒有辦法超越過自己的苦海時,實在也沒有辦法度任何人超越苦海。
還有一個患者,胸前剌龍刺虎,大概以前曾一度是叱吒風云的人。自從他得了口腔癌以后,很難能可貴,他開始發(fā)奮,真誠的懺悔,他說:“我是活該”!他沒有一句的怨言,又很誠懇懺悔,幫助其他病人,盡力修善,對別人而言,有如世界末日的狀況,他卻勇敢坦誠地將它化為洗心革面修功補償的良機,雖經歷了許多落淚的苦楚,但終于突破而勝利了,內心的勝利,還比身體的勝利更可貴。
常常可以聽到病人埋怨:“我這一生不曾壞心毒行,也沒做什么壞事,天公無眼,竟讓我得這款病,這么痛苦,”然而,讓我們深深反省,真的嗎?真的沒有壞心毒行?真的都沒做過壞事,那顯然是圣人了。假如對照佛陀的教導,從小到大,遇不如意事就生氣,出言不遜,貪吃、為口腹之欲,不惜小雞兒喪母成孤兒,不惜小豬一家生離死別,說不誠實的話,做事不認真,對父母多頂撞,不體貼無一不是貪嗔癡的壞心眼。種過果菜的人都了解,種子雖小,長出的樹木果實不小!
果報沒有現前時我們可能勇敢地說他人壞話,或在憤怒中傷害別人的心,勇敢慷慨請賓客吃活海鮮,果報現前才知苦不堪言,苦時便求消業(yè)障,廣公老和尚說:“須從身口意消根本業(yè)障”,換句話說,為了自己營養(yǎng)貪吃時,想到這鯉魚、這泥鰍也是十方如來憐念的眾生,如此算來也是我兄弟,如來在念它、母親在等它本來想大發(fā)脾氣的事,因了解到幻化,而不再動怒忍不過很想罵人時,想到他也是阿彌陀佛日夜憶念垂手要救度的人,他也有被業(yè)力束縛不得已的苦衷,就轉而念佛憶佛,能積極轉變自己,不被一向習慣性言語、行為、意念所障礙,業(yè)障就會消除,疾病的苦也會在慈悲柔軟的心念中銷融化解。
有一位南投名間國中的老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病人,每天我在病床旁邊,總抱著一種學習的心境來傾聽他們的教導,他來住院的時候,腫瘤已經蔓延到脊椎骨,壓迫到脊髓神經,雙腳完全不能動了,經過緊急放射治療以后,勉強可以撐拐杖活動,近在旁邊在我們走起來是二、三步的廁所,對他來說是遙遠的距離。每每看他奮斗著從床上起來,撐著上廁所,雖然他的身體非常虛弱,但眼睛非常的有神,后來他更衰弱,吞咽很困難,講話也很困難,腫瘤侵蝕了腦神經,睡覺的時候眼睛也沒辦法閉上,后來腿又骨折,在這種病況中,他告訴我:“可惜啊!我現在已經不能教書了!”他曾經是一位非常認真教學的老師,他說:“我經歷人生這么大的磨難,這么大的痛苦,我了解這個人生,了解一切人的痛苦,我會更加的來愛護學生,可惜我已經沒有機會了!”我說:“您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師,光是在受苦中能發(fā)這樣子的愿心,就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他從床上奮斗著要起來,但只能將頭抬離床鋪半尺至一尺,我們是一躍而起,他奮斗得滿身是汗,只能拼三、四十度的距離,但是他很勇敢,他告訴我說:“我今天可以爬到這樣的距離。”對我來說,他起身三、四十度的這個角度,比我看“飛躍的羚羊”在“世運會”上飛騰更有意義,因為這里頭包含了他想要奮斗著起來,再繼續(xù)站在講臺上來愛護學生的那種愛心。我們每天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常常計較芝麻小事而自尋煩惱,對工作也多埋怨,有身體也不做好事,想想啊!一個已經躺在床上的人,他就是苦于沒有機會能更多愛他的學生一點、多照料他的學生一點,雖然他終于沒有能再站上講臺,但他那一念真誠的心,已經使他站上了永恒的講臺,作我們千千萬萬人的老師。
曾有位末期舌癌的患者,他的癌已從舌頭穿過了下巴長到整個下顎滿滿的,他從強健可以走路,到需要二個女兒攙扶,到坐輪椅,到沒有辦法動彈。這個癌腐爛,每天滴滴答答的流膿,他每次來換藥的時候,就問我:“為什么越長越大呢?”他已經講話講不清楚了,就這樣無力地躺著,我給他換藥洗這個創(chuàng)口,他那種眼神,好像問著“我到底會不會好呢?我快要死了嗎?”那一種害怕的神情啊!這是恒河中生死的影像。
一切眾生在面臨死亡時,都是感覺孤單、害怕、恐怖的,即使一位有八十多年人生閱歷的老母親,當她六十歲的兒子去世時,她依然會依在我的懷中哭得像一個無助的孩子,顫抖又冰冷。
有一回去聽經時經過中華路,天冷了,賣鹿肉的攤子正新開張,末學騎摩托車過去,正望見籠中三只鹿兒相依偎,那眼神多么熟悉!多么像末學每天所看到病床上彷徨的眼睛,“我快要死了嗎?救救我!無論用什么藥,什么方法”可憐的小鹿,放了它們吧!放它們歸回山林吧。它們的呼吸一旦停止,用什么方法也無法再讓它奔跑,趕緊找賣鹿肉的先生商量,請求不要殺它們,我們聽經回來會來為它們贖命放生,賣鹿肉的人一聽放生,沉重地感慨:“我是養(yǎng)鹿愛鹿的人,不曾殺鹿,因為經濟失敗,不得已今天第一次要殺鹿,我也很痛苦”。聽了他的話,末學不禁要哭出來,眾生造業(yè)受報中都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其實每一個人內心都有悲憫的佛性,這也是阿彌陀佛不斷寬大包容,只期盼我們一念回心向光明的原因。幾位學長慈悲照料鹿兒過夜,清晨將它們護送去皈依三寶,歸回山林,希望它們永不再被網捕,也愿網捕之人,發(fā)菩提心,逢善因緣,改行轉業(yè),莫繼續(xù)殺生而嘗苦報。
病人床下或桌上,常常都放著一小鍋或一小盆活泥鰍、活鯉魚,準備進補,末學每去查房就聽見魚兒掙扎跳動的聲音,有一次去看一位二十七歲患乳癌的小姐,她是位基督徒,這年齡患了乳癌,您可以想像她內心的痛苦,在檢查臺上她的雙手總是僵冷的。那天一進病房,就聽見床下一些躍動,末學心中一陣觸動,就告訴患者說:“我聽見您床下有人向我們求救!”她瞪大了眼睛,末學問她:“當您知道得了這病時,一定很希望有人救您對不對?”她點點頭,末學告訴她:“床下的小泥鰍,想到它快入熱鍋,心中的感覺就和您這時心情一樣,您愿意作它們的耶穌?它們在向您祈禱,您看!”我們一起看著魚,她的眼眶紅了,末學說:您發(fā)心救他們,當您有困難時,自自然然會有人來救您的!她歡喜地答應放生了,臺中商專的學長慈悲地來為她放生,魚兒新生的歡喜,似乎也鼓起她頹喪的生機。
末學有時向病人說:“您這鍋活魚賣給我好嗎?”病人常答:“醫(yī)師您要吃,送您吃好了。”末學說:“我吃素、不吃魚,我希望買您這鍋魚去放生,以此放生功德祈佛保佑您能像這魚得獲釋放一樣,重獲健康,早日回家團聚,不再受病苦。”瀕臨生死交關,已飽受苦楚的病人通常一下就能領會“我和魚兒一樣,魚兒和我一樣”,而將心比心發(fā)起悲憫。一念之慈,和風甘露,患者去放魚重生的感觸與心意,遠比吃魚更能滋潤他們的生命,鼓舞他們的生機!
有一個年輕人,半夜出去,可能看了不良少年一眼,就被捅了一刀,躺在路上,后來被抬到醫(yī)院里頭來,他的腸子跑出來,肝受傷,膽也破了,記得那天半夜我們替他開刀,在開刀前因為他沒有半個家屬能夠趕到,院方只好先給他照相,免得這個刀開下去有個三長兩短,將來不知如何承擔,在我們這個社會,救人也不太容易就是了。他才剛剛訂婚還沒結婚,您可以想像他未婚妻后來趕到驚慌的樣子。我們肚子里頭并沒有裝一些很美觀的東西,佛告訴我們不凈觀,我們可以常常的觀想一下。如果相親的時候拿一張腸子露出來血淋淋的照片出去,能夠答應的人,恐怕很稀有吧!
有病人作骨科治療,由腿上面插一枝金屬棒進骨,再穿出對邊皮肉來,下面也插一枝,穿過皮入骨肉,再穿出來,你可以想像到病人當時臉部的表情和哀叫聲。慘厲的哀叫聲,可以令聞者都心酸凄惻。啊!如果是我們會有什么微笑安詳的表情嗎?大家自己揣度一下。您看過夜市場賣燒鳥的嗎?就像這樣子一只一只串起來。所有會發(fā)生在其他眾生的痛苦,也都可以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當這個事情輪到自己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痛苦,一點都不好玩,但是有時候,我們很輕易的把它加在其他眾生的身上。
憫念眾生苦,也為了長遠的幸福,請大家不要再這樣做,以免“戲笑殺他命,悲哭入地獄”。
在一遍“阿彌陀佛”過后,我們組的時間也到了,因為后面又來了一組,我們就必須離開。
在離開后,發(fā)現小胡與小戴走在最后,還跑到廟里的大殿里,估計是去拜佛或者燒香去了,我們用不著等他們。萬師兄說:“他們年輕走得快,我們先走吧。”
帶組的時間長了,也就不需要嚴密組織了,大家自然抱團,前后照顧著下山。我跟萬師兄在行進途中,難得地走在了一起。
“前面你問我三苦,我聽說,還有五苦、八苦的說法,有區(qū)別嗎?”
萬師兄是理論專家,不如趁此機會,跟他探討一下基本理論。萬師兄回答到:“所謂五苦八苦的,都屬于三苦中苦苦的范疇。僅這苦苦,就有這些分法,所以,苦圣諦是佛法的重要基礎,衍生出大量的理論系統(tǒng)來了。”
說到這里時,我們身邊的許多人,也都要求萬師兄說得細一些,畢竟,這些人中,雖然許多已經皈依,成了居士,有的人也有長久的念佛打坐的實踐,但理論上的思路,還不一定有萬師兄清晰。
講課不僅是萬師兄擅長的,也是他喜歡的。“苦苦是我們感受最直接的,所以細分的類型就比較多。所謂五苦,其實是把八苦中的前四苦合為一苦,其實與八苦的內容是一樣的。”
他聲音起說越大,聽的人也越來越有興趣,隊伍行進的速度也自然慢了下來。我們并不著急,畢竟下山時,大家體力還好,時間也夠。
“生、老、病、死,這是四苦,大家都清楚。后面還加了四苦,合起來就是八苦。如果把前四苦合為一個苦,就是所謂的五苦。后面加的四苦,大家理解起來,估計稍微困難一些。”
“首先說兩個,一個叫怨恨會苦,一個叫愛別離苦,像中國一句古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你越怕什么就越來什么,你越恨誰,就越躲不開誰,這是怨恨會苦。在西方,也叫墨菲定律。雖然是個心理感受,但確實有真實的成分,大家都有體驗,對不對?”
此時,有個女居士突然大聲接到:“是的,相處最久的人,最躲不開的人,往往是冤家。”
說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夫妻是冤家,這是中國人愛恨交織的說法。
“夫妻本來因愛而聚”萬師兄說到:“結果,我們往往碰到一種愛別離苦,不光是父子親情之愛、朋友親情之愛,就是男女之愛,總在變換猜疑與分手的壓迫之下。古人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這種苦,大家沒嘗過,也見過吧?”
有人在鼓掌了。對啊,人到中年,哪個沒點故事呢?經歷過感情故事的人,就知道,真愛到頭的奇跡,都與自己無關了。我,也是其中一個。
“最后兩個,分別是求不得苦和五取蘊苦。求不得苦,大家不僅人人都有,而且每時每刻都有,在哪里都有,遍滿一切眾生一切時間與空間,對不對?”
人生的所有追求,都有失望的一天,這就是求不得苦。即使所謂求到了的,也發(fā)現,那目標已經不是當年那么美好了。比如過去羨慕百萬富翁,以為那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自己就是,但卻充滿了煩惱。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為一個人求一個單獨的目標,是不現實的。
“而五取蘊苦,這個不太好解釋。當然,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去簡化理解。這里的取,就是貪求的意思。貪求什么呢?色想受行識。用什么貪求呢?用我們這身心。我們想擺脫這種苦,以為貪求得到就可以了,結果墜入**永遠無法滿足的無底洞。”
說到這里時,不知道誰叫了一聲:“小心,別掉下去了!”
原來,一個人站在一個巖石邊拍照,差點掉了下去。這個情況,簡直就是萬師兄提醒的現場教學。我也嚇了一起冷汗,我是負責安全的,差占失職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