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正文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問答課

作者/洪山詩人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今天是老法師最后一次給我們上課了。以他那么大年紀,還要保持精神飽滿的勁頭,確實值得欽佩。

    萬師兄問過我:“他以風燭之年,仍以雄風之姿,行苦口之事,way?”

    他這文言文與英語夾雜的方式,估計是為了故作幽默。按心理學規(guī)律,越是想表現(xiàn)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那么,他近幾天,心情一定處于非常沉悶與緊張之中的。

    這幾天他沒怎么說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就非比尋常。要知道,一個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他是受了這老法師的刺激吧?不僅僅是少說話的戒律,更有可能,是關于世界觀與認識論等基本問題的反思,才可能讓他這種自信的人,獨自輕撫心靈的傷口。

    對一個人人生觀最好的摧毀,是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真實地展示在他的面前。這位老法師,一生并沒有學多少學院派的知道,只是勤懇地燒香拜佛,勞動打坐,聽經(jīng)參禪,而理論水平之高,實際操作能力之強,完全超越了萬師兄的理解范圍。

    “大概有幾個原因吧”我分析到:“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雖然還健康,但騙我們的動機是沒有的。況且,哪有這么激情的騙子,在不追求回報的情況下?就為這廟子提供的菜包子?”

    我也以幽默對他。我并不急于說原因,以萬師兄的智商,肯定也能夠猜出我將所說。最大的可能性是,老和尚因為年歲已高,只是想把他所證實的東西,無保留地留給下一代,怕我們走歪了,所以苦口婆心。

    所以,面對真知,我們都必須嚴肅。

    “大家也聽說我將要回去了,回哪里去,我怎么知道呢?年紀大了,都是苦惱的人。在山上在廟里或者死在路上,作不主的時候,才曉得什么叫苦啊。”

    他這一開口,仿佛很傷感。其實,如果他本人都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怎么可以給我們上課呢?估計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這樣:你們?nèi)绻慌ΓK會遇到我所說的這種苦的。

    “昨天晚上,就有許多人來我的房間,有說好話的,有要拜師的,有問法的,有求解的。前兩樣,就不要來了,當時我也不理會。后兩樣,各人有各人的情況,這里不重復。但是,大家為法而來,我盡其所知,給大家的,也不過是圣人牙慧,沒什么稀奇。”

    珍惜機會與時間,看來,有的人,做得比我們好。同樣是朝山過來的人,差距咋這么大呢?

    “我覺得,大家有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怎么打好基礎,或者說身體的基礎,再到心理的基礎。另一個問題,是問真消息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就好比與第一個終點,非常重要,這兩點確定了,你可以走一條最便捷的直路,少些曲折了。”

    老和尚不要太數(shù)學,把直線的定義都運用了。

    “當然,路上會遇到假消息,如同假古董中,有賊光。注意啊,偶爾放光,有可能是賊光,不要相信。所以,要跟大家形容一下,真消息是什么樣。至于基礎嘛,前面我提過,就是守息入定,我再細說一下這個數(shù)息關。”

    看樣子,是要先教具體操作方式了,這正是我所需要的。

    “有人說,這好像是天臺宗的啊?你是禪宗的啊?你怎么教這個呢?你不專業(yè)啊?菩薩們,你們想一想當年的誓言:無邊法門誓愿學,是跟誰說的?都是成道的法門,為什么不可以學呢?況且,我本人修這個,也是禪宗師父教我的,我練起來,最得力的,受了它如此好處,怎么敢私藏起來,不教給大家,掩藏前輩的功德呢?”

    其實,就是禪宗也是有五六個宗派,所有宗派,都是為了成佛。只是方法與重點不同,倒并沒什么沖突的。虛老和尚號稱一肩五葉,就是他一人,要傳承五個宗派,就是這么牛!

    “在佛陀時代,是把數(shù)息觀和不凈觀看作是進入禪門,進入修行的二甘露門。我們眾生處在熱惱之中,要用甘露法雨來消除身心熱惱,獲得清涼自在。要獲得清涼自在,就一定要修這兩個法門當中的某個法門。作為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的我們,也還是以修數(shù)息觀為最穩(wěn)妥。”

    不凈觀容易讓人厭世,在如今工業(yè)社會,人的異化速度之快,導致因心理原因厭世比例很大。不凈觀這個法門即使不推廣,社會上就有這么多潔癖,如果推廣,有可能引起更多的不良反應。所以,數(shù)息觀穩(wěn)妥二字,不是亂說的。

    “在正式修習禪定之前,首先就要調(diào)整我們的身體,行住進止,動靜營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動,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平常的一切活動,要盡量地安祥安靜,大說大笑大鬧,心很容易散亂,所以在平時,就要動止安祥,寡言少語,說話低聲。在打七當中,我們只交流的學習心得,和學習心得無關的話,無關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說,也不要去想。這樣,我們這七天才能真正過得很安靜、很清凈、很有收獲。在這專修的過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獷,要安靜。智者大師說: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行為粗獷,氣息就粗獷;行為很安靜,氣息也會調(diào)柔。”

    果然是為打七準備的,還有幾天預習,要不然,到了打七那里,估計憋不住的人,會干擾修行。

    “呼吸一共有四種狀態(tài),所謂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風的狀態(tài),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氣。只有把風、喘、氣調(diào)整到息的狀態(tài),那才是達到了調(diào)息的要求。書上講:守風則散,意念守在風的狀態(tài),心就容易散亂;守喘則結,守喘,氣息就不順暢;守氣則勞,意念放在氣的狀態(tài),心就會感到很疲勞;守息則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夠進入禪定。”

    這有意思,如果一個學中醫(yī)的來聽,估計更有效果。

    “這些方法,聽起來好像很繁瑣,讓人覺得無所適從。不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第一、讓呼吸從急促而變得緩慢;第二、讓短促的呼吸逐漸深沉下來。一般地,我們的呼吸到胸口就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會快,深了它就會慢。短、促、快、淺、粗,把這幾項避免了,調(diào)整過來了,呼吸就會逐漸變得長、緩、慢、深、細。如果呼吸成為一種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無的狀態(tài),那就是達到了息的狀態(tài)。”

    應該是先用腹式呼吸法吧,我就是這樣入手的。

    “這里所謂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狀、守住息的狀態(tài)。守息則定,守息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念不生的狀態(tài)。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句話的中心點,是要放在守一不移這個具體的方法上。而這個具體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調(diào)呼吸上。呼吸調(diào)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體健康,工作會提高效率,學習會提高記憶力,我們做一切事情,會更加專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達到智慧開朗、身心解脫這個最終目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信心,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他提到專注度,制心于一,就是絕對的專注。如果不排除呼吸的干擾,肯定專注不起來。

    “現(xiàn)在大家有什么問題就問吧,關于這個法門的事。”法師看了看大家,喝了一口水。

    此時有一個站起來合什作禮,然后問到:“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觀呼吸?”

    法師說:“行住坐臥都可以觀呼吸。因為呼吸沒有一分鐘、一秒鐘離開過我們。我們之所以還有生命,是因為有呼吸。沒有呼吸了就沒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當然也是最難把握的。你坐在這里怎么調(diào)呼吸,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調(diào),睡覺也可以調(diào),工作的時候還是可以調(diào)。所謂安住當下,總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處,心就在何處,所以呼吸也就在何處。生命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就只是這口氣!這口氣沒了,生命也就沒了。”

    這個回答很巧妙,但法師好像是不加思索地說了出來。估計只有過來者,才如此自然吧。

    又有人問:“六妙法門數(shù)、隨、止、觀、還、凈中的觀和觀自在菩薩的的觀是一樣的嗎?或者一個是方法,一個是所要達到的目的?”

    老法師答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深般若,是照見五蘊皆空所顯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門的觀,有很大的區(qū)別。數(shù)、隨、止、觀、還、凈是一個過程,凈以后才是觀自在,還不是一個結果。結果應該是度一切苦厄”。

    這一段,可以用來作理解《心經(jīng)》的注解了。《心經(jīng)》是最短的經(jīng)典,但也最難以理解。

    有人問:“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法師只回答了一句話:“不離有漏修無漏。”

    這個問答,我都無法理解,不知道,問話的這個人,功夫高到什么程度了呢?還是故作高深呢?法師為什么如此簡潔,不加解釋呢?

    “好了,大家對這個問題,可能已經(jīng)了解了,關于數(shù)息,方法就那四句話,如果還有問題,可以問剛才最后一個提問者,他本人這方面已經(jīng)修得很熟練了。”

    大家紛紛回頭,再次看向那最后一個提問者。原來懷疑是個青銅,結果是個王者!他穿著絳紅色的袍子,但還鎮(zhèn)定,在眾人目光下保持鎮(zhèn)定,倒也了不起。

    “關于第一階段的目標,開悟,大家就沒話要問嗎?什么是真消息?來了怎么辦?這恐怕才是將來打七要追求的吧。”

    對啊,差點把大題目忘了。于是又有人站起來請法。他問到:“真心顯露的時候有沒有伴隨現(xiàn)象?”

    相當專業(yè)了,這個問題我想都想不出來。也不敢問這種深度問題。看樣子,我們這人群中,確實還是有高手的。

    “怎么說呢,真心本來是沒有什么形象的,說他沒有形象在《心經(jīng)》里說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他是一氣無到底,把這一切你能夠感覺到的,有相的,有顯的,都把它否定掉!這就是真心!那么這個真心的境界本身呢,如果我們現(xiàn)在說按佛經(jīng)里的來比喻,真心有沒有什么境界呢、真心對我門來說是一個開悟的境界,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是有一種現(xiàn)象。”

    他停頓了一下,我們保持安靜,知道最好的兩面,即將從他口里出來。

    “我本人的事我不說,我也沒本事。但過來人跟我講過,真看到真心的人可能有兩種境界:一種人非常高興。無始劫來的妄想顛倒,從此不再憂患了,這個賊王全部趕掉了,家里可以安穩(wěn)的睡覺,覺得很踏實。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他有這種心態(tài)出現(xiàn)。”

    這是不是書上說的那種,如十字路口,找到親娘?

    “另一種人呢,他正好相反,無始劫來一直執(zhí)著有個我,現(xiàn)在這個我沒有掉了,他很恐懼,心里升起一種悲哀的感覺。你看一生想要名呀利呀的,結果發(fā)現(xiàn)這個名利不是你想要的,根本要也要不到,它根本就沒有!不是那么回事,就像夢里想要的一餐美食,你在夢里想要一件美麗的衣服,結果在你醒過來后覺得這好的衣服怎么就沒有了呢!它就有一種失落感。但是呢它心里很安,這是他們的共同點。沒有我他會覺得很安,這是一個基本伴隨現(xiàn)象。”

    為什么要說伴隨現(xiàn)象,因為真相無法說出來。所以,用伴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來確定真相的性質(zhì),在學術上,最有用最常見。

    “對于其他的現(xiàn)象還是很多的呦。比如說你有禪定的境界,去了我執(zhí)后他會覺得心更空,對于禪定的覺受就更加明顯更加容易,這是其他的一些附帶現(xiàn)象。但從根本上說,不能用那些附帶的伴隨現(xiàn)象來衡量你是否明心見性。真心顯露的時候用它本身的境界來說是沒有任何現(xiàn)象的。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一點。”

    這就是說,有了并不一定可以確定真相,沒有,就可能是假像了。不是等式,是交集的關系。

    又有人在問:“在一念未生時和之后怎樣用功?”

    這個更有價值,沒念頭生起時,是不是什么都沒有?此時,該怎么辦呢?就像在太空漂浮,你站不穩(wěn),怎么辦?

    法師是以反問的形式,開始回答的。“在什么之后呢,是在一念未生之后?!如果說在一念未生的時候”就這樣“,三個字,就這樣!”

    “你現(xiàn)在一個念頭都沒有了,是找住了這個一念未生的感覺,并不是讓我們的念頭從此再不起來。用一個簡短的比如就像我們看藍天,天上有很多的白云烏云要過來,我們一直看不到藍天,現(xiàn)在呢我們要讓白云烏云暫停,停住了我看到了藍天,然后呢你就把看到藍天的哪個感覺確定下來,哦,那就是藍天,這不是白云,然后這白云再過來,你也只注意白云背后的藍天,你全部的感覺就只注意背后的藍天,也就是說你一念不生的時候,已經(jīng)感受到一念不生的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里面,你再打個妄想,諸位你現(xiàn)在可以試試看,妄想過來就像別人一樣,在妄想的背后你沒注意看,他一直來你一直看他的背后,于是所有的妄想都與你無關了。這就是在一念未生的時候功夫可以作成片的原理所在!”

    這一段很長很細致,因為這事關具體操作時的態(tài)度,如果這時態(tài)度錯了,一切操作的方向就錯了。

    “那么禪宗講參話頭,念就是話頭,看住了這個話頭,如果你有念來了呢,你就馬上讓他過去,過去了以后你還是注意這個念頭沒來時的樣子,這個念頭過去后你心里也感覺沒有念頭的樣子,要去感受這個沒念頭時的感覺。比如現(xiàn)在大家可以感覺沒念頭時的感覺,很清楚沒念頭。當你感覺沒念頭了,明明白白了,我說:12345,12345我講了后,你心里還是沒有念頭。”

    這不是指南了,幾乎是現(xiàn)場訓練。當然,點到為止。

    “當你說:我們要去干嘛呢?啊這個念頭過來了,可你心里感覺還是沒念頭。是這個樣子,就是在你哪個沒念頭升起的時候的哪個感覺,很清楚來就來了去就去了,是這樣的去用功。功夫容易成片。你不要以為要一念不生,把這個念頭看成是怨賊似的,有一個念頭來了就害怕,甚至好的念頭高興,壞的念頭覺得很難過,那就是沒有在一念未生前用功了。就是沒有在根本上用功。還是在妄想上去轉了。不要在妄想上去轉,看住他就行了。這是一念未生之后的用功的情況。”

    原來在重慶上網(wǎng)時,看網(wǎng)絡中話題的評論,有一種評論方法。“你評論字數(shù)最多,我就信你吧。”今天,關于這個問題,用功的具體辦法,老和尚講得最多。原因是,它與打七關系最直接,很重要。

    “我剛才講拿掉哪個不正確的就見到了本性,對嗎?這是指桶底脫落嗎?對!一念不生的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桶底了。我們用第六意識這個妄想一定要持咒用功,不斷加固這個感覺去專注呀,讓功夫成片,就是在桶里給他施加壓力,增加水增加石頭,壓力增加到一定的時候,他功夫成片了后就桶底炸開,這是桶底脫落。”

    說到最大問題了,這是非常大的根本問題。“根塵迥脫事非常!”

    “這個桶底脫落在教下呢教根塵脫落。根塵脫落有兩層境界,大家可以稍微知道一下,第一層境界是你的根和塵兩個脫開了,根和塵脫開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六根不隨六塵上了。但是你保留了六根的原狀,就是保存了我能看我能聽,我能夠明明白白,甚至呢我能夠不打妄想。他保存了這樣的狀態(tài),這個就是黃檗祖師說的:根塵迥脫是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再次遇到到這首詩,想不到,詩中所說的事,是如此具體如此豐富。

    “就是根塵迥脫,根就是根塵就是塵。非常清楚就是迥,脫呢,就是兩個脫節(jié)了,根塵以往是勾結的,從此把這個結打開了。這是一種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緊把繩頭做一場,繩頭就是打結的繩子,這個繩頭在那里呢,這個繩頭就是意根!因為六根追逐六塵他這個原始動力就是意根,比如說你的眼睛有看到的感覺完全是因為有這個意根陪伴他而起的,所以呢五根沒有了意根跟他在一起,你眼睛看前面的東西,你不會有任何的分別作用。眼睛一看前面,前面的東西看的很清楚,但是沒有任何形象,沒有任何好壞判斷等等,也沒有任何名字。你就只是這樣看著,這就是根和塵對上了,但他們沒有產(chǎn)生實,沒有分別。這就是根塵脫落的狀態(tài)。”

    詳細解釋這首詩,原來這么多名堂。所謂迥脫,其實是意識不參與感受,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

    “如果你意根摻入了以后你就會:哦,這是紅的,這是我的,這個很好,哪那個不好等等,所以妄想就出來了。意根就是這個繩頭,所以心只專注在這個根上面,塵跟你無關!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的法門也是從這里下手。就是你的耳有能聽有所聽,能聞的是耳根所聞的是聲塵。那她怎么辦呢,就是初于聞中,能聞的時候入流忘所,入流就是我的耳聞耳根進入了聲聞,聲音是一直在變化的,一直在流動的,沒有一個聲音是停留在那里的,眼前的物質(zhì)世界也同樣,就是五根所面對的都一樣,都是剎那剎那變化,他們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流。那么入流呢就是讓我的這個根進入了這個塵,我們也去聽,也去看,就是把這個看到的聽到的都忘記掉,這就是忘所。”

    現(xiàn)在看來,如果沒有具體的修持功夫,要理解什么經(jīng)典什么法門,簡直就是個笑話。

    “這樣就根塵脫開了。這一脫開呢就找到了自己根的地方,根找到了之后就是第二個境界,根和塵兩個都要脫落。也就是說根也是一個生滅法,我要把這個根也脫落。因為這個根有我執(zhí)。進一步功夫成片之后能把根脫落,這就是:桶底脫落了。所以根塵脫落在修行上很重要。就是先把塵脫開,然后把根看住也脫開。”

    又有人問得大膽:“師父,那這樣,跟死人差不多了?”

    法師笑到:“扔掉了以后你的人還沒死呀。是不是,我們還坐在這里呀,還能講話呀,這是什么回事呢,你的根還在呀,你的心不是把這個根扔掉了嗎,你的根為什么還在呢?你的根還在是什么力量呢?就是你的根性在這里起到作用了。根性就是我們的佛性了。就是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的就是我們的佛性。不是別的東西。這就是根塵脫落在修行上的一個境界。”

    今天,我好像明白了很多事,但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問答都好像都是高手,有意安排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wǎng)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溪县| 武穴市| 白银市| 恩平市| 房山区| 上高县| 武穴市| 林芝县| 车险| 诏安县| 芦溪县| 东乡县| 怀集县| 京山县| 乡城县| 庆阳市| 葵青区| 家居| 禄劝| 托里县| 湘西| 小金县| 北碚区| 定州市| 恭城| 龙州县| 天长市| 苏尼特右旗| 临城县| 双柏县| 张家口市| 称多县| 东至县| 镇坪县| 东阳市| 札达县| 翁牛特旗| 治多县| 清镇市| 石家庄市|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