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三看著馮若舒的背影心中暗道:“這個老家伙不簡單,別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這個老家伙能走一步看三步。馮老頭一定是在陳子壯剛到東莞的時候就決定好了,讓自己兒子當眾獻計效忠,而馮自用現在已經為布政使,下一步只有入閣才能嘉獎他。看來在朝堂上混了四十多年不是白混的,今天馬明遠就差得遠了,不禁沒看出來馮若舒的計策還主動跳出來唱反調。馬老二的能力有,但是在官場上還要歷練啊!”</p>
朱宏三捻著胡須不住點頭,邊上的張家玉看到朱宏三這樣,上前問道:“殿下,為何發笑?”</p>
朱宏三看著張家玉,這家伙在自己手下干了兩年了,也應該下去鍛煉鍛煉了。</p>
“元子,你擬一道命令,發給內閣。”</p>
張家玉趕緊準備好紙張,記錄楚王的命令。</p>
“第一道命令李植,從接到命令開始停止襲擾浙江及南直隸長江兩岸。運輸流民的事情可是先停一停,還有不得干擾清軍南下。”</p>
張家玉聽到這個命令嚇得手一抖,他剛才可是聽到馮自用的毒計,沒想到楚王這么快就要使用了。</p>
“第二道命令肇慶知府徐大立升任廣東布政使,廣州同知于世隆升任廣州知府,東莞知縣龔大成升任廣州同知。張家玉擔任韶州南雄兵備道。”</p>
張家玉聽到外放自己為兵備道,心中十分激動。外放出去雖然沒有在楚王身邊位高權重,但是現在為亂世,那個大丈夫不想建功立業。</p>
朱宏三看了看喜不自勝的張家玉說道:“元子,你這次出去本王是把廣東的北大門交給你,你要替本王守住。還有南雄韶州的兩個團交給你,你負責什么時候打,怎么打交給他們。但是他們人數太少,你帶上一萬人的兵器盔甲,在流民中招收士兵。本王估計再有一年清軍就要打到廣東了,到時候你的韶南兵備道就會成為第一道防線。元子你知道嗎?”</p>
“殿下放心,下官一定做到城在人在,城亡人亡!”</p>
對于張家玉的道德人品朱宏三到是很放心,可是他沒有領兵的經驗,不知道能不能行。朱宏三現在也是趕鴨子上架,如果用武人當總指揮內閣那幫士大夫一定會群起反對,在他們眼中武人狗屁不通,打仗這種高技術工作還是要靠文人來。</p>
朱宏三對這種論調當然深惡痛絕。但是他也沒辦法,大形勢就這樣,想要這幫士大夫干活就要聽他們的。所以朱宏三選擇指揮官的時候都是非常慎重,現在已經有兩個軍職有文人擔當,一個是南洋總督付文龍,一個是南直隸總督李植。但是這二人都是不負責具體軍事戰斗,他們只負責戰略方面的,戰術層面還要靠專業士兵來。</p>
眼前的張家玉和付李二人可不一樣,付文龍頭腦靈活,知道什么該管什么不該管,李植當了很多年的巡海道,對軍事還是有一定的見解。張家玉就不同了,他可是新丁一個,但愿在這一年里他能適應軍隊生活。</p>
朱宏三也是沒辦法,自己這邊人手有限,如果有一個洪承疇孫承宗那樣的人就好了。可惜現在洪承疇做了漢奸,孫承宗在太原殉了朝廷。但是活人不能讓尿憋死,后世的偉人有句話說得好,“摸著石頭過河”,不行咱們就自己培養。</p>
張家玉寫完兩道命令后出去送給內閣執行,第二道命令還沒什么,只是正常的人事任免,第一道命令下發后可是影響不太好。</p>
命令發出時間是弘光元年十一月十日,由于朱宏三不承認唐王的合法性,所以沒有使用隆武紀年。</p>
李植接到命令是十天后,也就是十一月二十日。李植在這幾個月里真是意氣風發,原因很簡單,總打勝仗,手下的不管陸軍還是海軍戰斗力簡直爆表。</p>
現在陸軍全部一萬多人,人數不多,但是這一萬人可大半都經過殘酷的江陰保衛戰和嘉定攻防戰。在朱宏三手下可以說戰斗力第一。</p>
海軍更不用說了,在東亞洋面上也是稱王稱霸。現在浙江沿海一共三股勢力,一個是盤踞在舟山群島的朱宏三海軍。還有就是以長江、錢塘江流域的滿清內河水師。因為洪承疇的有效措施,在內河航道狹窄之處架設橫江鐵索,同時在岸邊建設炮臺,弄得現在朱宏三的大船不敢進入長江和錢塘江。不過滿清水師也出不了大洋,所以這兩方都在僵持著。</p>
第三方就是福建的鄭家水師,鄭芝龍扶植起唐王,自然和朱宏三一系人馬死不對眼。現在只是表面上維持共同抗清的局面,基本上是各干各的,互不干擾。</p>
南直隸從洪承疇來以后,發布了禁海令,片帆不得下海,同時沿海三十里的居民全部遷往內陸,借此來防止李植的坐大。</p>
但是這幾條對李植作用有限,因為他的海陸軍給養全部來自廣東。如果有什么影響的話就是現在很難弄到移民了。所以李植準備在這幾個月里來一次大動作,那就是北上黃河入海口,攻打滿清控制下的北方各府,爭取弄到大量的人口。</p>
為此李植已經準備好大量的軍糧和戰備物質,準備過年后就開始行動,沒想到關鍵時候楚王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的命令到了。</p>
李植看看楚王的詔書,對邊上坐著的一個中年文士說道:“人中賢弟,看來咱們的準備白費了,楚王不準出戰!”</p>
這個中年文人正是陳子龍,他在崇禎十年和馬明遠一起去應會試。但是他可沒有馬明遠的才氣,只中個三甲第五十三名。殿試結束后外放為廣州惠州府司理,但是還沒去上任家中老母去世,陳子龍丁憂回家守孝。</p>
丁憂過后看到朝堂混亂,陳子龍也失去了出山的愿望,潛心在家研究學問。在家這幾年,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對于徐光啟的為人和學問,陳子龍向來是十分敬佩的,早年曾到北京拜訪他,徐光啟謝世后,陳子龍從其次孫徐爾爵處得《農書》草稿數十卷,日夜抄錄。燦然成《農政全書》六十卷。并作《凡例》,概述《農政全書》基本宗旨、各篇主要內容、思想淵源和徐光啟的獨到見解。同時抒發了他本人的社會經濟主張。</p>
面對著明末農民大起義的燎原之勢和清軍的步步進逼,為挽救明朝國運,陳子龍最終還是放棄個人打算,于崇禎十三年六月,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不久開始兼代理諸暨知縣。在官之日,由于他的轄區連年水患成災,饑民蜂起,為了維護當地社會穩定,他剛柔并用,剿撫兼施,一邊“力行保甲,設互首之法,申連坐之令”,平定饑民暴動;一邊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p>
崇禎十七年初,陳子龍因招撫浙江東陽縣諸生許都暴動有功,授兵科給事中。但許都投降后,由于浙江巡按左光先不顧陳子龍的再三要求,違背當初許下的只要許都自縛來降,“當待以不死”的諾言,在許都率眾出山投降之后將許都及部眾六十余人殺死。對此,陳子龍很是不滿;又聞祖母病甚篤,便沒有去赴任,于三月乞身歸里。</p>
崇禎上吊死了后,朱由崧在南京接過這個爛攤子。陳子龍也在老師黃道周的推薦下出任新朝兵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雖然只是七品,但是可以直議國防要務,陳子龍在朝五十多天,上書三十多次,提出大量有價值的建議,但是弘光帝這時被東林黨和閹黨的斗爭弄得焦頭爛額,哪有閑工夫管其他的事。陳子龍對朝政失望之極,同時由于自己的直言觸犯了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受到排擠,因此借故再次辭職回鄉。</p>
沒想到弘光朝更是個短命的朝廷,只維持了一年,就在弘光元年五月被清軍滅亡。陳子龍在家得知消息后,和好友夏允彝一起組織了幾百人的鄉勇,準備抵抗清軍。</p>
就在陳子龍準備在家鄉迎擊清軍的時候,清軍在嘉定被明軍全部消滅的消息傳了過來,松江府得以保全。</p>
陳子龍得知有明軍抵抗清軍后,帶領人馬去嘉定拜訪了趙國棟。這樣陳子龍才得知這只戰斗力極強的軍隊是當年那個少年捅咕出來的,并且那個少年現在已貴為楚王。</p>
陳子龍回想起當年和朱宏三、馬明遠、馮自用三人縱論天下,沒想到朱宏三當日所說一切今天都已經靈驗。陳子龍看到滿清的倒行逆施,又看到為了抵抗“剃頭令”而被大量屠殺的江南人民,再加上當年和朱宏三的約定,陳子龍決定留下來幫助趙國棟。</p>
趙國棟一個大老粗,也沒能力管理這么多難民,所以看到陳子龍能留下幫忙很是高興,把十幾萬難民的安置工作交給陳子龍打理。</p>
有了陳子龍的幫助,滯留在長江岸邊的十幾萬難民才平安的遷徙到崇明縣。到李植北上后,發現陳子龍這樣大才,立刻委以重任,任命陳子龍為從四品的南直隸總督參議。</p>
在陳子龍、夏允彝等本地文人幫助下,李植得以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大量組織南直隸的難民*運往廣東。</p>
</p>
</p>
</p>
</p>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