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高弦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料事如神”,忽悠效果如何之好。
等霍應東說走就走地陪著他上了飛機。并在途中一改之前的謹慎投資態度,明確表示愿意追隨之意,高弦才確定,對方被自己徹底忽悠住了。
仔細想想,這個現象倒也不奇怪。
霍應東和燕京的關系如何悠久、如何深厚,已經不算什么秘密了。
可即便如此,在今年國慶典禮取消這件事上,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高層地震,霍應東實在太后知后覺于高弦的推斷預料了。
等親眼見識過高弦的神機妙算后,霍應東不震撼才怪。
而且,要知道,現階段的霍應東,在香江非常被動,但凡重要的商業活動,都被港府壓制著,可謂是空有一身力氣,卻無處可使。
隨著對高弦信任程度的加深,霍應東自然而然地會重新審視,這位香江商界后起之秀的海外投資計劃可行性,
高弦交底道:“這次到文萊考察,我首先需要確定一件事,那里到底誰說話最管用;然后才是具體投資。”
霍應東佩服地說道:“高先生所慮極是,文萊現在的權力格局,可以形容為,既有皇上,又有太上皇,確實讓外人摸不著頭腦。”
有必要指出一點,文萊的面積并不大,當然比星加坡大,差不多是香江面積的五倍左右,在歷史上,和同為英國殖民地的砂拉越、沙巴,并稱為英屬婆羅州北婆三邦。
不難想象,北婆三邦、星加坡都希望自己能和資源更加充沛的馬來亞聯合邦,組成一個大馬來亞。
但是,做為鄰居,印度尼西亞并不愿意看到自己旁邊出現一個強大的馬來亞。
于是,在馬來亞成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被稱為“印馬對抗”的歷史事件,其中就包括文萊暴亂。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文萊爆發了由北加里曼丹國民軍發動的叛亂,目標是反對君主制,以及加入馬來亞聯邦的提議。
不過,因為捉拿文萊當時的蘇丹——奧瑪阿里賽義夫汀三世的最重要行動,沒有成功,這場叛亂迅速以失敗而告終。
因為這場叛亂,文萊蘇丹奧瑪阿里賽義夫汀三世決定,文萊不加入大馬來亞,其實也就是,兩邊都不得罪,以求平安。
而馬來亞那邊,則是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沙巴、星加坡組成大馬來亞,以及之后星加坡被逐出大馬來亞,進而最終形成今日之馬來亞。
到了一九六七年十月,文萊蘇丹奧瑪阿里賽義夫汀三世退位,傳位給長子——****·博爾基亞,文萊也就成了,霍應東剛才所說的,既有皇上,又有太上皇的局面。
高弦不擔心文萊的國運,因為,進入一九七零年代后,東南亞除了中南半島之外的海域地區,局勢已經沒有之前那么緊張了,位置更敏感的星加坡,都能活得好好的,文萊當然也不例外。
但高弦擔心,在文萊這一畝三分地上,拜錯了碼頭,那就沒罪找罪受了。
香江商界進入一九八零年代后,發生了很多著名的收購戰,其中一例是,已經拿下九龍倉的船王包裕剛,再下一城,收購會德豐,而當時的競爭對手,是著名商人邱德拔。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