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
蘇昱和蘇京墨兩人,一起去超級工廠。
蘇京墨是要去視察超級工廠的進程,而蘇昱也有這個意思,便一起去了。
一段時間沒來,超級工廠又有了很大的變化。
原本,這里是一片荒地,可在日夜不停的建設之下,建筑群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讓這一片荒地,成為現代化建筑群,甚至有了一絲科幻感。
事實上,超級工廠的設計主體,也是往未來工廠的方向發展。
未來的工廠,基本都會像這個超級工廠,這代表的就是未來的工廠,屬于創時代的建筑。
畢竟,超級工廠的建筑設計,是由大新聞系統所提供的,整體設計自然是非常超前的。
超級工廠的一期工廠,就是芯片生產基地。
而這個芯片生產基地,現在已經初步投入使用,第一批生產線現在已經投入使用。
今天,更是燭照處理器的第一次正式量產,這也是蘇昱和蘇京墨會來超級工廠的主要原因。
在今天之前,燭照處理器已經進行過幾次生產,但都是屬于試產,只是小規模的流片而已,并沒有正式大規模量產過。
而今天,就是燭照處理器正式第一次量產的日子,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
其實,燭照處理器的生產流程已經是非常的完善和成熟,已經具備了大批量量產的條件,制造設備也完全沒有問題。
只不過,為了謹慎起見,燭照處理器還是經過多次的測驗和流片后,才正式確定大批量量產。
不久后,蘇昱和蘇京墨就來到了芯片生產基地。
其實,燭照處理器的制作流程,跟現在的硅芯片是差不多的,流程都一樣,只是燭照處理器的制作流程更加簡潔,工藝都被簡化,從而降低了生產難度,以及成本。
除此之外,燭照處理器的所有生產流程,都被整合到一條生產線中,而不需要由不同的代工廠來完成。
從原材料提煉到成品,都可以在一條生產線完成,這無疑是極為方便,也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和時間。
當然,這種芯片生產線,占地面積也是非常龐大的,一般的小工廠,也是放不下這么龐大的機器。
但未來科技公司的芯片生產基地,在建設的時候,就是專門按照這種生產線來設計和建筑的話,當然是可以放下完整的生產線。
到了芯片生產基地后,蘇昱和蘇京墨都換上了特制的工作服,然后才進入生產車間進行生產。
從原材料的提煉到成品的每一個環節,他們都一一參觀過去,對于每一個生產環節的表現,他們同樣也會進行考察。
對于蘇昱來說,他最感興趣的,還是生產晶圓這一塊。
晶圓,就是制造半導體芯片的基本材料,也稱為基片,屬于晶體材料,加上形狀是圓形,所以稱為晶圓。
而晶圓的原材料,最常見的就是硅,也多數指硅晶圓。
晶圓的原始材料,是從二氧化硅礦石經由電弧爐提煉,鹽酸氯化,并經蒸餾后,制成了純度高達99.999999999%的多晶硅。
而芯片,就是一大片晶圓切成許多芯片而成的,屬于芯片的半成品。
在業界中,晶圓被劃分為4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等,指的是晶圓的直徑簡稱,很多12寸晶圓廠、8寸晶圓廠,就是由此而來的。
目前,主流晶圓廠是12英寸,占臻界晶圓廠產能的64%,而預期會持續增長,在未來的幾年里,會達到70%以上。
而在實驗室里,已經可以拿出18英寸晶圓用的硅晶錠,而業界普遍認為在未來的幾年里投入使用。
一是技術問題,二是芯片設備業,很難接受轉移。
當年,芯片行業從8英寸轉移到12英寸,已經經歷了許多困難,直到現在才成為主流,而18英寸必定會經歷更多的困難,才有可能實現產業轉移。
而短期內,18英寸晶圓廠,是很難真正投入建設和使用。
但這個判斷,被未來科技公司打破了。
因為,在這個芯片生產基地里所生產的晶圓,就是18英寸晶圓,并且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良品率高于現在的晶圓廠。
未來科技公司的芯片生產基地,其生產的18英寸晶圓,雖然生產的22nm芯片,但可以切割出的芯片數量,已久是12英寸晶圓的數倍,良品率也遠遠高于現在的12英寸,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本身的18英寸晶圓,面積雖大于12英寸硅晶圓,但生產成本卻是低于12英寸硅晶圓,加上可以切割出的芯片數量更多,這分攤下來后的單顆芯片成本,遠遠低于現在的硅芯片。
可以這樣說,這個芯片生產基地的芯片成本,只要實現大批量生產的話,其成本還不到市場主流芯片的一半,甚至連三分之一都不需要。
當蘇昱和蘇京墨參觀到最后的生產環節,也就是最后的封裝環節。
而他們到的時候,正是第一批處理器處理器生產完成的時候,一顆顆處理器,就呈現在他們的面前。
這些主體為藍色的處理器,就是燭照處理器,而只要裝入包裝盒后,就可以正式進入零售市場進行銷售。
到了這一步后,燭照處理器的生產成本,也可以估計出來。
之前的成本估計,都是根據試產來預估的,屬于不太準確的數據,而現在,在經過量產后,就可以得出真正準確的生產成本。
處理器的成本和定價,都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
如果單單計算處理器的硬件成本,那當然就比較容易了,只要把所有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還有設備等損耗計算進去,就可以得到處理器的硬件成本。
但處理器的成本,可不僅僅是硬件成本,還有研發成本。
一顆處理器從研發到量產,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發費用,這甚至超過了硬件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處理器的產量越高,研發費用平攤后的單顆成本才會越低,才可以推高利潤,而銷量低的處理器,注定是收不回研發成本。
所以,一顆處理器的成本和定價,以及利潤,還是要看實際產量和銷量,才可以得出最準確的成本和利潤。
只不過,燭照處理器的研發成本,則是非常低了,主要都是測試成本。
畢竟,燭照處理器設計圖,是蘇昱提供給未來科技公司,而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自然是不用投入一大筆研發費用,只需要投入資源進行測試就行了。
這一來,分攤到每一顆處理器的成本,就是極低,這也是未來科技公司的最大優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