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乾清宮。
“備十五萬大軍,并西域,夷女真,另備二十萬水軍,滅東瀛。朕予你三年時間,如今辦得如何了?”
顧承看著兵部尚書于謙,開口問道。
“稟陛下,三軍已待命!”
于謙答道:“只是東瀛派遣使者而來,陛下是否一見?”
顧承道:“見之何益?”
于謙諫言:“兵非戲也,戰比國力,錢糧人物,耗之億巨,故孫子云:上國伐謀而次交,伐兵略城,下之又下。東瀛扶桑,渺茫于東海,不以為患,陛下憐黎庶之艱辛,生靈之涂炭,何故動此兵戈呢?”
于謙之意很明白,并西域,滅女真,是進一步天下一統,雖然這兩處都是雞肋之地,并不富庶,但至少比東瀛那海島要好得多。
大明之初,倭寇之患已有展現,那時朱元璋就有攻東瀛的意向,但他終究不是好大喜功的漢武,權衡利弊之后,還是放棄。
首先,東瀛物產貧瘠,地震不斷,占之毫無利益可言。
其次,兩國國力雖然天淵之別,但跨海而戰,勝負難料。
元朝鼎盛之時,忽必烈就曾兩度攻擊東瀛。
按理來說,蒙古鐵騎一路西征,橫跨半個世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區區東瀛簡直不值一提。
結果并非如此。
正面交鋒,哪怕蒙古人下馬,也遠不是東瀛士兵所能匹敵,但東瀛人卻是一個了解海洋、依靠海洋、努力駕馭海洋的民族。
面對蒙古軍的入侵,他們在沿海地帶花費了五年多時間,筑起了防御石墻,憑借此墻,攻守自如,要么使敵軍暴曬于海灘,無法靠近陸地,要么分割敵勢,以多攻少。
而一旦敵軍退往海上,又時常有臺風、暴風雨席卷,第一次蒙古大敗,就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使得蒙古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被徹底粉碎。
第二次戰敗是因為內部不穩,高麗拖后腿和又一場臺風,天威之下,豈是人力所能抵擋?
當忽必烈意識到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元朝,他終究不似楊廣三征高麗那般魔癥,恢復了理智,選擇了放棄。
那兩場慘敗,距今也不過兩百年,大明要攻東瀛,面對的還是類似的問題——天時地利!
常理之下,于謙乃治世能臣,自然有理,可惜他終究無法明白世間大勢:“你以為東瀛使者來京,是為了求和?”
于謙怔住:“陛下的意思是?”
顧承笑笑,一擺手:“宣!”
……
……
“吾皇萬歲!”
東瀛使臣,入大殿內,參拜行禮。
顧承也不令他們起身,冷冷地道:“朕將興正義之師,征討頑鄙之邦,以儆效猶,爾等可知?”
東瀛使臣聞言渾身一顫,下意識露出驚恐之色,唯獨當先一人侃侃而談:“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余,封疆百萬里,何有不足之心,起滅絕之意?”
“放肆!”
此言一出,于謙已經變色,更有人撲出呵斥。
倘若東瀛安分,這話雖然不中聽,卻還有幾分道理,但三年前東瀛還趁土木堡之變,率兵入侵山海關,欲以蛇吞象,這叫尚存知足之心?
顧承卻擺擺手:“讓他繼續!”
使臣怡然不懼:“大明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御敵之圖,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特遣使臣,敬叩陛下,務必三思!”
一席話畢,眾臣已是勃然大怒。
這哪里是求和來的,簡直是宣戰。
真以為當年退了蒙古韃子,便不將天朝上國放在眼中,先侵山海,再奉戰書?
如今大明乃是正統盛世,是可忍孰不可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