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最終還是接受了司馬倫的建議,撤軍關中,遷都長安。
盡管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擇,但司馬師在再三地權衡之下,認為遷都將會是目前唯一能改變形勢的策略,司馬家的老底和根本就在關中,司馬懿苦心經營了十余年的關隴之地,便是司馬家最后的退路所在。
關中乃是先秦故地,周朝和秦朝,都是發跡于關中而得到的天下,所以自古以來便有得關中而得天下的說法,而且關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漢代的張良就曾盛贊過關中:“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漢末之時,董卓作亂,十八路諸侯紛起討之,董卓不敵,也只好是遷都到了長安,正因為有崤函之險,十八路諸侯雖然兵多將廣,卻也奈何不了董卓,最后是星流云散,各奔前程。
其實如果董卓自己不作死的話,他就不會死在呂布的手中,如果董卓真得能占據關中,勵精圖治,這天下還未必會由曹劉孫說了算。
自從黃河防線被曹亮突破之后,整個的形勢便是急轉直下,并州軍一路勢如破竹,席卷了兗青豫徐揚荊六個州,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司馬軍喪失的地盤,就超過了以往損失的總和,現在司馬師所有控制的區域,除了洛陽之外,也就只剩下雍涼二州了。
失去了屏障和保護的洛陽,三面臨敵,形勢早已變得芨芨可危了,想要守住洛陽,這大概也是司馬師不肯認輸的一個心結吧,因為洛陽是國都,是社稷的根本,丟掉了洛陽,那還能算是執掌天下嗎?
但司馬倫一針見血的指出,洛陽無險可守,一旦并州軍大軍殺至,洛陽是在劫難逃,以前在并州打了敗伏,在冀州打了敗仗,司馬軍還有恢復元氣的可能,但如果在洛陽敗了,那可就輸光了所有,再無翻牌的機會了。
認真地思考一下,司馬倫遷都的建議其實是司馬氏保存最后實力的最后方法,司馬師退守洛陽時還有十多萬的兵馬,這次司馬倫從淮南又完好無損地帶回了十萬人,再加上雍涼駐軍七八萬,算起來司馬師的手中,如今能調動的軍隊,竟還有二十八萬左右。
當然和司馬家全盛時期的六七十萬兵馬比起來,現在的兵力已經是萎縮了不少,想想當初,曹亮不過是占據了一個小小的并州之地,貧瘠荒涼,司馬家根本就沒有把他放在眼里,但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曹亮一步步地發展壯大,竟然囊括和席卷了大半個天下,世事之變幻莫測,真是讓人無法捉摸。
司馬師感覺到自己身疲力乏,真得是再難以堅持下去了,當年司馬懿病故之時,將天下大事托付于他,希望他能將司馬家的大業發揚光大,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