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雖然是兵分四路,但進攻襄陽的那一路不過只有兩萬人,由朱然率領,顯然目的只是在牽制魏軍荊州的兵馬,不使其向東增援淮南。
孫權將主攻目標,依然還是放在了淮南。
除了全琮進攻壽春的這一路人馬之外,另外派遣諸葛瑾、步騭率兵攻打弋陽,諸葛恪率兵攻打六安,而孫權則是居夾石策應,總督諸路兵馬。
這次孫權刻意地繞開了合肥新城,雖然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合肥更接近于吳境,對吳國長江沿岸的威脅最大,但屢攻不克讓孫權對合肥產生了一種畏懼,當年的逍遙津之戰,孫權攜赤壁之戰的余威,傾起十萬大軍,劍指合肥,欲一舉蕩平淮南之地。
十萬對七千,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讓這場合肥之戰變得幾乎沒有什么懸念,孫權志得意滿,驕傲輕敵,結果被張遼殺了一個措手不及,三百親衛全部戰死,就連侍衛大將陳武也葬身戰場,如果不是孫權跨下有一匹寶馬,很可能孫權本人也就此交待在了逍遙津。
逍遙津的噩夢多年以來一直縈繞在孫權的心頭,這一戰也成就了張遼的曠世之名,而其后東吳數度攻打合肥,在固若金湯的堅城面前,無一不是折戟沉沙,合肥也成為孫權一生都無法逾越的一道坎。
所以這一次孫權干脆放棄了進攻合肥,將主攻的方向,放在了魏國的腹地淮河一線,同時進攻壽春、弋陽和六安,只要在這三點之中,敲開任意的一點,吳國就可以摧毀魏國的淮河防線,進而窺探中原。
這也是吳國軍事力量積蓄多年之后的一次大爆發,孫權這一次傾盡舉國之兵,就是要意圖有所斬獲。
江東的基業開創于孫堅孫策,在世人的眼中,孫權不過是坐享其成而已,其能力完全不足以和父兄相提并論,孫權似乎對此很敏感,為了向世人展現自己的王霸之氣,孫權不止一次地挑起吳魏戰爭,在綿延數千里的吳魏邊界上,試圖打開一個缺口,實現他進取中原的目的。
他急欲向天下人證明,他絕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守成者,也不是一個平庸無能的坐享者,他要把父兄留下來的這片基業發揚光大,甚至他還有更大的野心,想要逐鹿中原,問鼎天下。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孫權在位多年,除了玩陰招背后捅刀子從關羽手中搶下荊州之外,和曹魏對戰,始終是未得寸土。
屢戰屢敗,卻也不能磨滅孫權鍥而不舍的精神,只要有機會,孫權就會發起進攻,合肥拿不下來,那就打壽春,壽春打不下來,那就攻荊州,總之綿延數千里的吳魏邊境,總會有合適的地點成為孫權的目標。
而且孫權也屬于那種機會主義者,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撤,絕不會將軍隊陷入那種無休止的消耗戰之中,說穿了,那也是東吳的家底薄啊,總共就那么一點軍隊,如果打一兩次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