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摘錄:</p>
1622年氣溫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歷春深逾丈,窮民凍死者甚眾。</p>
1624年河北盧龍、遷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風雨,凍死人民甚眾。平鄉,春大雪。山西長治冬,平順大雪三晝夜,樹盡折。山東文登、榮城,瑞雪三尺。</p>
1628年上海松江連續三年見雪。陜西冬木冰,戶縣、周至,三伏無雨,冬大雪,牛羊多死。綏德、榆林、延安,十二月,草木冬華。江南多地大寒,冬,池河魚凍死。湖北仙桃撿魚者亦凍死。</p>
1630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廣濟,大雪雷;當陽,有虎噬人。</p>
1631年大寒,雪雹凍死人畜無算。山西十一月,河冰堅可渡。</p>
1632年天寒,南北多地大水。江蘇鎮江、丹陽,六月天甚寒,人多衣棉。</p>
1633年北京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江蘇高淳,冬樹冰成甲胄,越旬解。江西景德鎮,積雪自十月至次年正月,行路斷絕,凍餒死者無算。河南冬十月,黃河結堅冰如石,丁卯(初八日)流賊二十余支,乘冰竟渡,若不知有黃河者。禹縣,冬異雪彌旬。</p>
1634年江西、河南、云南大旱。安徽野鼠數百萬自北渡江而南。山東歷城、昌樂、安丘、淮坊,春雨雪。臨沂、莒縣,九月大雪。江蘇多縣四月雨雹。浙江大水。杭州正月大雪。廣東從化、韶關、樂昌、仁化、大埔、五華、興寧,正月大雪數日;從化、韶關兩地雪深一二尺。</p>
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多地大饑。山西十二月虎澗河結冰橋,河南開始黃河冰結如石。</p>
1638年夏兩京大蝗。兩京及山東、山西、陜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海南,大旱、大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大水。湖南大寒大凍。</p>
1639年,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浙江,大旱、大蝗、大饑。八月,白水,同宮、洛南、隴西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損傷田禾。福建、廣東大水。</p>
1640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大旱、大蝗、大饑、大饑。浙江、三吳大饑。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p>
1641年全國大旱、大蝗、大饑、大亂,人相食。</p>
1642年旱、蝗、水、疫。</p>
1643年大疫,南北數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一脫者。山東、東上海、江蘇、安徽、冬多雷震。湖南、云南大旱、廣東大水。</p>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造成明末天寒的原因除了自然氣象變化外,也有今人說謂“霧霾”天氣(粉塵)的因素。事實上,霧霾并不是今天的特有氣象,而嚴重的霧霾可以造成天氣的降溫。17世紀前半葉,中國“雨土”頻次與同期冬溫指數形成極大的“剪刀差”,其間,“雨土”次數和冬低溫指數都達到自1500年以來的最大值,張居正改革恰恰就發生在此之前,明亡恰恰就出現在此間。第二,明末天氣驟冷還與同期的太陽黑子變化相關!爱斕柡谧哟嬖跁r,氣溫上升,太陽黑子消失時,溫度便會下降!惫鸫髮W天體物理學家Will Soon博士研究發現:“從1645年開始,持續到1715年,這期間沒有觀察到太陽黑子。這就是著名的小冰期。”從1420年至明亡的1644年,全球經歷了太陽黑子較少的“史波勒極小期”51和“蒙德極小期”52,同期中國與全球氣候一樣變得越來越冷。張居正改革恰恰就發生“史波勒極小期”向“蒙德極小期”過渡“溫暖”帶上,而明亡恰恰就出現在后一個即“蒙德極小期”的最底端,此間為太陽黑子數量最少、氣溫極冷期,(參見圖4)同期歐洲還發生了幾乎歐洲主要國家都卷入其中且空前慘烈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p>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稱王于西安,國號大順。3月入北京。3月19日,崇楨皇帝自縊,明亡。是年,明朝氣溫也近降至漢以來的最低點。此間,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也接近它的終點。汪榮祖先生從“天時”的角度對明亡的原因作出評價:崇禎誠非亡國之君,諸臣亦未必深誤其君。自然界之異變及其難以抵御之偉力,豈滄海一粟之人類所能旋轉。</p>
</p>
</p>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