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拍即合,都是大喜。當下戚繼光就將這回奉旨進京以及在張居正府上意外遇到皇上的事情,都詳細告知了徐渭。
徐渭仔細聽完,沉思片刻,才意味深長地對戚繼光道:“看來皇上對元敬你很是看重啊。”
戚繼光一聽這話,心中也很是驕傲,本想說點遜謝的話語,卻還是忍不住道:“何以見得,還請先生明言。”
“呵呵,皇上自御極以來,武臣中唯有你戚元敬得蒙召見,這可是絕無僅有的恩遇啊。”
戚繼光忙朝紫禁城方向拱手,正色道“皇上如此厚恩,元敬感激涕零,惟以身許國,雖九死而不悔。”
看著戚繼光這番舉動,徐渭笑道:“你戚元敬的忠心,天下皆知。不過這番恩遇,只怕也難消受啊。”
“哦?先生何出此言。”
“且不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單是眼下這時局,也不大對啊。”
徐渭這話,戚繼光卻有些不以為然。如今恩相雖故,但皇上對他老人家情義之深,眾人都看在眼里。如今繼任的張四維也是恩相的老部下,朝堂之上并沒有出現重大人事與政策調整,想必短期內不會發生什么大變故才對。
徐渭見戚繼光有些不信,笑道:“你且說說看,皇上因何事召你覲見。”
“這個~”戚繼光一時卻答不上來,他自己對此也很是疑惑,最近他鎮守的防區并未發生大的戰事,如果皇上只是想了解一下邊兵日常調動情況,確實用不著把自己叫來面談。
徐渭在京城時日已久,對于近期京中大事多少有所耳聞。他雖然弄不明白萬歷的確切心思,但還是琢磨到了邊邊上,見戚繼光凝神不語,便主動跟他分析道:“今上雖登極十載,但以往朝政都由張相操持,今張相已故,皇上想要有所作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皇上之所以親自召見你戚元敬,必然是屬意由老弟你來操持此事了。”
戚繼光本就是個有抱負,敢擔當的人,聽了徐渭的這番分析,頓覺心中意氣風發。他一生征戰南北,鎮守北疆也已十余載,深感大明的外患始終還是來自北面,而如此僵持下去也終究不是辦法,不來一場犁庭掃穴般的大勝,邊患始終難絕。
戚繼光初到北方時,就開始大力整頓軍紀,并創造了多種全新的作戰模式,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但這離他自己的志向卻仍有很大差距。他甚至上書朝廷,請求將數十萬邊軍全部派到他那里進行輪訓,以期全面提高大明軍隊的作戰能力,但這一設想卻一直沒有獲得批準。
經過與徐渭的這番討論,戚繼光漸漸確定,皇上是下決心要整頓軍力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很有可能會得以實現。
他激動得再也坐不住,站起身興奮地來回走動,大聲喊:“來人。”
親兵應聲而入,道:“大帥有何吩咐。”
“趕緊去外面置辦幾樣好菜過來,本帥要與先生痛飲幾杯。”
不多時,親兵就將酒菜送來,二人推杯換盞,把酒言歡,甚是暢快。
一夜無話,次日戚繼光早早就收拾齊整趕到兵部,守在兵部門房等候兵部尚書梁夢龍與薊遼總督吳兌到來。
不多時,梁夢龍與吳兌便都到了,戚繼光忙上前行禮,口稱:“末將參見兩位大人。”
三人是老相識,在一起說話很是隨意。梁夢龍對笑著戚繼光道:“戚胖子,你這回可算是露了臉了,全天下的武將,就你一人得蒙皇上親自召見,連寧遠伯都未享此殊榮。”
戚繼光忙拱手稱謝道:“末將能有今日,全仗兩位大人的栽培,末將實在是感激不盡。”
“呵呵,你也不必太過自謙,你戚元敬的本事,我跟吳君澤還是清楚的。”
吳兌也在一旁笑著打趣道:“那是,老戚也算是好事多磨,想必這回總要修成正果了。”
梁夢龍與吳兌其實都對皇上的這次召見頗感意外,拿不準到底是為了什么事,尤其是皇上還特地召見了戚繼光這名武將,情況就更非比尋常了。
二人思來想去,一致認為皇上這是預備給戚繼光晉封爵位了。畢竟戚繼光的功勛還是足夠的,只不過一直受到原上司胡宗憲的牽連,當年平倭的功績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
如今胡宗憲早已平反,而戚繼光又是老元輔張居正的愛將,以皇上對老先生的情義,愛屋及烏,給戚繼光封個爵位很有可能。
三人在梁夢龍值房內閑聊了一陣,見時辰已到,便起身前往乾清門平臺候召。
不多時,萬歷在文華殿接見了三名臣子,君臣見禮畢。萬歷道:“今日召三位愛卿至此,是想向三位愛卿了解一下九邊之事。”
三人一聽,都覺得有些不解,按理說皇上可以通過許多渠道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大不必特地將三人召來。
還來不及細想,就聽萬歷道:“梁愛卿,你在薊遼多年,就請你先說吧。”
梁夢龍趕緊口稱遵旨,思索了一下,緩緩道:“皇上,九邊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正統以后,敵患日多,近歲宣、大重開互市,西北稍安,然薊遼仍邊亂不絕。”
“嗯,九邊將士共有多少?”
“啟稟皇上,共計軍士約六十萬,其中又以薊鎮為最,約十五萬之眾。”
萬歷陸陸續續問了許多問題,三人都是小心翼翼地作答。他問得很細致,從糧草到兵備再到敵情,乃至如今明軍主要的戰略措施都一一問到。
認真聽著三人的回答,萬歷逐漸對如今大明北方邊境的情況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自土木堡之變以后,明軍精銳盡喪,就一直沒有恢復過來,再也無法以武力對北方諸部形成絕對壓制。
所幸草原各部也再未形成統一,只是散布在北方草原各處,時叛時降,騷擾邊鎮。不然的話這綿延萬里的邊防線簡直就是個篩子,根本無法抵御大規模的入侵。
而此時的遼鎮,情況也很復雜,蒙古、女真、漢族移民雜居于此,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摩擦。
幾十年后坐大的女真,現在還被分為三部,朝廷在女真三部的聚居地設置了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委任各部首領,依照舊俗,各統其屬。
萬歷特意問了一下女真各部的首領中有沒有一個叫努爾哈赤的,結果三人都根本沒聽過這個名字,這讓萬歷頗有些失望,不然的話直接來個定點清除豈不是省事多了。
此時大明各處邊塞的防御政策也各不相同,東北地區在李成梁的統帥之下,一方面修筑城防堡壘,一方面主動出擊,同時對各部落采取又拉又打的分化政策,還是能鎮住局面的,只不過也做不到完全杜絕禍亂。
而戚繼光鎮守的薊鎮由于邊境線太長,面對的是機動能力很強的蒙古游牧民族,他采取的對策則是加固長城,修筑連環敵臺,組建車陣等,以靜制動,也把這一線把守得非常嚴密。
至于西北地區,得益于當年土默特部的歸附和宣大互市的開通,眼下總算是稍稍安定了一些。
朝廷在北方的兵力主要來源于當地各屯衛,但屯田的產出卻根本無法滿足軍需,朝廷每歲要轉輸大量的糧草財物,以維持軍隊的運轉。
在萬歷看來,大明北方邊境的情況非常復雜,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北方惡劣的自然條件,在此生存的各部族僅靠生產無法滿足生存的需要,劫掠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謀生之道。這樣一來,戰事就無法避免,而大明如今的軍力又做不到將草原各部通通驅離。
武力有限,朝廷就只能對這些部落采取羈絆手段,其中很多部落此時都已歸附大明朝廷,在名義上都已是大明子民,一味對其述諸武力在道義上也有些說不過去。
這種一兩百年時間所形成的的膠著狀態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徹底解決的,萬歷將情況基本都了解了一番后,又轉過話題向三人詢問起東部沿海地區的情況。
令萬歷意想不到的是,談到沿海的問題,回答問題最踴躍的,居然不是在浙江沿海建立不朽功勛的戚繼光同學,而是兵部尚書梁夢龍。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