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兩萬早就埋伏好的騎兵的沖擊,葡萄牙人那里過來的西洋炮手們雖然明白僅僅依靠十八門重炮根本無法在對方?jīng)_擊的過程中就抵擋住對方的進攻,除非對方的組織與士氣形同二三流土匪一般的烏合之眾,但也用著特有的口令要求炮手們以最快的速度拉動火炮重新調(diào)整炮位以應對敵軍的進攻。
在文藝復興時代晚期,因為棱堡橫行的緣故,如同七年戰(zhàn)爭或者拿破侖戰(zhàn)爭那樣的大規(guī)模機動野戰(zhàn)并不是特別有代表性,因此身管重達兩千斤的重炮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野戰(zhàn)炮的范疇之內(nèi),并不是特別強調(diào)戰(zhàn)役機動力。真正的要塞炮或攻城炮比紅夷大炮級別的規(guī)格還要大的多。如同就連俄國人或者印度人也鑄造有幾十噸重的青銅炮一樣。
經(jīng)驗豐富而且訓練有素的城下萬余人左右的隊伍也在這個時候倉促結(jié)陣準備應付敵軍騎兵的沖擊。各種車盾也都退到了前面準備阻擋敵騎的攻擊。
在城外高迎祥、李過等人率領(lǐng)的騎兵前鋒距離東昌城頭之下的明軍先鋒剛剛成形的大陣大概百步左右的距離,僅僅只有極少數(shù)弓馬嫻熟的人才能在這個距離上把弓箭拋射過來的時候,明軍隊伍中的鳥槍兵接連不斷的開火了,幾乎同時開火的還有各種發(fā)射輕小霰彈的抬炮或者弗朗機。
雖然沒有遏制住后方大隊騎兵主體,卻讓松散隊形準備壓制對手為主的騎射手不得不暫時停住了馬匹等待著下馬步盾手掩護下的進攻。
自從兩宋時候開始,騎兵沖擊成列的軍陣就似乎已經(jīng)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必須配合盾牌手削弱對方的投射火力才有沖陣的可能。特別是喪失中亞馬匹來源地,南北朝時代的重裝騎兵在這個時代的亞洲早已沒落的時候。
就在各種火器的開火稍稍遲滯了敵騎進攻的先鋒的時候,已經(jīng)準備好開火的十八門重炮卻在極近的距離上對沖鋒過來的騎兵展開可直射開火。
十八枚交叉相向的炮彈幾乎在一瞬間就讓二百多匹馬倒了下來,再加上幾千支頗有威力火槍展開的攢射,似乎之前還頗有聲勢的騎兵沖擊再還沒有接近到弓箭有效射程的時候就喪失了積蓄沖擊和進攻的能量。
當然依靠著步兵盾牌手的掩護,大軍最終還是逼近到了距離敵陣大概十丈左右的距離上。可是就當沖擊的騎兵準備好突然進攻的時候,接連不斷投擲過來的毛葫蘆投雷帶來的爆炸聲和煙霧卻讓隱藏在盾牌后面的騎兵隊伍暴露出自己所在的位置。銃炮火力也在這個時候云集到準備突破的方向上。
陣前激烈的鏖戰(zhàn)持續(xù)了大概一炷香左右的時間,配合抵擋沖擊攻勢的車步兵,十八門重炮接連不斷的展開了十余輪在很近距離上的開火。
連綿不斷的火力威脅之下,付出了兩三千人代價的闖軍騎兵在這時也不得不退出了進攻。如果在以往的時候,暫時進攻不力還可以退到百步左右步兵投射力量的邊緣上隨時尋找機會再次攻擊。然而那連綿不斷的隆隆炮聲,卻讓進攻失利的隊伍幾乎只能選擇徹底退出戰(zhàn)場了。
就這樣,兵力多達四五萬左右的闖軍終究沒有能夠守住東昌城,在朱燮元僅僅兩萬明軍先鋒的進攻之下就不得不最終讓出了東昌城。
攻占了東昌府之后,云集在濟寧一帶的大股明軍也紛紛開始乘船北上,整個運河沿線騎兵伴隨著一眼望不到邊的船隊,顯示著似乎在以往的時候從來沒有真正體現(xiàn)過的明軍力量。
因為進攻的明軍以南方軍隊為主,并沒有太多強有力的騎兵,因此雖然在東昌阻擊戰(zhàn)中損兵萬余人,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城內(nèi)的闖軍還是及時撤出了東昌城。
在這個時候,蕭軒所率領(lǐng)的“中央軍”同李自成所部之間也沒有什么掩飾了。即便是普通的闖軍士兵,在這個時候也都知道了自身是“奉旨造反”的消息,因此沿著運河抵達臨清一帶的京城來的將近兩萬兵力規(guī)模的新營集兵一處,再次以四五萬左右的人馬準備阻擊明軍前鋒的攻勢。
這一次,蕭軒沒有親自帶領(lǐng)隊伍出征,而是讓周遇吉與孫應元分別率領(lǐng)萬余人馬,一共兩軍六旅匯同李自成所部一起準在運河一帶阻擊對手,并且在這之前的幾個月時間里,早就在臨清城外構(gòu)筑起了獨特的工事體系、至少足夠一年以上的食水做長期堅守的打算。
一方面是蕭軒打算考驗一下新成立的各個營伍真正的戰(zhàn)斗力如何,同時也想知道歷史上曾經(jīng)忠心于帝王的不少傳統(tǒng)性將領(lǐng),在這個時候是否還真的站在自己一邊。
聽說前鋒以兩萬兵力幾乎在一天時間就攻破了數(shù)萬敵軍把手的東昌城,原本有些信心不足的護國軍隊伍各路人馬也開始變得積極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幾乎改變了之前朱燮元所部幾乎孤軍奮戰(zhàn)的局面。
楊嗣昌見到臨清一帶的守軍竟然放棄臨清城頭而選擇在運河附近的城外修起不過如同豪強大戶一般低矮土壘胸墻也不由覺得普不以為然:“傳說順天府那一位擅長練兵布陣,奉旨造反的那些人攻守作戰(zhàn)也頗有門道,今天一看真是讓人大失所望。有城墻不受卻防守這根本無險可守的方圓不過一里有余之地,我軍只要也修建起同樣的筑壘步步逼近,想來就算一時難以攻克,也能花費不了多少人手就能將這伙頑敵控制住了。。。”
楊嗣昌當然不是個無知自大的人,了解到天啟七年以來的不少事情之后,從來不敢輕視京城中的那一位。覺得對方放棄城頭而在野外修建起獨特的筑壘必然有其原因,只不過相應的對策,也想好了。
朱燮元反而沒有那么保守,西南作戰(zhàn)的時候當然聽說過一些比較難以攻克的擁有地堡的山寨,不過那是依托于山川之險,在這樣的平地,云集在一起的頑敵似乎應該沒有什么難以對付的。
(本章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