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ul 06 14:00:00 cst 2016
鼓吹峽州
峽州,宜昌也。位于西陵峽口,川江與荊江結合處,號稱"上控巴蜀,下引荊襄",自古就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所以三國的時候才會有金戈鐵馬的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民國的時候才會有災難深重的軍閥混戰,你方唱罷我登臺;抗戰的時候才會有聞名全國的宜昌大撤退和氣壯山河的石牌保衛戰,到了共和國的時候才會有"萬里長江第一壩"的葛洲壩,也才會有"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的三峽樞紐工程。
宜昌位于大巴山的余脈、江漢平原的開始,不僅是楚文化的搖籃,也是巴文化的發祥地,更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以前僅僅是進出川渝的物資集散地,因為三線建設就有了現代大工業,就被稱為了峽口明珠;后來先后興建了兩座水利電力樞紐,就被高規格的稱為世界水電之都、中國動力心臟了。再后來隨著用工成本的提高、沿海企業紛紛內遷,宜昌的工業水平和經濟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還扛了一面全省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的旗幟回來,就更加雄心勃勃了。
不過宜昌以前曾經除了叫過夷陵(一個充滿民族歧視的地名),東湖(一個早就被淤塞的湖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叫過峽州,那是一個十分大氣、而且很有風度的地名。《辭海》稱,峽州,州名,一作硤州。早在北周時期由武帝改拓州而置,因在三峽之口而得名。歷經唐宋元明歷朝歷代,直到明洪武九年(1376年)才被莫名其妙的改為夷陵,后來又不知不覺演變成了宜昌。
夷陵就是夷人的旁邊,而夷人并不是指的宜昌的那些原住民,而是指的是鄂西渝東那些大山深處的土家族之類的少數民族。以前**長陽的公路山口處,曾經立有一塊不大的石碑,*告山人不得出山,否則格殺勿論。這是一種威脅,也是一種封鎖。近日重讀二月河的《乾隆大帝》,當年為了鎮壓大小金川的羌族暴動,朝廷曾經花了不知多少銀兩、殺了不知多少人、戰死了多少將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平息,十分艱難;后來紅軍長征路過彝族區,劉伯承不得不和頭領小葉丹結盟,送錢送槍給那些少數民族方能通過。可見得宜昌這個位于夷人之邊的地方不是什么好去處。
按照現在的統一口徑,宜昌的意思就是"宜居之地,昌盛之城",有段時間還反復宣傳"金色三峽、銀色大壩、綠色宜昌"之說,現在又換成了世界水電旅游名城,東方日內瓦,明顯就又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不過宜昌的名稱并不太好,有一條不雅的本地話是這樣說的:沙(sa)牛渦(wo)尿--一敞(chang)(宜昌),解釋起來有些不好意思,不說也罷,讀者自己去想;宜昌更有一條羞于出口的歇后語:**搬家--移娼(宜昌),就更加有些不能登大雅之堂了。這也許是因為本人才疏學淺,對宜昌的方言研究不多,不知是否有什么很響亮、很高雅的對于宜昌的美好形容語和歇后語,敬請各位有識之士賜教。
宜昌有兩萬平方公里,四五百余萬人,聲稱要把宜昌建成兩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宜昌很美,上有兩壩一峽,下有清江畫廊,雖然因為季風和地勢的原因,中心城區夏日悶熱,冬日陰冷,不過長江穿城而過,中心城區也就沿江一字鋪開,那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麗的風景。因為宜昌原本屬于水運碼頭,原住民中間船戶水手居多,所以就說得一口蹩腳的**話,同時由于巴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對這座城市有了很大的影響,川渝風俗和文化在宜昌比比皆是,可是宜昌人多往武漢走,也以武漢為中心,當然也是屬于"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范疇的了。
夷陵不好聽,宜昌勉強還行,可是作為一個大都市的城市名稱還是覺得沒有峽州這個名稱叫得那樣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也不如峽州的名稱讀起來那樣顯得歷史悠久、韻味十足。想想蘇杭二州,想想廣州、鄭州、福州、溫州,幾多氣派、幾多底蘊、幾多高傲、幾多自豪!襄樊拼死拼活要改回到襄陽不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嗎?隨著城市骨架的展開,宜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被整體搬遷改造規劃興建,那個原來破破爛爛的澆二改為平湖天下何等高明,又好聽又大氣,值得一贊;宜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大橋飛架南北,只是不明白,西壩的那座籌建的大橋居然準備叫廟嘴大橋,那才叫小肚雞腸、貽笑大方,不如用峽州大橋的名字,既是獨一無二、又顯得冠冕堂皇。你說是嗎?(2012-02-04)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