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21 20:00:00 cst 2016
49.南正街
但凡人多的地方,就會有城市;但凡有城市的地方,就會有城墻,但凡有城墻的城市,就會有叫南正街的街道。峽州是渝東鄂西那個區域最大的城市,那座建于十三世紀的不大而古老的城墻直到民國十五年才被轟轟烈烈的拆除,但南正街卻繼續在這座城市存在了很久。
南正街無疑是這座城市最古老、最著名的老街之一,也自然是故事最多的街道之一。峽州城曾經有七座城門,其中就有大南門、小南門、中水門和鎮川門這四座城門都與南正街息息相關,而且緊密相連,就可見得南正街在峽州城里的重要,以及當時在長江峽州碼頭上的鼎足地位。這條街的古老是因為在明朝的那個守御千戶剛剛修筑城墻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條街;著名是因為這條街上曾經出過一些年輕人成功的抗擊過流寇張獻忠的進犯,還得到過朝廷的嘉獎,可惜他們的后人并不能阻擋民國時期的那個貪官縣長趙鐵公最終把高高的城墻夷為平地,就是到了改革開放之初,南正街的那些老少爺們也一直為此痛心疾首:如果城墻存在,那峽州也許就是另一座平遙古城呢!
南正街實際上只是一條橫向的、貼著長江的、長長的、彎彎曲曲的、被一些縱向的街道分割成上中下三段的小街。兩邊都是一排排因為年代久遠而粉壁變得斑駁、門樓變得頹敗、木屋變得東倒西歪、天井變得陰森冷清、樓梯變的吱吱呀呀的各種百年以上的老屋,街的兩邊鋪著的那些厚厚的、又長又沉的青石板,也因為年代久遠、日曬雨淋、車馬碾壓而變得十分破碎了。街道實在太狹窄,有些地方連兩輛解放牌貨車也過不了。如果是雨天,街上就會積水,到處都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泊,如果是大晴天,一些大嫂大媽就會把被單、棉絮、衣服,還有那些如今稱作"綠色"、"環保"、"無污染"的榨菜頭、蘿卜干晾在陽光能照*到的地方,街上就顯得更為狹窄了。不過住在這里的人卻悠然自得,對這條陳舊、古老又著名的街道充滿留戀和自豪。
南正街之所以在峽州城的歷史上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交通閉塞,上四川、下武漢都得走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而峽州恰恰就是上下水的換乘地,也是川江咽喉。南正街的江邊就是上船下船的碼頭集中地,也是旅客、貨物的集散地。想想當時的那種盛況的情景,江邊千帆競渡、萬船云集、南正街那條用厚厚的青石板鋪成的石板路就被那些穿著各種草鞋、圓口布鞋、軍用皮靴、尖頭皮鞋、高跟鞋,或者是打赤腳的人磨得透亮,就會被那些南來北往的商賈、船戶、挑夫、官員、仕女、文人、士兵和鄉下進城的農民擠得滿滿當當的,就會有一些有錢人家、鹽稅官員、發了財的船老板、把家搬進城里來的土地主和那些帶著大把大把的銀元的人們爭先恐后的在這條街上安家立戶,修了一些既好看又時髦、既傳統又古樸的建筑,就給這條街上增加了一些或古香古色、或大富大貴、或豪華、或簡樸的景致,南正街也就自然成了當時峽州城里數一數二的繁華鬧市。
南正街的轉折是從日本人入侵開始的,那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為了將從全國轉移來的一百五十萬人、一百萬噸物質從全國各地通過峽州運入四川,在蔣委員長和盧作孚的指揮下,峽州發生了震驚中外、堪比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戰略大轉移。當時人太多、需要搶運的物質太多,就把裝卸碼頭從大南門、小南門、中水門、鎮川門轉移到了江灘更寬、江面更寬、更方便裝卸、更方便船只調度和停靠的大公橋、九碼頭一帶去了,南正街的輝煌歷史從此開始顯得黯淡下去。再后來,日本鐵蹄的肆意踐踏,南正街就風雨飄搖了。
當時的有些事情現代人恐怕很難理解的,就拿民族精神、中華氣節而言,抗戰的時候,那么多的資本家、地主和有產階層全部把自己的財產捐獻出來買軍火打小日本,在峽州即將淪陷的時候,義無反顧的跟著自己的軍隊共存亡,能把自己留下的那些家產和財物棄之不顧,統統入川,給日本鬼子留一座空城!那是何等的慷慨激昂。
換位思考,如果中日之戰發生在現在,還會有那么多的熱血男兒參軍入伍,拋頭顱灑熱血嗎?還會有那么多的民眾響應政府的號召,炸毀自己的工廠、搬走工廠的設備,不給鬼子留下可乘之機嗎?前不久就有人在媒體上為汪精衛公開聲援叫屈,還說什么"曲線救國"也有一定的道理,引得天下一片嘩然,多虧**領導人審時度勢,提出了反對"三俗"的指示,不然的話,一旦有老外進犯我國,舉國上下不是一片搖旗吶喊的漢奸走狗嗎?
不管怎么說,抗戰的爆發就是南正街衰敗的開始,就是這條承載了幾代峽州人的歷史的街道盛世的結束,即使是抗戰勝利后,一些卷土重來的官員、商家也就把店鋪搬到陶珠路、通匯路那一帶去了,那些有錢有勢的船老板和工廠主也都把家搬到二馬路、大公橋、九碼頭那一帶更開闊、更繁華的新的商業中心一帶去了,青石板的南正街就慢慢沒落下去了。
又過了三十年,在度過了******以后,南正街也曾經迎來了一段紅火的歲月,峽州加快了社會主義建設步伐,新的工廠、商店、公司就如同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這里開始有了能印刷紅寶書的大型印刷廠、渝東鄂西一帶最大的紡織配件廠、能維修柴油機組的船舶修造廠、成天發出鋸木聲和好聞的鋸末味的木器加工廠、還有高高大大的農資倉庫和繁忙的土產日雜公司。
后來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扒了一些早就東倒西歪的木板屋和那些低矮的土墻房,見縫插針的修了一些兩三層樓高、紅磚灰瓦的簡易樓房,有辦公用的,更多的卻是帶有***質的職工宿舍,也就是后來所說的筒子樓。不過那僅僅只是曇花一現的繁華而已,后來回憶的時候那些老人都承認,那就是南正街最后的輝煌了,也就是夕陽下天邊的那一片火紅的火燒云。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