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6.知不道
給呂燕灌了些米湯,使她在一刻鐘之后變得春風滿面、脈脈含情了,可是我的鴨脖子還沒有啃上兩根,秦峰的求助電話就追了過來。這個益和房地產公司的老板正在滿世界的找我的人,電話里都聽得出有幾分醉意了:"媽的耳朵真尖,聽說我拿到了培訓中心的那個地塊,有六個來自山東投資商就找上門來,說是英雄不問出處,就封住了我的口。***錢真多,酒***也喝得真多,你再不過來,我可就要被人家撂在桌子下面了!"
救場如救火,我不得不開著五菱大發、帶著呂燕去救秦老板。其實一踏進秦峰他們所在的便宜坊的小間,那個漂亮、時尚、富有魅力的呂燕就會吸引所有人的眼球。那一頭很飄逸、很張揚的頭發很有靈氣,美麗的眼睫毛在兩彎淡淡的柳眉下一眨一眨地抖動著,飽含秋水的大眼睛隱隱約約折**一種欲羞還迎的**,一副精致的瓊鼻筆*,那粉雕玉琢的臉蛋因為那種歡愉的桃紅色而顯得多情。她換了一身呢布的連衣裙,緊緊裹住她那嬌柔的身軀,曲線玲瓏、上凸下翹,沒有誰抵擋得住這樣女色的**。
那些雖然酒量高、可也已經喝得有幾分醉意的山東大漢也是男人,看見漂亮女人也不例外的會眼睛發亮、發直,也會大呼小叫的和呂燕握手,也會將美女給斟上的酒一飲而盡,有人就會開始講那種帶色的笑話:"公司新來了一個漂亮女秘書,第三天上班的時候,經理得意洋洋地對副經理說:'昨晚我發現那個新秘書的*上功夫比我老婆強。'副經理笑著在附和說:'我也覺得比你老婆強!'"
酒席上一陣大笑,我就有了靈機一動,端起酒杯建議道:"現在猜拳太庸俗,喝悶酒也沒意思。不如我們來講笑話,山東講的京城人笑了,京城人喝酒;京城人講的山東人笑了,山東人喝酒;如果沒有笑點,自家人喝酒!"
所有人都贊成。秦峰第一個開講:"我認識的一的哥朋友告訴我,他前天晚上遇到**乘客打的,送到目的地的時候,那個女人說沒有錢付的士費,我的那位的哥朋友當時就傻了眼,那個女人還說:'反正我沒錢,隨便你把我咋樣都行!'我那個的哥朋友氣不打一處來,就叫她滾蛋:'打的不給錢,還想舒服?門都沒有!'"
那些山東大漢大笑,高高興興地喝了一杯酒。
輪到山東人的時候,他們講的是一個夫妻笑話:"我的一個同事鬧離婚,原因是他出差回家后發現老婆**。我問他是怎么發現的。他說通過***;我問他難道***少了?他說沒少,走的時候剩9個,回來的時候還是9個。我就問他那是怎么回事?他告訴我,他走的時候是杰士邦,回來的時候變成杜蕾斯了。"
講的不錯,可惜是冷笑話,沒有人笑,山東人不得不自己喝了一杯酒。
他們不服氣,于是又有人講了一個名人笑話:"倪萍到山東蒙城做客,吃飯的時候上了一道牛鞭,味道做得特好。倪萍在吃得高興的時候問那是何物?馮鞏說:'牛群身上就有!'牛群也說:'馮鞏身上也有!'倪萍問道:'我身上有嗎?'那兩個相聲小品演員一起回答:'你身上有時有,有時沒有!'"
京城人大笑,當然要喝一杯。
我站起來講的是:"有一個女人花了大價錢剪了個新式的發型,喜滋滋的跟著自己的老公逛了一天街,回到家的時候已是傍晚,女人沖到鏡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越看越好看,越看越覺得心里美滋滋的,順口問了句正在廚房里洗菜做飯的老公:'你看我的新發型好看嗎?'她的老公頭也沒抬的回答:"沒看,知不道!"
山東人沒笑,卻全都一下子站了起來,激動萬分的說:"先生,你也是山東人嗎?"
關于知不道,誰都知道是一個方言,可就是沒人知道究竟是那個地方的方言。
據說那個曾經名噪一時的文流沙聲稱自己最欣賞的河北話就是這"知不道"三個字,據說河北石家莊、唐山、張家口一帶的方言都是這么說的,而且陜西戶縣、乾縣,山西大同、廣寧,山東濰坊、諸城一帶也自報奮勇的聲稱他們那里也是說知不道而不是說不知道的。
姜文導演的第二部影片《鬼子來了》是部黑白片,曾經榮獲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及2002年日本"每日電影獎"的最佳外語片獎。那部影片講述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故事的地點是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叫掛甲臺的偏僻小山村,電影里面他們的方言說的都是知不道。
認真的查過《辭源》和《辭海》,上面所言極少,只是說明是方言,不知道的意思。那部以山東為背景寫作的《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寫道:"我也知不道甚么是爭鋒吃醋。"而那個曾任山東作協副**的郭澄清的《大刀記》第十章中也寫道:"你們(偽軍)在俺莊一打仗,俺還知不道死活呢!"一個叫若虛的明月的山東網友在一篇散文詩里寫道:"妮子呀,啥子叫知不道?你到底咋想得,俺總也猜不著,知不道/就是知不道,興許變成一小**/你才會知道"
可是孔子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孟子也說過:"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易經·系辭》十九則稱:"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由此如果把"知不道"這個詞進行分析一下,就會肯定認為是知道,但是不說的意思。就有人認為"不知道"就是什么也不了解;而"道不知"就是想說但不了解;"知不道"就是明明知道就是不說。所以魯迅先生也在一篇散文中寫道:"所謂知不道,乃是不愿意說。"
于是,有笑話說,有驢友到一山區去登山,路上遇見一個老鄉,便問到某某地方怎么走?,老鄉仔細想了想后說:"知不道!"那個驢友一聽就蒙了:"這里的人為什么知道而就是不說呢?"便很有禮貌的又問了一次。老鄉還是那么回答,他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實他就是上了孔孟之道和魯迅的當,因為知不道就是不知道,而根本不是怎么不愿意說。
"知道"的意思是明白道理;"知不道"就是不明白道理;既不是"知--不道",更不是"知而不道"。其實,北方人從來很淳樸、很厚道、很老實,不像南方人這樣心思多、想得復雜、做得謹慎,北方人喜歡實事求是,不喜歡拐彎抹角,知道就是知道,知不道就是不知道!有一首山東童謠這樣說:"知不道,道不知,給你個小勺挖屎吃。"
有歷史學家考證:"知不道"最早來自于"智不到",意思是"知識和智力到達不了的地方";至南宋時開始寫成"知不到"或"知不道",意思是"認識不到",這才是正解。在方言研究的人看來,知不道除了是一種方言,更是官話。除了是冀魯官話,也是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如此算來,目前在官話方言區內說"知不道"的人約有兩億之眾,這就不是一個方言而是一種官話、一種流行語了。
"不知道"和"知不道"前一個是否定動詞,后一個是否定賓語。在很久很久以前,"知不道"一定是某個地方的方言,后來隨著口語廣泛流傳,成為一種比"不知道"更為婉轉的表達方式,而正因為這種婉轉的表達方式,所以才會更廣泛的流傳開來。就和我們去年大談而談的"給力"一詞一樣,因為某個領導人喜歡就變得好像洪水泛濫似的在中國不可收拾。可是有沒有人知道那其實是一句日本話,在釣魚島形式緊張的今天,想想"知不道",再想想"給力",叫我們這些中國人情以何堪?
其實我就是湖北峽州人,入鄉隨俗,學了一句知不道而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