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獨處的魅力
獨處是一種能力,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甚至是比人際交往更為重要、更有價值的一種能力。因為交際可以展現一個人的張力,而獨處則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涵與品質。
關于獨處,亞里士多德說過:"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拉布葉說過:"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柏那登·德·圣比埃說得很**:"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伏爾泰承認:"在這世上,不值得我們與之交談的人比比皆是。"叔本華更是指出:"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所以他認為:"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于我,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
也許是因為時代和意境的不同,也許是知識和感受的不同,所以我們的前輩似乎比我們更習慣獨處,也更能領略到獨處的滋味。唐人白居易在《洛下寓居》里寫道:"秋館清涼日,書因解悶看。夜窗幽獨處,琴不為**。"宋人柳永在《其三》里說:"自從回步百花橋。便獨處清宵。鳳衾鴛枕,何事等閑拋。"韓愈在《琴曲歌辭·岐山操》里說的是:"彼岐有岨,我往獨處。人莫余追,無思我悲。"王炎在《江城子》里說的是:"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隨。"
辛棄疾的《水**》這樣說:"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無助、狂濤些。路險兮、山高些。愧余獨處無聊些。"張炎的《醉落魄》這樣說:"小樓簾卷歌聲歇。幽篁獨處泉嗚咽。短箋空在愁難說。霜角寒梅,吹碎半江月。"周曇的《春秋戰國門顏叔子》這樣說:"夜雨鄰娃告屋傾,一宵從寄念悲驚。誠知獨處從燒燭,君子行心要自明。"呂巖的《七言》則是這樣說:"無象無形潛造化,有門有戶在乾坤。色非色際誰窮處,空不空中自得根。"
現代人喜歡熱鬧,喜歡群居,在歌曲里獨處就似乎變成小蘿莉的一種夢幻、大女的一種痛苦、**的一種惆悵和男人的一種迷茫,不過,newboy_bol有一首《獨處》的歌詞還是寫得不錯的:"下雪天黑夜變得明亮,走出絕望眼前就清晰,**時學會怎樣度過,沒人了解內心的痛苦。這個時候我只是一個人,學到了無法學到的東西,只要在這個時候,我才能懂得什么叫做獨處。沒人能夠體會我的感受,只有我一個人默默承受,度過黑夜等到天明,才發現原來這樣就叫做獨處,經過獨處才能融入……"
喜歡獨處的名人很多,德國的歌德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會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涌現出來。"中國的魯迅也是一個,所以他才會寫出:"運交華蓋欲如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關他冬夏與春秋。"那個寫過《尤利西斯》的喬伊斯也是,一代偉人同樣是,一個人或者站在花港觀魚,或者坐在東湖岸邊讀書,或者躲在滴水洞里想問題,也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需要獨處的原因和理由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糾正我們錯誤的思想和所采取的方法
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即便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交際的人,只是無論怎么樂于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獨處與一個人的修養完全有關,因為隨便看看那些古今中外的圣人賢達和名人學者,莫過于喜歡獨處,在他們看來,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種缺陷,可是缺乏獨處的生活簡直就是一種災難。所以李白才會說:"古來圣賢皆**,唯有飲者留其名。"可是飲酒也是讓自己的思想自由自在單獨飛翔的一種途徑。
人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需要與自己的同類進行交往,需要愛和被愛,也無法忍受絕對的孤獨,可是,孤獨和獨處不能簡單劃等號,因為都知道絕對不能忍受獨處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汶川大地震以后,說是需要精神安慰,派去了無數的心理醫生,可是常常在那些失去親人的幸存者面前碰釘子,一項調查表明:人們更歡迎相聲、小品和喜劇演員,而那個在美國軍營槍殺13名軍人的少校本身就是心理專家,這也是一大嘲諷。
因為社會的浮躁、道德的缺失、修養的、感情的淡漠,越來越多的人害怕獨處,越來越多的人從官場、商場、職場和情場上得到的啟示就是只要有了休閑時間,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酒吧、舞廳、娛樂廳,喝酒、打牌、上*;或者就到夜店瘋狂,或者就是找人**。即使是宅男宅女宅在家里,不是打開電視機,沒完沒了地看那些粗制濫造的節目,就是上網玩游戲、聊天、買東西。表面上豐富多彩,實際上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與自己面對面,靜下心來問問自己要怎樣生活。
其實,一個人只能與自己的思想在一起才叫做天人合一。即使是和自己的知心朋友或者知心愛人在一起,也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差異,就會帶來這樣或者那樣的不相協調,因此,要想真正達到內心平和感覺**,也只有在一個人孤身獨處的時候才可以做到。所以,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應該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
有一個奇怪的物理現象表明,一個人的正能量擁有越來越多,那么,從別人那里所能得到的也就越來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得那些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愿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做出那些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于是,那些有自身價值、出類拔萃的人都寧愿引退歸隱。可惜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像這樣具備了真正的人生智慧的人越來越少。官場上的除了希拉里沒有一個官員堅決請辭的,商場上除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沒有一個視金錢為糞土的;即使在佛道兩教,丑聞不斷,倒少有和那個遁入空門的歌手李娜那種真正潛心修煉的。
促使人們投身于社會交往的,是人們所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也缺乏獨處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勇氣,這就可以說明大多數的人何以如此熱衷于與人交往,尤其喜歡到鬧熱的場所中活動,這也就是人類的群居特性。人們單調的個性使他們無法忍受自己,只有湊到一塊、聯合起來的時候,才能有所作為。不過國人往往調子喊得很高,實際卻未必如此,這就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漢奸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南京大屠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自己人殺自己人一樣可悲可恥。所以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