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老城區的堅持
越秀區是羊城的核心,也是這座城市的精髓,中聯大廈所在的那條海珠北路則是核心的內核、精髓的濃縮。毫不諱言地說,羊城所有主干道的名字都是乏善可陳的,但是,羊城老城區的那些老街小巷的名字大多卻是很有內涵和有韻味的,海珠北路附近的就是這樣。凈慧路屬于最有禪意的;詩書街是最有書卷氣的;祝壽巷則代表有美好祝愿;福泉街是水為財,盤福路則是幸福美滿;當然還有江湖義氣的仁義巷,最有方向感的倉前街。
羊城的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都會乘婚車(羊城叫"花車")在老城區繞著街道兜風,這種巡游是一種規矩,一則是讓人們分享他們的幸福,另外也是為了取彩頭,這里的人很相信這一點。這其中就有經過街道的名字。其中一條行車路線與海珠北路息息相關:從詩書路右轉惠福路,惠福路直走至*津路,左轉**康王路,直走右轉,走長壽路,再直走左轉至華貴路,在華貴路右轉入多寶路,然后右轉就是逢源路。
旅游者、尤其是來自海外的游客是不屑于去看那些羊城塔、奧體中心之類的現代建筑,或者那些用鋼筋水泥堆壘的景點,而是一頭扎進老城區,徜徉在海珠北路這樣的老街老巷。因為那里有歷史的記憶。雨中仍然能在騎樓下悠然逛街,路過一道道趟櫳門都透著濃濃的嶺南氣息,到一家不大的茶樓喝個早茶,餓了可以點一大碗潮州魚蛋粉,也可以看見街頭巷尾、街坊鄰里親切問候,那些老人都說著標準的羊城話,……就是這個大都市老城區獨有的魅力。
在這里,東西方文明經過了幾個世紀**地碰撞,于是就成了中國的南大門,就成了外籍人聚集最多的城市,就有了源于希臘的騎樓,就有了依然保留的東關洋房和西關大屋,就有了那些會做生意的男人和會生活的女人。越秀山郁郁蔥蔥,珠江水緩緩流過,生活的快節奏與自然的悠閑在這里得到了極好地融合,這就是這座城市的性格:大度而又自在。
"食在羊城"世人皆知,可是這些年羊城的建設、發展和我們的基本國策一樣,隨著領導人的更替老是變來變去的,花樣搞得太多,口號說得眼花繚亂,說是推陳出新,說是洋為中用,說是首創,可是折騰來折騰去卻沒什么效果,反倒是那些曾經一再感動過幾代人的傳統美食逐漸消失不見了,很多藏在書頁里和記憶中的老店鋪都逐漸關閉了,屬于老羊城的那份濃濃的人情味也被四面林立的高樓大廈給消磨得漸漸消失掉了。
"對于前輩的否定也是國人的劣習之一。"伍浩昌望著咖啡杯里的香味濃郁的泡沫在說:"小蔣上臺全盤否定了老蔣的方針路線就是一個明證,改革開放政策更是打破了新中國延續了三十多年的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國策;又過了三十多年,后來者突然發現此路不通,于是就有了新的嘗試和新的行動綱領。別的不說,就是載入黨章的就有所謂的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以后呢,會不會還有?回答是肯定的!"
"這三十年有一個口號一直沒變,就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要關心國家大事,也不要關注官二代和富二代。"胖胖的張永仁笑著說:"政治的事誰都懂,可誰也不想管,那是官場上的事。但是幸好,羊城還有一批本地的街坊帶著對自己傳統小店的堅持和努力,將數十年不變的手藝保留下來,讓我們還能有機會到他們的店里懷念一下兒時的味道。"
海珠北路的那些小街內巷里就有不少這樣的傳統小店,包括餐館、茶樓和理發店。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改革開放由經濟領域向社會生活其他領域的擴展,我國傳統的社會階層正在發生分化,新的社會階層已經逐漸形成,,開始推動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由傳統向現代的整體性變遷。
于是就有學者根據以職業為基礎,以**資源的狀況為衡量的參數,將全國人口劃分為七個階層。分別是:第一類是*層及最上層,包括黨政軍副省(軍)級以上干部和胡潤榜上榜富翁,他們占人口總數的0.001%;第二類是上層,包括黨政軍市廳(師)級干部和其擁有的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即2億人民幣)的富豪,他們占人口總數的0.1%;第三類是中上層,包括黨政軍正縣處(團)級干部和資產2000-500萬元,或者年收入150-300萬元的富裕人士,他們占人口總數的0.5%;第四類是中層,包括黨政軍正科(營)級干部和年收入50-80萬的高級白領及知識精英、個體經營者、SOHO人士、二三線演藝、體育人士,他們占人口總數的4.5%。這四類人群屬于政治和經濟資源擁有者。
第五類人屬于中下層,占人口總數的15%,資產在50-150萬或者收入5-15萬/年之間,本階層人群已基本不掌握政治資源。普通公務員,普通白領均屬這一階層;部分技術工人、行政事務人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富裕農民也屬于這一階層;第六類人屬于下層,占人口總數的35%,資產在15-50萬或者收入1.5-5萬/年之間,本階層人群已完全不掌握政治資源。包括大學畢業生、部分技術工人、行政事務人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通工人、部分農民工、中上農民、沒什么積蓄的雙職工退休家庭;第七類屬于底層,占人口總數的45%,資產在0-15萬或者收入在0-1.5萬/年之間,本階層人群已完全不掌握政治資源,也沒有什么經濟資源。包括城鎮失業、半失業人員、部分農民工、大部分農民都屬于這一類。
海珠北路所在的越秀區是羊城的老城區之一,也是省、市政府的所在地,人們在這里的生活情況和經濟情況大體可以反映羊城市民的真實生活狀況。
按照七類人進行衡量,海珠北路所居住的人肯定沒有第一類人,第二類也許有,但我始終認為沒有哪個億萬富豪會住在越秀區這樣環境不太好的老城區的;第三類和第四類肯定有,這里從來就是臥虎藏*之處;不過這里住得最多的肯定是第五類人,周邊全是政府機構,又有極繁華的商業街,還有那么多的寫字樓,加上又是冷藏市場,所以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少,私營業主、成功老板和中小商業者當然就更多。
越秀區交通發達,商業氣氛濃郁,發展機會很多,海珠北路屬于這個區的中軸之地,這里的居民不是從政、從文就是從商,下崗和內退工人不多,所以住在這里的第六類階層的人很多,就是有些困難戶每月只有數百元的救濟金,羊城生活水平高,物價也不低,但他們一般有自己的房子,生活必需的費用也不高,住在海珠北路小區的不少困難家庭和退休老人要么憑著老人證免費乘公交車去遠一點的超市買便宜貨,要么晚上擺些地攤賣點東西,要么在自己家里騰點地方出來出租,要么出去打些散工,如保安員、停車場管理員、超市的清潔工等,以幫補一下生活,也算勉強過得去。
第七類人幾乎都是外來的乞丐。羊城有個極好的習慣,不管是做什么生意的,絕不和別的城市那樣呵斥和驅趕乞討者,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會在那些蓬頭垢面的人手里塞一張小面值的鈔票,讓乞討者自行離去。有記者做過專題調查,發現乞討在羊城也是一條生財之道,怪不得這里不僅是亞非拉各國的匯集之地,也是乞討者的天堂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