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中日之間的仇恨與交往
有人說,哈日要哈到癢處,反日要反到痛處,友好要恰到好處。的確如此,只有了解了日本的歷史、風習、文學,知道日本的飲酒、捕鯨、武士道、浮世繪,了解日本的工廠、科技、街景、書店和榻榻米,才能知道我們的近鄰究竟是些什么人。
我們應該承認,日本人勤洗手、勤刷牙、勤洗澡、勤換衣、不隨地吐痰、不邊走邊吃、鞠躬代替握手、說話輕聲細語、香煙灰有專用袋、垃圾分類盛放、朋友親友串門較少、主婦每日打掃衛生、有送禮習慣、善于學習與汲取經驗;喜歡溫泉、戴眼鏡的特別多、愛吃咖喱、很容易受騙、喜歡八卦、喜歡名牌、喜歡存錢、對政治不感興趣、喜歡工作、特別守時、不擅言辭、特別喜歡排隊、喜歡顧及面子、喜歡漫畫、喜歡學習、不擅長說英語、喜歡在稱呼中加上頭銜。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間,總有一些為其他的國家和民族所不屑或者不能理解的成分,有一些是屬于傳統的陋習,譬如封建社會中國婦女的三寸金蓮是為了讓男人欣賞步步蓮花,譬如日本武士的**自殺是為了以示"不成功便成仁";有一些是因為彼此的仇恨和蔑視,例如中國把日本稱作"小日本",日本把中國稱為"支那";中國把日本人稱作"日本鬼子",日本人把中國人稱作"支那豬";也有一些是新近產生的,比如中國人喜歡隨地吐痰,在日本人看來是不講衛生和身體不健康的表現,而日本人捕鯨僅僅只是為了魚翅,這讓許多中國人憤憤不平,認為是典型的暴畛天物。
魯迅在《藤野先生》里面就說,中國的大白菜到了日本,會被看作是稀罕之物,沖洗干凈之后,還要用紅繩子拴住**倒掛起來,美其名曰"*舌蘭。"這是自我吹噓;不過日本人對中國的崇拜僅限于我們的大唐帝國,也就是他們大量派出遣唐使、鑒真和尚東渡扶桑的那個階段,在那以后甚至是現在的中國,在日本人的眼里,不過就是他們的原料基地、生產車間、也許還是**的地方,電影《一路向西》的情節在日本游客里早就是公開的秘密。
日本人高橋敷在1970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本《丑陋的日本人》,以一個日本人的眼光,審察了自己所屬這個民族的種種劣根性,總結出日本文化陰暗的一面;20世紀80年代,韓國人金容云也寫了本同樣標題的書,結論是:日本人最為丑陋的本性就是他們的侵略性。作者借用那些"慰安婦"們的憤怒聲討日本:"50年前你們侮辱了我們的身體,今天還要侮辱我們的靈魂嗎?"1984年以《丑陋的中國人》揚名海峽兩岸的柏楊其實也就是鸚鵡學舌。
高橋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中指出:日本人是輸不起的民族,在名譽面前他們往往表現出極端的狹隘性和拼搏精神。如果再聯系到他們曾經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這種觀點似乎就更有說服力了。至于這種狹隘性和上進心的根源,有學者認為那就是傳統的"島國"心態,由封閉的地理環境走向狹隘的民族精神,由強烈的憂患意識轉換為侵略本性,一切就變得順利成章的,所以日本一方面的確是"小日本",另一方面卻也是"大日本帝國"。
中日之間的仇恨由來已久,最主要的還是來自于那場日軍發起的侵華戰爭。據抗戰賠償委員會做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我國淪陷區有26省1500余縣市,面積600余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這個數據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的傷亡損害。國仇家恨是中華民族最大的仇恨,因此大部分中國人痛恨日本人也是很正常的,對反日抱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是可以肯定的。
中日之間的交往由來已久,不管是大秦帝國的徐福東去還是日本的遣唐使,不管是孫中山、蔣介石還是周恩來、郭沫若,不管是日本的紡織機械還是中國的織染技術,都是一種見證。尤其是1971年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周恩來說了那句"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概括以后,中日關系迅速升溫,日本成為當時我國最好的友邦國家;改革開放以后所需的資金、經驗、物資、和技術,相當大的部分都來自日本,日本對我國實行無息貸款、半賣半送的援助,當時中國人用的幾乎都是日本電器,看的都是日本電影,崇拜的都是高倉健,滿世界高呼的都是中日友好。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凝聚精神造成了這個民族的封閉心理。日本人習慣抱團取暖,嚴重缺乏與外界的溝通。這可能與他們學習的儒家文化的內斂性有關,從中也可以看出,同中華傳統文化一樣,大和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比較強的。所以,美國人賴肖爾在《日本人》一書中認為:"日本人一方面向全球展示其**的經濟力量,另一方面又表現出*襟狹窄的國民性格,這不但是一種諷刺,也可以說是一種悲劇吧!"古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也在他們的那本影響很大的《日本可以說"不"》這本書中呼吁日本人應當成為世界主義者。
其實不僅僅是日本人如此,中國人一旦到了海外,也有這樣的習慣,滿世界都有的中國城就是實例。不過堅固的凝聚力往往也導致自身的封閉,所以在亞洲國家"托福"考試平均成績的調查中,菲律賓第一、日本倒數第一,我們則搖擺不定,先是跟著蘇聯老大哥學俄語,改革開放后學英語,三十年以后,為了擴大華語的影響,滿世界的花巨資建孔子學校,教外國人學中文,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呢?
不得不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身局限的地方,所以不但有高橋敷的《丑陋的日本人》,還有柏楊先生的《丑陋的中國人》,也有美國人寫的《丑陋的美國人》。很多年以前,日本人拼命的學習中華文化,到了鴉片戰爭之后,我們的精英分子就一股腦的跑到日本去學習;到了改革開放,日元貸款建成了中國的寶鋼,日商成了在中國投資的第一批掘金者。我們不僅在各種工業產品上很喜歡模仿日貨,就是在文學創作上也喜歡向日本看齊,人家寫了《日本可以說不》,我們就可以寫《中國可以說不》,連電視劇的每集播出時間也是學的日本經驗:從一小時縮短到四十五分鐘甚至更短,為可以賺錢的廣告騰出更多的空間。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是相當優秀的。就經濟能力而言,日本人世界第一;就研發能力而言,日本同樣是世界第一;就民族精神而言,19世紀以來,日本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一直在中國之上;就國家、社會、文化和道德的評價上,日本更是遠遠的把我們遠遠拋到后面,這也就說明在那個國家和那些人身上確實有我們應該學習的東西。在對日本民族性的評價上,我們應該繼續痛罵他們歷史上的侵略暴行,但是絕不能停留在這個十分膚淺而已經過去的問題上駐足不前,周恩來在談到中日關系上說過一句著名的成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句話不僅僅是對日本人說的,也是對我們中國人自己說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