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虞美人
有一種花叫虞美人。
這種別名叫麗春花、舞草、小種罌粟花、苞米罌粟、蝴蝶滿園春、賽牡丹、百般嬌、法蘭德斯罌粟、田野罌粟;民間稱為麗春花、錦被花的草本植物原產于歐洲中部,很好看的虞美人開于25到90公分高的莖*上,直徑約7到10公分;**4片,通常為鮮艷的紅色、橙色、**、白色,有時基部還有一黑色斑點。
從前的虞美人為歐洲溫帶地區分布廣泛的一種雜草,種子在泥土內會神奇的休眠多年,在土壤被翻耕的時候才會發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受到炮火和槍彈的戰爭**的土地遍開虞美人,于是虞美人成為這次戰爭的象征,并隨著那些英法聯軍、北歐海盜、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等世界列強對廣袤的非洲、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以及搖搖欲墜的中華帝國發起的入侵,這種和罌粟同科、也同樣漂亮的花朵就遠渡重洋來到了那些被殖民化的國度,而在我國,虞美人最多的區域就是江浙一帶。
因為毛茛目、罌粟科、罌粟屬的所有植物都稱為罌粟,所以虞美人也是罌粟的一種,不過大部分罌粟都是可以種植的,只有那種果實可以用來制做**的罌粟國家才明令禁止種植。和那種有毒的罌粟一樣,虞美人不但花美,而且藥用價值也很高,有鎮咳、止痛、停瀉、催眠等作用,其種子可抗癌化瘤、延年益壽。
過去,歐洲人常用虞美人的花朵煎水作止咳劑或加入蔗糖作鎮咳劑,聽上去似乎有些**的嫌疑,但是虞美人除了用于園林美化,**還可榨汁,提取一種紅色染料用作某些酒類和藥物的添色劑,卻不是制作那種**的原料。這就和喬布斯用蘋果手機聯通了世界,而由此延伸了無數的山寨和假冒偽劣的產品一樣,就和"不是所有**都叫特侖蘇"一樣。
虞美人有復色、間色、重瓣和復瓣等品種,顏色有純潔的白色、甚為艷麗的橘**、還有紅得發紫的猩紅色;變種花色也很多,從月白、粉紅、橙紅至紫紅,花莖增大至15cm。虞美人耐寒、怕暑、喜光、喜排水良好的土壤,是春季美化花壇、環境以及庭院的精細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好的是壽命可長達3到5年;奇怪的是只能播種繁殖,不耐移栽;更奇怪的是因種子易散落,種過一年后的環境可不再播種,原地即會自生無數小苗,這也就是那首《小草》里唱的那樣:"從不**,從不煩惱,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虞美人的花未開的時候,蛋圓形的**上包著兩片綠色白邊的萼片,垂獨生于細長直立的花梗上,極像低頭沉思的少女;待到虞美人**綻放,萼片*落時,虞美人便*穎而出了:彎著的身子直立起來,向上的花朵上4片薄薄的**質薄如綾、光潔似綢,輕盈的花冠如同朵朵紅云、片片彩綢,雖無風亦似自搖,風動時更是飄然欲飛,原來彎曲柔弱的花枝,此時竟也*直了身子撐起了大大的花朵。實難想像,原來如此柔弱樸素的小草竟能開出如此濃艷華麗的花朵。
虞美人姿態蔥秀、裊裊娉娉、因風飛舞,儼然彩蝶展翅,頗引人遐思。虞美人兼具素雅與濃艷華麗之美,二者**地統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國古典藝術中美人的豐韻,所以被形象的稱為虞美人,堪稱花草中的妙品。所以白色的虞美人的花語象征著安慰、慰問;紅色的虞美人代表著極大的奢侈和順從。
楚漢之爭的時期的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姓虞,因此現代人多稱其為虞姬。一說是今沭陽縣顏集鄉人,一說是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人,相傳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并有"虞美人"之稱,反正中國名人的故鄉總是會有好幾個地方相爭的,不足為奇。
相傳,項梁因為殺人避禍,攜著自己的侄子項羽由下相奔到吳中,也就是今日的蘇州。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為郡治)吳中的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于吳中起義,開始有了自己的武裝。項羽有幸得識望族之女虞姬,而那個有美色、善劍舞、漂亮的虞美人愛慕項羽的英名,就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在西楚霸王的左右。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更加形影不離。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自然是深得項羽的*愛,只可惜西楚霸王只是一介武夫,相傳鴻門宴讓劉邦逃*;對峙于廣武澗的時候,項羽一箭正中劉邦*口,劉邦忍痛拔箭,反唇譏笑項羽只*中他的腳后跟,結果項羽羞而退兵,繼鴻門宴后再次錯過除掉劉邦的難得時機;到了楚漢相爭的后期,項羽趨于敗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大將韓信圍困于今安徽省靈璧縣南的垓下,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終于知道大勢已去。
西楚霸王面對如花似玉的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此際,這位叱咤風云、縱橫天下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罷毅然決然的自刎,以斷項羽后顧之私情,激發項羽奮戰之斗志,希冀這位曾經輝煌一時的霸王能勝利突圍。
不論是項羽的《垓下歌》還是虞姬的《和垓下歌》在《史記》和《漢書》都未見收載,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才開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到唐朝的時候應該還存在,加之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然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并無問題。
史書中對虞姬的介紹較少,在《史記·項羽本紀》里僅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而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家譜》記載:"虞后生時五鳳鳴于宅,異香聞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后重游沭陽時,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一詩,并自注"相傳,虞故沭人也。"民國期間,沭陽當地曾修建過一座虞姬廟,后該廟在抗戰期間毀于戰火;現在靈璧縣城東、303國道宿泗公路南側,有一片終年常綠的樹林中有一座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靜穆凝重的古墓就是虞姬墓。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