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家在心中
國人一直都是很物質的,從刀耕火種的蠻荒年代開始就是如此。
最初,我們的祖先是在樹上架木為巢的。大約7000多年前,因為人丁興旺、也因為食物匱乏,他們不得不從樹上下到了地面,開始蓋木為屋,并開始馴養野獸為家畜,豬就是人們最早飼養的家畜。為了防止外來的侵襲,那時房子的結構一般是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做豬圈。所以,在甲骨文關于家的字形中,上面是一個“宀“,表示與建筑、與遮風擋雨有關;下面的那個“豕“就是豬。所以,房屋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這樣遠古的建筑形式在如今鄂西湘西和云貴川的偏遠地區依然可以見到。
在我們的祖先看來,有豬(財富)、人能夠居住的地方才能稱為家。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字里面,凡有寶蓋頭的字大都與房屋、人家等有關。比如周代就是以男為家,以女為室,男女在一起就被叫做成家;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又有了儒家、墨家等學術流派,后來又有了佛家和道家。這個家繁衍開來,就有了國家,繁體的“國“字就是指用干戈保衛自己的邊界,而宇宙就從原來的屋檐和家的棟梁擴大為整個空間了。
國人非常重視家。于是就有了家庭、家長、家園、老家;就把自己最親近的長輩稱為家父、家母;就用喂養的家畜、家禽和野獸區別開來;就把經營某種行業的地方稱為酒家、農家;就把一些人稱為作家、思想家、藝術家、資本家;就把和自己打麻將的牌友稱為上家或者下家;杜甫說的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賀知章說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巴金寫了一部《家》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界大家的地位,而陳紅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至今仍然盛行不衰,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總能觸動國人越來越變得麻木和冷漠的心靈。
家是什么?小時候,家是媽媽那**的手掌和爸爸那寬闊的肩膀;踏進學校,家是得了一百分會得到獎賞、調皮搗蛋做錯了事會遭到打罵的地方;**中學,家就成了天天想逃離、卻又無處可去,想飛的更高卻有一根線始終緊緊拽著風箏的地方;到了大學,家就成了回去的時候歸心似箭、離開的時候心花怒放,時間長了也有些想念的地方;再后來,參加了工作,就有了好幾個家,其中不僅有屬于自己父母的、屬于公婆或者岳父岳母的,還有屬于自己的,就分別是可以趾高氣揚的地方、必須俯首聽命的地方、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地方,而隨著年歲的滄桑,就慢慢知道了家是屬于自己最私人的地方。
家是什么?家是夏天的空調,冬天的電熱毯,春天的花開,秋天的收獲;家是面朝大海的遼闊、陽光燦爛的出發、披星戴月的歸來;家是出發時的加油站,從那里開出來的車無論開到哪里都帶有家的烙印,家也是每個人避風的港灣,在颶風來襲、驚濤駭浪、風霜雪雨一起撲過來的時候,家就會像燈塔一樣永遠在那里忠誠地等待游子歸來;家是晨風中的竊竊私語、太陽下的笑渦、月光下的傾訴、夕陽里的攙扶,也是親情的體現、友情的寫照、愛情的象征;家是遠行前的一聲聲叮囑,也是重逢時迸發的淚珠,更是每一個人的期盼和牽掛。
家是什么?家是每一個人出發的地方,不論是早出晚歸還是遠涉重洋,不論是村頭巷尾、大街小巷,家就是一面獵獵生風的云帆,給人動力和信心;不論是太陽和月亮都不見了,不論是滄海桑田和海枯石爛了,家就在那里原地不動,就會在人的心底充滿了溫馨和向往。家也是每一個人的歸宿,家人的親情、朋友的友情和愛人的愛情在家里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就會讓人想起來牽腸掛肚、提起來熱淚盈眶,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家就意味著生活是美好的,自己是幸福的,那一份永恒不變的血濃于水的感情足以說明一切。
原始社會的人們對家的概念不過就是一個窩。
因為刀耕火種、因為經濟落后,那個時候自然十分清貧,家不過就是一個四壁皆空、僅僅能抵擋豺狼虎豹、風霜雪雨的小窩,可是因為有了燈光、也有了薪火,就有了滿屋的親昵與溫馨。如果再有幾頭豬,那就是現在所說的小康生活,就有了那句“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樣的信念。戰爭硝煙中的家就是父親肩上的一根扁擔、兩個籮筐,就是母親柔弱的后背,就是蓬頭垢面的兒女。可是不管是帝王之爭還是農民起義,不管是軍閥混戰還是侵略戰爭,在殺聲一片、炮聲震天的危急關頭,父親的脊梁和母親的后背就是兒女堅固的掩體、結實的防空洞、就是最安全的屏障,即使是在顛沛流離、到處流浪、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困難時刻,一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即使是居無定所,可家就在那一路的至死不渝的親情中間。
孤單的時候,家是黑夜里指引方向的北斗,絕望的時候,家是沙漠中深藏的一葉綠洲,雖然可望而不可及,還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卻能在關鍵時刻帶來無限的夢想與慰藉;成功的時候,家是一個可以**狂歡的殿堂,失敗的時候,家是一個可以聽憑哭泣的地方,不管是非對錯,也不管陰晴圓缺,家就在那里默默地等著,是讓我們每一個人溫暖的、輕松的、能放下一切面具和偽裝、值得敞開心懷、也值得留戀的心靈港灣。
對于帝王將相而言,家就是天下,就是成*所唱的那個最大的家;對于土豪劣紳而言,家就是財富的象征,就是山西的范家大院,四川劉文彩的收租院;對于世外高人而言,就是杜牧所說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而對于平頭百姓來說,家就是歌中所唱的“家是溫暖的地方,是漂泊歲月凝望的方向,家是深夜還沒回的**媽最期盼的目光。家是溫暖的港灣,是闊別后常夢到的地方,家是受傷后疲憊的心可以安靜的療傷。“
時代到了現在,家其實也不一定就是作為一個實體存在,不一定就只有生你養你的地方才能叫做家;那些北漂的學生娃、那些南下的打工仔、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和那些為了生計、也為了發展不得不跳槽的藍領白領,那些在調查中百分之七十表示會留在城里的農村人,家對于他們而言不過就是一種感覺。他們離開的那個家雖然儲存著屬于自己那個家族的文化傳統和信息,但他們會義無返顧的離開那個家,在新的地方建立一個屬于自己和自己后代的新家。
家的概念對于不同的群體會有不同的解讀,那個以一曲哀怨婉轉的《我想有個家》而走紅內地的潘美辰其實是個拉拉,人家想要的不過就是同性的一個家;那個以一曲脈脈含情的《常回家看看》而風靡一時的陳紅其實是想勸那個土豪丈夫不要和別的女人出柜;那個結了四次婚、有過不同的家的肯尼·羅杰斯的那首《回家》的鄉村音樂還是很好聽的。對于那些**城市的人來說,高企的房價、永遠慢幾拍的收入都是粉碎他們家的夢想的殘酷現實;而對于那些既得利益者來說,家不過就是某座房屋,難怪有些土豪自我調侃:“我窮得只剩下錢了。“
的確,家不是冷冰冰的房屋、也不是能保鮮的冰箱;不是能制造冷暖的空調、也不是能聯通世界的智能手機,更不是用金錢和物質堆砌起來的某個空間。物質的豐富固然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感官上的**,但如果在那個家的空間中,不僅充滿了暴力和冷戰,充滿了爾虞我詐、相互猜疑,而且也充滿了同*異夢、貌合神離,出柜的出柜、劈腿的劈腿,家將不成其為家,不過就是某個人生階段的臨時客棧而已,不過就是這個崇尚物質、鄙視精神的社會的悲劇縮影而已。
所以在這個社會里有不少人一輩子都在四處尋找或者試圖重建自己的家,這是一種思想的誤區,一個在思想解放、個性開放的幌子下進行的一種心靈扭曲。因為家首先是一個感情的港灣、是一個靈魂的棲息地、是一個精神的樂園;同時也是用全部情感包羅萬象的酸甜苦辣麻的五味人生。家是一個住著自己最牽掛、最在乎的人的地方,也是一個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和感情的地方。禪語說:“佛在心上。“家又何嘗不是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