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0.一拜天地
中國原來是一個做人和做事都要講究規矩的國度,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很多的規矩都被當做糟粕拋棄了,無論是官方、民間還是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一些不成文的潛規則,其實那就是禮數的背叛,也是道德淪喪的一大特定。不過中國自古都是一個禮儀之邦,明白遵守規矩也就是懂禮數,而規矩是需要人人遵守的,所以移風易俗這么多年,西化洗腦也經過了這么多年,可在婚喪大事上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樂意遵守老祖宗的那些老規矩的。
那個將一家瀕臨破產的村辦企業辦成風生水起的運輸機械廠的文廠長因為在現在的二十四號樓的那幫大男人之中年齡最大,所以人家自報奮勇的要求充當羅漢的婚禮主持,自然沒有一個人敢說不。其實那個開過婚紗影樓的舒云翔似乎更是輕車熟路,可他原來是在都市系列長篇小說第二部上有過出色表現的“南正十雄“的老幺,更為沒有可能和身為大哥的文學清相爭;王家老三家的那個紅得發紫的孫曉倩本來就是金牌主持人,當然也想在這樣盛大的儀式上露露臉,可是卻被文廠長的一句話就給*回來了:“哪有嫂子給自己小叔子主持婚禮的?知道的可以理解為一家親,不知道的就會胡亂猜測,要知道中國人這幾年聯想的程度世界聞名!“
明明是歪理,可就是挑不出毛病。
其實在二十四號樓主持婚禮很簡單,不過就是等著兩個新人在天官牌坊下肩并肩的站好,放大嗓音喊一句:“一拜天地“,那一對新人就得跪下,把洗得干干凈凈的額頭碰在那座牌坊下面的青石板上;等到兩個新人自己的長輩和南正街的幾個德高望重的長輩在南正堂危襟正坐,又喊一句:“二拜高堂“;然后等著兩個新人在二十四號樓下鋪著的紅毯上相對而立,再喊一句:“夫妻對拜“就完成了儀式。
可是那天,明顯是出于喜慶和逗樂,那些被王大年稱為哥姐的大男人小女人就都喜歡捉弄他們的羅漢:本來在天官牌坊下面一叩首進行得很順利,程耀東卻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說王大年的額頭根本沒有挨到青石板上,老板娘李秀芹當然會為她的男人作證,王大年只得重新恭恭敬敬的再磕了一遍;可是*嘯天的那個許可可又出來發難,說是羅漢態度不好,在磕頭的時候心生怨氣,沒有誠意,所以必須重磕。
“馬夫人,我可是和你前生無冤,今生無仇吧?每一次到你家里蹭飯吃都多少帶了禮物的吧?幾次雖然動了歪心思,可是想起你是長喜哥的人就忍痛割愛規規矩矩也是事實吧?“在大家的爆笑聲中,王大年在繼續說下去:“為什么今天偏偏要和我過不去呢?“
“我就要和你死磕!“那個房產美人在告訴大家:“上個月羅漢到公司去找長喜,見面就夸我是女神,我正在高興的時候,誰知道這個**又補了一句,女神和女漢子的區別就在于,女漢子,什么都能干,就是不能干;女神,什么都不能干,就是能干!等我想明白了,差點沒氣死,可是羅漢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這不正好找了個機會嗎?“
“這話其實不是我說的,其實是長喜哥說的!“王大年在辯解說:“長喜哥告訴我,有天晚上,圓媛姐跟長喜哥說,我想吃火腿腸,長喜哥就只好立馬起身向外跑去,圓媛姐剛唱了一句'嫁個好老公,吃苦我也不怕。'長喜哥就又急匆匆的返了回來,沖著你一笑,說了一句:'門都關好了,我們開始吧!'“
大家大笑,張圓媛就羞得臉紅到脖子上去了。
南正街有很多規矩都是別具一格的,比如認為男人抽煙喝酒很正常,身邊有幾個女人也不為稀奇,前者是因為作為家庭的主心骨,應該有一點男人的愛好;而后者是因為相信那個荒唐的茶壺與茶杯的理論。南正街的規矩很多,比如認為女人持家是天經地義的,生兒育女也是天經地義的。前者可以掌握家里財政大權、領略淘寶的樂趣,后者在品嘗了男女之間的那點事帶給女人的愉悅之后,生下自己的骨肉可以讓女人成為母親也是一種神圣的榮光。
即便是那條古老的南正街早就消失在城市改造之中,可是很多的規矩因為有了那棟龐大的二十四號樓(詳見拙著:都市系列長篇小說第二部)聚集了原來南正街的很多搬遷戶,那些南正街人就在新的時代、新的地點、新的后代面前根本不顧現在的世道、現在的社會、現在的年輕人早就將那些老規矩不放在眼里,依然將那些源于宜昌古老風俗、加上他們加工修正的一些與眾不同的規矩在紅白喜事上表現得淋漓精致。
現在結婚慶典中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不過就是分別對著墻上貼的那個大大的紅雙喜、對著雙方家長和對著對方當事人分別作個揖、走個過場而已。可是那些二十四號樓的南正街人的看法卻不同:他們直到至今仍然頑固地認為結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的,仍然頑固的認為,因為頭上三尺有神明,所以對于天地之間的神靈、德高望重的長輩以及走進自己生活的另一半都必須保持足夠的尊重。
想來也是,將“一拜天地“的位置放在那座題有“紫氣東來“四個金字的天官牌坊下面,單單是那個聳立起來將近十米高、用石柱、石板和飛檐斗拱、雕欄畫棟而組成的牌坊就充滿歷史的尊嚴,還有一種堅如磐石的厚重感,就不由的人心生敬意,跪在那早就被無數的鞋底板磨得發光發亮的青石板上,自然就會對頭*的那片藍天、腳下的那片土地充滿了感情。
那些南正街人別出心裁的將“二拜高堂“的位置設在那一座因為全部使用金絲楠木所建,所以價值不菲,還被*門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南正堂里,因為那里一直都是南正街人的長輩議事的地方,自然就顯得有些尊嚴,就被說成是二十四號樓的人大會堂;還因為平日里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輩才能進去,自然就有些神秘和*,就被說成是“老年活動中心“,一對新人在那里叩拜高堂自然就再合適不過了。
不僅如此,峽州在這個程序上的規矩因為去迎親的時候就已經在女方家里拜見了女方家長,回到家里,只需要拜見男方家長就行了。可那些南正街人卻把那著名的南正三佬(楊大爹、*慶豐、肖德培)和南正三太(田大媽、楊大媽和李海的奶奶)也請了出來,同樣心安理得的接受一對新人的叩拜,這也很正常,那條消失了的南正街的人并不像別的街道那樣,被拆了就各奔東西,而是繼續在二十四號樓得到繼承發展、發揚光大。再說,現在的世道險惡,加上兄弟姊妹都不多,多一些前輩罩著、街坊鄰居護著,哥們姐們幫著,何樂而不為呢?
那個在上個世紀火紅年代曾經和雷鋒齊名的王杰在他的日記里寫過:“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以后,比花崗巖還**。“這里說的是集體主義思想。老輩人都講,遠親不如近鄰,這就叫互幫互助。因為不管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相對質樸的鄉村,街坊鄰居都是離我們最近的人。雖然,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變遷,鄰里關系也變成了“一墻之隔不相往來,擦肩而過不與理睬“的冷漠。
可是那種房子住得越來越舒適,而鄰里關系卻變得越來越疏離的現象在二十四號樓根本看不見,那里幾乎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段飽含溫暖與感動的鄰里間互幫互助的故事。連那個來自外鄉、在大堰小區做餐飲生意、租住在二十四號樓的那個老吳(詳見拙著:都市系列長篇小說第二部)也會深有感觸地說:“誰沒個三災四難、頭疼腦熱?誰不會遇上點難事?比起遠在千里之外的親戚朋友,能及時**援手的,往往還是這里的街坊鄰居。“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