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鬧洞房之起源
都知道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見到新婚之夜親朋好友鬧洞房制造出一些喜慶氣氛,除了成人之美,也是傳統風俗。
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了先秦時期的嫁娶情景:“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也就是說,當時的婚禮十分簡單淳樸,沒有大操大辦的場面,自然就談不上什么鬧洞房了。
鬧洞房的傳說源于驅邪避災。相傳,太白金星下凡看見一披麻戴孝的女子鬼鬼祟祟的尾隨在一迎親隊伍之中,并趁機混入洞房,于是判斷這是鬼怪想伺機作惡,于是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洞房之時,太白金星現出真身、直言相告,并說魔鬼最怕人多,因為人多勢眾。建議客人們在洞房里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見效,魔鬼不得不逃走。
這種民間傳說南北各地各不相同,可是鬧洞房一開始就被蒙上了一層驅邪避災的色彩倒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長江一線,新郎在大婚的前一晚就必須睡在洞房里,事先還要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全部照上一遍,這叫“以正壓邪“;燕趙之地則請一班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吹打打一番,以求吉利;據說西北地區,新郎進屋后要么拿著*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一箭,要么手執單刀朝著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不過,最為普遍的還是在新房內置長明燈,以光驅邪。所謂的“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鬧洞房的習俗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漢書》記載燕地風俗,有這樣一句話:“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就是峽州話所說的“三天無大小“。到了東漢、魏晉時期,鬧洞房逐漸成為普遍現象。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就如實記載:“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醴以趣之**,宣淫佚于廣眾之中,顯陰私于新族之間。“就是以灌酒和棒打的方式讓新郎官在眾人面前做出一些大膽動作;而對于新娘同樣不客氣:“于稠眾中,問以丑言。“也就是向新娘在大庭廣眾之下問一些粗話。
千萬不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鬧洞房的成因,要知道現在的男女想要獲取男女之事那方面的知識何等容易,除了因為吃的是激素食品,早早就變得成熟,互聯網上什么都可以找到答案,島國的那些小電影更是極好的啟蒙教育,絕大多數人早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偷嘗了**,到了結婚之時早就是輕車熟路。
而在封建社會的當年,那些女子要么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要么也是把**視如生命的小家碧玉,加上當時的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新人直到婚前也不太熟悉甚至互不相識,更不知道如何**。通過鬧洞房這樣的熱鬧形式,以及其中的一些表演游戲節目和雙關語和暗語提示,無疑可以讓一對新人迅速消除隔閡,加強感情,捅破羞怯的那層“窗戶紙“,可見得鬧洞房的重要性了。
現在的婚禮的隆重多半都體現在那動輒幾十桌、乃至上百座的婚宴上,等到酒足飯飽,也就曲終人散,回到新房的往往就只有一對新人,新婚之夜的那種洞房花燭夜的氣氛無疑就被大大的打了折扣。過去的婚禮以新婚之夜親朋好友在洞房里與新娘和新郎嬉鬧一番,大大活躍了氣氛之后,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的時候才算是最**。所以鬧洞房的習俗看似簡單,卻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正是因為如此,鬧洞房才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直到現在依然方興未艾。
有學者根據鬧洞房的習俗首先在北方出現,而灌酒和棒打新郎的方式又過于野蠻,用言語**新娘又過于低俗,于是認為鬧洞房起源于當時的蒙滿等少數民族,而且與那些以狩獵和游牧為生活手段的民族習慣有關。其實,大漢民族除了端莊肅穆、仁義禮智信,還有想象豐富、行為大膽的另一面;除了十分繁瑣的漢服和裹得嚴嚴實實的小腳,還有大辦喜事、**喝酒、聚眾狂歡的另一面的,要知道,周禮的背后本來就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2014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115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9.2%的受訪者都曾經歷過“鬧洞房“,60.9%的受訪者直言并不喜歡這個婚俗,74.3%的受訪者認為鬧洞房無助于促進婚姻關系,70.7%的受訪者更是直言,應該抵制低俗鬧洞房,維護正常的倫理秩序。這個調查結果一方面值得懷疑,因為越來越多的城市新婚夫妻根本就沒有經歷過鬧洞房這一程序,那些受訪者無非就是不甘他人其后而在說謊;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證實,如今在一些農村,鬧洞房已經變成了某些人無下限的狂歡之處。
結婚是一對新人的人生大事,也是一個新的家庭因為結合而誕生的喜事,更是親朋好友相聚的好時機,為了增添熱鬧氣氛,鬧洞房只要不逾越文明的底線和法律的紅線,就無可厚非。盡管鬧洞房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下、特定的人群中通過一些小游戲所采取的一些有些過度和出格的行為,誰都知道“新婚三天無大小。“開幾句帶有某種含義的玩笑,說幾句沒大沒小的話,命令新郎新娘做一些小游戲、表演一些小節目并不為過,當事人和觀眾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但凡事應有度,鬧洞房并不意味著可以恣意損害他人的尊嚴。
鬧洞房是親朋好友對一對新人的表示祝福的喜樂形式,著眼點就在于一個“鬧“字,新婚之夜,那些長輩的、平輩的、晚輩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紛紛擁入新房,喜笑逗樂,尤其是新郎的那些哥們朋友,他們會極盡所能,想出種種招數,讓新娘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在眾所周知的“三日無大小“的理由下,除了新郎的父母之外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鬧洞房的隊伍。在此期間,很多的尺度都會被放開的,很多的做法都是可以被允許的,很多禁忌都會被悄然解除的,有人將鬧洞房比擬成西方文化中的狂歡節,其實并不然,鬧洞房更多的是活躍氣氛,給一對新人即將到來的新婚之夜做一個熱場,創造一個喜樂的場合。
鬧洞房就是來自四面大方、各行各業的親朋好友圍坐在新房中對一對新人百般戲謔,方式可以各種各樣,手段也可以形形*,各地還有各地的地方特色,不過總的說來,可以將鬧洞房分為文鬧和武鬧兩種形式。文鬧是以比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郎新娘提問題、出謎語、對對子,請一對新人講述戀愛經歷及平常羞于出口的的男女之事,其中,你問我答,妙趣橫生,答不上來就要受罰,唱歌跳舞都行,借以取樂。
而武鬧就是使用一些較為粗野和蠻橫的方式,頗有些惡作劇的性質。比如對待新郎,山東濱州的一新郎被鬧洞房的一幫人扒光衣褲捆綁在電線桿上;湖南長沙一新郎被鬧房者**上身、舉著牌在街上游街示眾,更有甚者,湖北峽州的一新郎被系上狗鏈、被新娘牽著沿街“乞討“;而更多的是以“鬧洞房“的名義,打著“指導“的牌號,行“偷窺“之實;打著“**“的理由,行“借機揩油“之實。甚至在一些鬧洞房的現場,或者不分彼此,鬧完新娘鬧伴娘;或者不分大小,捉弄完新郎新娘,又捉弄新郎新娘的父母,就有些太過分了。
其實,鬧洞房的習俗之所以能存在兩千年,除了驅邪避災,還有對新婚夫婦的智力開發;除了能對一對新人表示祝賀,也能通過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營造熱鬧的氣氛。而對于新婚之家而言,誰都知道熱鬧是中國人生活的美學理想,鬧洞房正是通過這種有些出格的方式、十分熱鬧的這種手段才能形成喜事喜慶的氛圍,熱鬧是快樂的場景,也是歡騰的象征,所以在熱鬧和喜慶的心理驅動下,新人們既怕大家鬧得太出格,可又擔心過于平淡使得喜事流于形式,這就是一種矛盾對立統一的關系。
不管怎么樣,結婚是人生大事,婚禮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也就是一次,當然要格外珍惜。鬧洞房就是要鬧,不鬧就不會興旺發達;大鬧特鬧才顯得喜慶,喜慶之時需要的就是不要越過道德底線,還要在那種環境下通過特定的語言和特定的游戲巧妙的打些擦邊球,這樣才能既紅紅火火、又熱熱鬧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