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故事是人的第一需求。
人之所以是人,超脫于其它動物,就在于人類能對虛構事物進行想象。
不管是《大富翁》的宣傳重點“一夜暴富”,還是對于林肯的雞湯宣傳。實際上,都是在講故事。
不過,讓布萊爾都沒有想到的是。
燃氣機和電力設備的小故事,居然賣的這樣好。
甚至,有數(shù)批讀者前往不同地區(qū)的報社進行提議,提議他們要看更多和科學技術相關的東西。
然而,信息匯總到布萊爾這里,布萊爾卻對此犯了難。
因為,那一篇不算長的文章,已經將想要說的都說了。
這本身就是道格下達的一個宣傳任務,而現(xiàn)在宣傳任務已經完成了,再說可能就涉及到商業(yè)機密了。
“我真不知道該怎么做。他們口口聲聲的想看更多和科學技術相關的內容。但是高深了他們又看不懂。您有沒有好辦法呢?”布萊爾問道道格。
布萊爾雖然已經是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了。
但是,他卻患上了道格依賴癥。
一旦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他就有一種詢問道格的沖動。
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他這種沖動在他還沒有做的時候,就已經被他抑制掉了。
因為他知道,過多的打擾道格,只會讓他覺得自己無能。
一個無能的人,適合在美國報業(yè)集團總裁與總編輯的位置坐著么?
不,不適合。
因此,只有當遇到非常尖銳事情的時候,他才會找到道格。
而道格,對于他的每一個問題,都能給出一些他想不到,但是卻又異常好實施的辦法。
這一次,道格的回答是,“為什么不試試科幻小說呢?”
“科幻小說?”布萊爾問道。
“基于科學的幻想小說。”道格解釋道。
與中文不同,英語想要達成日常會話的水平,不算是很難。
但是,當涉及到一些專有名詞的時候,就很折磨人了。
甚至,在一些需要用到大量專業(yè)詞匯的專業(yè)考試,甚至可以將專業(yè)詞典帶到考場里。
因此,布萊爾就理解不了道格口中的科幻小說到底是什么。
而道格最好的解釋,就是將將這個概念,用更長但是卻更普遍的單詞描述出來。
這回布萊爾明白了,他也立即采用了道格第一次的說法,疑問道,“科幻小說?小說固然不錯……但是……這是他們想要看的么?”
“你以為他們向看某個領域的真實發(fā)展?”道格放下手中的報紙說道,“不不不。你太看得起閱讀我們報紙的人了。就像是剛才我說出科幻小說的這個概念,你一時間都沒有理解。那么,專業(yè)的事情上,總是有一些專業(yè)的詞匯。讀者們能理解么?
如果他們理解不了,你要用比正文更多的版面去解釋么?
這樣干巴巴的東西有趣么?
讀者會喜歡看么?
不,他們不會。
你或許現(xiàn)在會覺得我十分武斷。
但是,布萊爾你坐在這里。
你看,這就是那天刊登了《燃與電》的報紙。
你仔細看看《燃與電》,它的核心在哪里,究竟是讀者以為的科學知識。還是讓他們通過這些‘科學知識’收獲的滿足感。”
布萊爾拿起報紙仔細看了起來,他又仔細看了一遍。
發(fā)現(xiàn)果然這篇報道里提到的科學知識,都非常的淺顯,幾乎沒有用到任何一個專業(yè)詞匯。
但是,與之相比,里面更多的則是暢想未來。
暢想有了內燃機和電力的世界,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在這篇文章里,預言說未來的內燃機,將會有相當于幾十匹,甚至是上百匹馬的力量。
要知道,在現(xiàn)實里,馬匹最多的馬車,一共也就只有八匹。
而八匹馬的規(guī)格,幾乎是有英國女王才配得上。
因為,這不單單是車寬的問題了。
還意味著這些馬要有相似的性格,相似的身高,相似的體態(tài)。
這樣,才不會搞出亂子。
而這樣一輛由八匹馬拉的馬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了。
象征著尊貴的身份。
而《燃與電》的文章里則說,未來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一輛有幾十匹上百匹馬力的內燃機。
這豈不是說,“我也有一天能夠很尊貴?”
讀者,這時候就會感覺到一種異常的滿足感。
但是,他覺得自己的滿足感,來自于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實際上,他們的滿足感,卻來自于“我比女王更尊貴”這一點上。
這篇《燃與電》布萊爾自己在之前已經看了不下五十遍了,但是他卻一直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點,現(xiàn)在他在道格的指點下,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立刻覺得看到了一個新世界。
而這個新世界,也對他目前遇到的困難,提供了解決方案。
那么,他現(xiàn)在遇到了什么困難呢?
他遇到的困難就是,龐大的美國報業(yè)集團,在擴張到現(xiàn)在這個程度后,沒有辦法擴張的更大了。
甚至,各地新聞都可以報道的優(yōu)勢,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劣勢。
因為,新聞是真實的,閱讀新聞的人,與其說是在看上面的字母,不如說是在其中尋找雨自己切身相關的新聞。
就像是,紐黑文酒店的報道,就會吸引去過紐黑文酒店的人關心。
但是,沒有去過的人,對此卻漠不關心。
因此,在底特律,報道紐黑文發(fā)生的事情,底特律的人就不會感興趣。
而快速擴張的美國報業(yè)集團,又因為種種原因,對于當?shù)氐臐B透,遠遠不如已經在這里從業(yè)了許多年的報社。
那些報社在經過了最初的恐慌后,漸漸地已經能夠與美國報業(yè)集團進行對抗了。
布萊爾現(xiàn)在頭疼的就是這股反擊力量。
對于這些反擊力量來說,美國報業(yè)集團或許是一個龐然大物。
但是,對于美國報業(yè)集團來說。
無數(shù)個小報社一起反擊,它也承受不住。
但是,美國報業(yè)集團,就是在非虛構寫作這一片上,遇到了比較大的難題。
而現(xiàn)在,道格提出的虛擬寫作,卻完全可以解決當前的問題。
哪怕是《燃與電》里面進行的科學暢想,都有很強的普適性。
相比于某一個城市發(fā)生的某個小事,人們可能會更加關心未來。
關心未來自己會過上什么樣的日子。
而當他們被這虛構的暢想吸引的時候,他們又會獲得滿足感。
如此一來,他們就沉淀下來,成為了美國報業(yè)集團的讀者。
而美國報業(yè)集團之前攤子太大的劣勢,也可以轉變成為優(yōu)勢。
因為,這種故事創(chuàng)作,必然不是每一個都是優(yōu)秀的。
如果,那些小報社打算進行反擊。
但是,他們的覆蓋面,卻過于小。沒有充沛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
但是,對于美國報業(yè)集團來說,他覆蓋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人進行了任何一個故事創(chuàng)作,都有可能送到美國報業(yè)集團的讀者手中。
因為,相比于普通的新聞報道,虛構寫作更容易引起不同背景,不同地區(qū)人的關心。
如果,這一步能夠真正的邁出,美國報業(yè)集團就真的站穩(wěn)了腳跟。
“我知道了,我這就去做。”越想越覺得激動的布萊爾,立即去工作了。
而道格對于這樣的失禮,也沒有責怪的意思。
甚至,如果讓他選擇一群懂禮貌的人,與一群能干活的人,他寧可選能干活的。
當然了,許多時候并非非此即彼。
不過,道格還是更喜歡能夠干活的人一些。
事實上,《燃與電》這篇文章,就是由道格起草的。
道格起草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曾經想過會不會引起別人的跟風。
但是,他想了一下,就覺得自己想多了。
因為,資本家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伙。
現(xiàn)在,美國報業(yè)集團能夠吹噓內燃機和電力機械。但是,克萊登集團是否真的去做了么?
如果做了,他們說是為了什么?
為了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競爭獨守?
如果不做,是找人給他們探路?
總之,這篇文章發(fā)了,反倒是會讓那些資本家們疑神疑鬼。
哪怕已經在這方面有了投資的資本家,都要好好再想一想了。
而他們想的時候,就是道格超車的時候。
當然了,他的這個做法,也從一個另類的角度,拯救了美國報業(yè)集團,這個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橫跨了幾個州的大型傳媒機構。
其實,道格也有些看看這個年代的人,到底會有怎么樣的幻想。
就在道格在辦公室里暢想的時候,布萊爾覺得自己的腿都要跑斷了。
雖然,他已經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傳媒公司的總裁,但是他可沒有道格要來的“悠閑”。
因為,美國報業(yè)集團擴張的太快了。
雖然人手還算充足,但是能用的人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因此,他沒有辦法像是道格一樣,有了一個想法,就讓下面的人去執(zhí)行。
至于執(zhí)行的過程他不看重,他看中的僅僅只有結果。
而布萊爾這邊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現(xiàn)實情況,還是他的認知,都在告訴他只有注重過程,才會有好的結果。
但是,他這樣下屬又得不到很好的鍛煉。
于是,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
道格對此也心知肚明。
他每天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在辦公室里,就是在會議室里,好像他哪里都不去一眼。
但是,他知道的事情卻一點都不少。
因為,他已經有了一個五個人的小團隊。
這個小團隊里的人,不做其它的事情,每天就是幫助道格分析和匯總信息。
當然了,因為信息量過大,哪怕是有專門的人負責處理。道格每天大量的時間,還是要坐在辦公室里,進行大量的閱讀。
當然了,布萊爾也不完全是個所有事情只會自己做的傻子。
他還是會分配任務的。
他知道,如果單憑自己的力量,搞一本專門用來放科幻小說的雜志,可能起到的效果不是那么大。
因此,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是讓幾乎所有隸屬于美國報業(yè)集團的編輯部,進行雜志的策劃。
然后,他再從中選出來一批策劃,讓他們實現(xiàn)這個策劃。
到了最后,再從這批已經制作出來的雜志里,選出來三本進行刊登。
對于美國報業(yè)集團來說,這是一次很龐大的活動。
雖然讓整個美國報業(yè)集團都雞飛狗跳,但是并非沒有好處。
首先,就是各個分部對于美國報業(yè)集團整個概念更有實質的印象了。
通過這一次活動,讓哪怕是最基層的員工,都意識到了美國報業(yè)集團到底有多么龐大。
除此之外,也是布萊爾對于各個編輯部的一次摸底。
或許,有許多人認為,虛構寫作與非虛構寫作,完全是不同的兩樣東西。
能做好一件事情,不一定代表能做好另外一件事情。
但是,抱歉的是,這是一個比較錯誤的觀念。
就像是此刻的克萊登小學,考試的科目是數(shù)學、物理等等學科。
這些學科里,有許多孩子名列前茅。
但是,如果教的是《圣經》考的是《圣經》,難道名列前茅的人會完全換一批人么?
不,不會。
大概率還是這批人。
就像是考試只是一種選拔制度。
考試的內容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影響巨大。
這對于那些孩子們來說如此,對于美國報業(yè)集團的成年人們也是如此。
只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甚至,布萊爾也是做完了這一切,才清楚的有了認識。
但是,此時此刻,美國報業(yè)集團已經擁有了三本幾乎堪稱頂級的虛構類刊物。
這三本刊物,在美國報業(yè)集團的全力推廣下,不管是銷量還是質量都是絕對的第一。
不過,這三本刊物,互相之間也有競爭,也在進行著精細化的市場微調。
他們打起來了,其他發(fā)現(xiàn)這一塊市場,想要進入的人,就發(fā)現(xiàn)完全是死路一條。
因為,最頂尖的稿費,最頂尖的作者,最多的銷售數(shù)量,已經將其他的入場者驅之門外了。
當然了,也并不是完全做不了。
也可以做一些,這三本雜志不做的內容不是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