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大家又開始春播了。據史料記載今年全國受旱災面積到六月份的時候已經有3784.6萬公頃,成災面積1865.4萬公頃,其中河北、山東、河南三個主要產糧區小麥產量比去年最低水平又減產50%。但是四月到六月份,江南珠江、湘江、贛江、閩江兩次普降暴雨,洪水決口,洪災泛濫,水淹10縣市城。八月份到十月份的時候又有臺風襲擊,對沿海城市造成嚴重傷害。所以根據這些,劉一苗想著春播結束后修水庫是來不及了只好加寬加深溝渠,這樣把洪水疏導好后才不會發生洪災。
劉一苗說:“媽,大旱之后必有大雨,你說這邊要是發洪災,咋辦。”劉老太太覺得自家閨女就是老太爺的親閨女啊,沒看見她運氣那么好么,現在她想到下大雨,拿今年還真有可能是這樣,想到這里劉老太太坐不住了。
“大根啊,萬一今年下大雨怎么辦。”劉老太太連忙去問村長。
“下大雨好啊,莊家就能喝飽水了。”劉根不明白他姑說這個做什么。
“你這個蠢貨怎么不明白呢,我知道下雨好,但萬一發生洪災呢,地里糧食咋辦,人可以跑到山上,糧食又不能跑”劉老太太道。
劉根聞言也嚴肅起來,他連忙和村支書去商量了。
“我們這里的河是跟外面的海想通的,就是河道比較窄,萬一山洪爆發河道就容易被堵住,現在要把河道的口子擴大,田里的溝渠也要加寬加深,這個事情拖不得,我們村里干部一起開個會,分配人手。”
大家合計好后村長就把事情對村民們說了。劉根這個村長一直很為大家著想,給村民辦實事,也沒有像其它村那樣夸大產量。他可是頂著壓力實報產量被上面批評的,后來旱災嚴重,上面才沒有處罰他,這些村里人都知道。所以雖然有些人認為他想太多了,可是大家都嚴格執行他的話,知道他肯定不是在折騰人。
大河村的人都去挖溝渠開河道了,村長就去周圍村子說這個事情。因為去年大河村修水庫他們當時沒有跟著一起做,去年活活渴死不少人,今年就是費一把子力氣總比以后沒命強,所以許多村長也都同意了,村民也想跟大河村步伐一致,連忙梳理河道去了。
河道開好后,一開始并沒有下雨,連續一個月沒有下雨,在大家以為又像去年一樣時暴雨突然而至。大雨像盆里倒出來的水一樣傾斜而出,村長怕這樣房屋會被浸泡倒了,又連忙組織大家先把家里糧食等運到山上山洞里。因為才下兩天雨,路還沒積水,大家走路不是很困難。把糧食遮著防止被雨水打濕,人只能冒雨前進了。在提醒村民們挖溝渠時,劉一苗也到城里的藥店買了一些山上這時候沒有的藥材,又帶著劉美她們采集了不少藥材。村民們淋雨后到山洞,劉一苗熬了一鍋藥水防止人生病。這時候生病會迅速感染其它人,所以預防很是重要。
等雨停了之后,大家也沒有把糧食都帶回家。家里受潮不好放,再一個就是怕再下雨,現在才五月份,夏季是雨多的季節。
大家到家后連忙洗洗刷刷把家里都收拾一遍又把垃圾清理干凈撒了石灰。地里的糧食泡爛了一部分,但是有些還繼續存活著。村長又組織大家清理河底淤泥,把溝渠淤泥也都清理了,曬了幾天太陽,又開始下雨了。沒辦法村民們只能到山上躲雨去了。就這樣斷斷續續的下雨,一直到七月份的時候雨才漸漸變小直至完全停雨。
大家又開始收獲地里糧食,并把種子播下去。等所有都忙完后已經到了八月份了。
劉一苗跟劉老太太說:“媽,今年我想去讀高中,也不讀三年,我從收購站買來課本已經把高中課本學完了,我想去報個名考個試拿高中畢業證,以后也好找工作。”劉老太太一聽就相信劉一苗的話,在她心里劉一苗是頂頂聰明的,肯定會考試通過。九月份的時候她去找劉根拿了介紹信,到縣城高中學校找了校長。現在許多人吃不上飯都不來上學了,教室里根本沒幾個人。劉一苗報名很順利,就是期末時候參加考試拿畢業證校長有些不相信。劉老太太說“俺家的小苗在家都學習完了,你不相信可以拿試卷考考她,她現在都不用上高一,直接去高三。”現在有許多人沒念完拿到畢業證的,校長就把去年高三期末試卷拿出來了,考了語文和數學,劉一苗下筆猶如神助,刷刷就寫好了,不到一個小時連作文都寫完了。校長當場就批改了,居然全對,校長相信劉一苗在家好好學習了,對劉老太太說:“您家孩子非常優秀,去參加高考肯定能考上大學。”劉老太太說:“那是肯定的,我家小苗就是因為家里窮,去年才沒來上學。她在家里一邊干活一邊學習,我家小苗就是太懂事了。”校長聽了也很感動啊,把劉一苗帶到高三年級。劉一苗跟校長說家里比較困難,她還要干活,等要考試的時候再過來。校長看她在家自學學習都這么好就同意了。所以劉一苗在高中順利入了學籍又和劉老太太回家了。在路上劉老太太又是高興又是感嘆:“都是俺家窮,拖累了俺小苗,沒錢送你讀大學。”
劉一苗知道以后回復高考讀書不要錢,到那時候她年紀也不大,完全可以再去讀大學,但是家里現在沒有這條件。雖然后來年景不錯了,但是拿出讀大學的費用還是很吃力的。
劉一苗說:“我這么聰明,以后想考就考上了,等以后有錢再說唄。”劉老太太覺得這話很有道理,也不難受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