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帶著神龍回娘家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尚書的傳說(二)

作者/撿貝拾珠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馮村有個天齊廟,廟內神像挺多,香火很盛。天齊廟里的衛(wèi)生,由學堂來管。學生們輪流值日到那里去掃廟堂。

    輪到白尚書值日時,他嫌旮旮旯旯的難打掃,就對眾泥神說:“遵老師命令,今天我來給你們掃屋子。你們都到外邊去。”

    眾泥神不敢怠慢,跟頭轱轆地都挪到外邊去了。

    白尚書掃完了,就對眾泥神說:“現(xiàn)在沒事了,各就各位吧!”眾泥神又都跟頭轱轆地來到屋里,蹲在自己的位置上。

    白尚書怕泥神們再去告狀,就對它們說:“此事不許泄露。否則,我砸碎你們的腦袋。” 眾泥神忙點頭哈腰,表示聽懂了他的話。

    子榮母貴

    白尚書坐了當朝一品尚書,皇帝下令夸官三日。

    夸官隊伍前頭是儀仗隊,后頭是侍衛(wèi)軍,白尚書披紅掛彩地騎著高頭大馬走在中間,白老三夫人坐著八人抬的花轎緊跟兒子身后。隊伍浩浩蕩蕩,看熱鬧的人山人海,可氣派了。

    這夸官坐轎也有說道:男的,把轎簾落下一半,露出上半截身來;女的,把轎簾落下一少半,只露出頭臉兒來。

    白尚書把母親扶上轎,按規(guī)矩把轎簾落下一少半。白老三夫人是有名的大腳,她那一雙腳,轎內盛不開,伸出轎簾外頭一大截子。

    那時的婦女興裹小腳,腳越小越被認為美,故有“三寸金蓮”之稱。

    白尚書見母親的大腳露在轎簾外頭,怕被人們看到笑話,就給她往里推了推,用轎簾給蓋住了。

    白老三夫人心想:“好小子,你爹還沒嫌我丑哩,你倒嫌起來了。要沒有你這丑娘,還沒有你今天的榮華富貴哩!”一生氣,就把轎簾給拽下來了,還故意把腳伸出轎門外。

    白尚書見母親生了氣,也沒再說什么,紅著臉騎他的馬去了。

    夸官三日,白老三夫人一直都是敞著轎簾坐的轎。到現(xiàn)在棘津州一帶還流傳著這么一句歇后語:白老太太坐轎——沒門簾。

    白老三夫人在沒嫁之前是個尼姑。嫁給白老三以后,家里人見她福氣大,都很敬重她。

    那時,人們管尼姑叫“姑子”,一家人也就忌諱說“姑子”二字。因谷子與“姑子”同音,在日常生活中又難以回避,他們就用“二八米”來代替谷子的名稱。

    白尚書當大官以后,子榮母貴,棘津州、南宮的鄉(xiāng)民們一來怕招惹是非,二來出于敬意,也忌諱起來,一律稱谷子“二八米”。

    尤其是在集市上,買谷子叫“買二八米”,賣谷子叫“賣二八米”。白老三夫人也改叫成了“白老太太”。

    運書扔土地爺

    萬歷皇帝派白尚書到云南去運書。被他發(fā)配到云南的土地爺聽說他到了,就去求他。說:“白老爺,你來了,讓我還是回馮村吧!”

    白尚書這才想起前小時候戲耍土地爺?shù)氖聛怼P睦镄Φ溃骸跋氩坏剿真守信用。”就對土地爺說:“行,你可以回去了。”見土地爺面有難色,又問道:“你打算怎樣回去?”

    土地爺說:“神道艱難,各地的土地神都不愿讓別處的土地神路過。來時就費了好多周折,回去又得經(jīng)歷一番磨難。”

    白尚書聽了,心想:這都是我的過錯,也難為了他。就說:“這樣吧,我走時帶你回去,離開了地面,他們就不能難為你了。”

    回來時,白尚書讓土地爺坐在他的襖袖里,同船而行。

    一路上,白尚書把運來的書看一本往河里扔一本。到了北京,把運來的書都扔完了。

    就在他往河里扔書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襖袖里的土地爺也給扔到河里去了。從此,馮村便沒了土地爺。

    運書回來當然要交書。可他一本也沒剩。萬歷皇帝問他說:“我讓你運的書呢?”

    白尚書說:“都在我肚子里,你想要哪一本,我馬上給你抄出來。”

    皇帝指書名,他就抄。抄出來的書,果真跟原書一字不差。

    埝內免稅

    萬歷年間,封建集團統(tǒng)治嚴重,苛捐雜稅、魚肉人民,就連人們的住宅、房屋都要交捐納稅。棘津州、南宮一帶的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這事傳到白尚書的耳朵里。他想:樹高萬丈,落葉歸根。哪個當官的也有個歸故里的時候。我要趁在位之時,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也為自己的子孫后代多謀一些福利。

    這年,因連降暴雨,引起黃河水位上漲。白尚書請旨回鄉(xiāng)視察,命令棘津州、南宮一帶的村民離村三里修圍村埝,以防洪水淹村。

    有那老成的村民,就遵命在離村三里的地方修了。

    有的村民就想:修埝不就是為了防洪水嗎?圍村邊兒修,又省力又好看護。修那么一大圈兒,勞民傷財不說,還不知用上用不上哩。就緊挨村邊兒修了一小圈兒。

    過了不長時間,果然黃河決堤,大水洶涌著向中下游串滾來。由于棘津州、南宮一帶修了圍村埝,有了防備,村莊一律未遭水淹。老百姓們念起了白尚書的好處。

    洪水退后,白尚書返回朝中。面見天子,郁郁不樂。萬歷皇帝問道:“白愛卿每次視察回來,都給朕講一些動聽的故事。今番回來怎么這個模樣?”

    白尚書見問,更加憂愁地說:“黃河泛濫成災,大水都把我家鄉(xiāng)的圍村埝淹了,故而煩悶。”

    皇帝說:“今番淹了你的圍村埝,往后再不納你埝內的稅賦,你該高興了吧!”

    白尚書聞聽,忙撩衣跪倒,高聲說道:“謝主隆恩!”隨即下了一道命令:凡埝內的土地、宅基、房屋及一應作物牲畜,一律免征國稅。

    棘津州、南宮一帶的人們無不歡呼跳躍,稱贊白尚書為家鄉(xiāng)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

    那些在村邊兒圍埝的村民們,深悔當初沒聽白尚書的話,再去圍時,早有官府丈量了尺寸,寫了地契。

    房中無“糧”

    有一年,棘津州一帶遇上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可是,官府的苛捐雜稅照樣攤派在村民身上。村民們申訴無門,想起前幾年白尚書讓修圍村埝免稅的事,認為他是個肯為鄉(xiāng)親們辦實事的官,就到京城去找他。

    白尚書雖然官居一品,可是,廣征糧稅是皇帝的旨意,他也不敢抗旨不遵。他想了想,就對村民們說:“你們回去后,各家各戶都用紙在屋里扎上頂棚。到時候我自有辦法。”

    村民們都不知白尚書葫蘆里裝的什么藥?可是他說自有辦法,那就依著辦吧!于是,各家各戶都找來了秫秸、麻經(jīng)兒,買來了白紙,把正房屋全扎上了頂棚。

    白尚書聽說鄉(xiāng)親們已把頂棚扎好,就上表皇帝,讓皇帝南巡,體察民情。萬歷皇帝準奏。由白尚書伴駕,一路巡察而來。

    這天,來到棘津州一帶,白尚書就領著萬歷皇帝到百姓家去看。看完以后,白尚書問道:“萬歲,您看這一帶的房屋有何特征?”

    “房中無梁。”萬歷皇帝未加思索地答道。

    白尚書一聽,馬上給眾鄉(xiāng)親們使了一個眼色,撩袍便跪。村民們一見,也都齊刷刷地跪了下去。

    萬歷不解其意,忙問道:“愛卿何故下跪?”

    白尚書說:“萬歲金口玉言,說此處房中無‘糧’,怎納得起糧稅?請萬歲下旨免征。”

    萬歲這才知道上了當。原來,這房中并不是無梁,而是扎頂棚把梁遮住了。可是話已出口,被白尚書鉆了空子。萬歷無奈,只好下旨免征這一帶的糧稅。

    這一年,棘津州的村民們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災荒。人們念白尚書的好處,從那以后,家家戶戶都愛在房中扎上頂棚,一直流傳至今。

    雞飛蛋打

    又一次,白尚書陪萬歷皇帝南巡,正好路過南宮縣。和萬歷同行的還有一個風水先生。當他們一行人走到白尚書家的墳地時,那個風水先生說:“白老爺家的墳地,真乃風水寶地,必是高人所選。”

    關于這塊風水地的事,白尚書早就聽他母親講過,也曾當故事說給了萬歷皇帝。

    今見有人當著萬歷皇帝的面夸他家墳地,自是高興。便得意地說:“當初我爺爺是個遠近聞名的風水先生,這塊墳地是他老人家選的。”

    風水先生說:“老太爺真乃神仙。白老爺,有你家這塊墳地保駕,再有你這福星高照,你家必世代高官厚祿,富貴一方啊。”

    萬歷皇帝見他們說的熱鬧,也忙湊趣。問風水先生說:“愛卿,這塊地的風水到底寶在什么地方?”

    風水先生說:“啟奏皇上,從白太爺?shù)膲烆^往北九十九步,地底下有一個石盒,盒中有一只母雞。這只母雞每下一個蛋,白老爺家便會出一個朝廷命官。”

    白尚書聽了這話,認為風水先生在皇帝面前故意賣弄,便撇了撇嘴說:“先生口出狂言,哪里會有這種奇事!”

    風水先生說:“這正是此地的風水所在。信不信由你。”

    白尚書說:“我卻不信。咱們打賭:讓人刨開一看便知。”

    風水先生忙阻攔道:“白老爺,使不得!如果刨開了,便破了此地的風水。”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wǎng)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门市| 泰和县| 宣威市| 宁晋县| 梁山县| 双柏县| 崇信县| 奇台县| 石棉县| 内黄县| 承德市| 建湖县| 通河县| 中方县| 桐柏县| 玉山县| 津南区| 喀喇| 工布江达县| 镇平县| 宁陵县| 凤台县| 洮南市| 巴林右旗| 辽宁省| 胶州市| 泰州市| 拜泉县| 阜康市| 上蔡县| 珲春市| 怀集县| 临海市| 延川县| 禹城市| 奉化市| 东丽区| 晋宁县| 登封市| 德州市|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