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都過去一百多年了,現在還都叫壓勝法中的名字?”
村民:“是的,傳說中的村莊都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村莊,現在還都叫這個名字。怎么?道長對這個傳說感興趣?”
“感興趣!”李洪點點頭,笑道:“我想,所有棘津州的人們,都會對這個傳說感興趣。”
村民:“既然感興趣,又來到了這里,何不去看看?都不遠兒。咳,這個壓勝法用的,真的沒得說了。”
“是得去看看,多謝指教!”
李洪雙手抱拳向村民作了個揖,表示謝過,大步向花園村走去。
是啊,既然來到了這次行程的目的地,何不去看看!回去后見了龍一,也好有個說道。
李洪最先去的是三里直河地段。
由于天氣還寒冷,江面上的冰沒有融化,有孩子在上面打尜尜兒玩耍。有一個放羊的中年人,抱著鞭子站在江岸上,一邊看孩子們玩耍,一邊看著自己的羊群。
“這里的風景真美,冬天也是孩子們娛樂的場所!”李洪與放羊人搭訕。
“三里直河呀!”放羊人不無自豪地說:“二里直河出娘娘,三里直河出皇上,這可是老俗話了。無論春夏秋冬,這里都有人來觀看。道長,你也是慕名而來?”
李洪點點頭:“是的,慕名而來!我聽說整條清涼江,就這里的河道直!”
“可不!”放羊人臉上泛起幸福的紅光,指著清涼江三里直河地段說道:“你看見了吧,圍著這三里直河,大大小小,已經有了十三個花園村了。
“都是來到這里以后,見這里風景優美,又有三里直河的大好風水,便在這里住了下來,以期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了不忘自己的祖宗,又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自己的家園。什么張花園、閆花園、王花園……姓什么就把自己的家叫成什么花園,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個小村莊。這不,有了這么多花園村了。”
李洪:“花園村里的人們還種荷花不?”
放羊人:“種。村村都有成片的坑塘,你要夏天來,站在這里往四處看,滿眼都是碧綠的荷葉,粉紅色的荷花,好看的很。
“每天都有來這里作畫寫詩的人。人們一邊觀看,一邊念叨八龍壇里的故事。
“咳,要不是劉伯溫給挖了八龍冢,砸了八個雕龍壇,說不定,我們這里早出了皇上了。天子腳下,我也就不用抱著鞭子放羊了!可惜了!可惜了!真是太可惜了!!!”
李洪:“我聽說,八個雕龍壇中,已經有一條石龍就要睜開眼睛了。”
放羊人:“說的是呢!咳,該不著這里出皇上呀,愣是給扒開砸了!”
李洪:“有三里直河在,保不住日后還會出!”
放羊人:“借你吉言!但愿如此!”
離開花園,過了清涼江西支流,李洪又來到甕口。
甕口就在清涼江邊上,是清涼江上的一個商貿口。由于江水還沒有解凍,買甕的改成了陸運。江岸上有大車停著,木板條圍欄里排列著很多大甕,有人在里面挑揀。
看來,甕口的人們依然在做著賣甕的生意,而且買賣十分興隆。
“這里的大甕賣的不錯!”
見村口有個老者在北墻根下曬太陽,李洪上去與其搭訕。
“不錯,不錯。”老者不無驕傲地說:“別看村不大,靠著賣甕,村里出了好幾個大財主。”
李洪:“哦,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吧?”
老者:“有,有,永樂年間有的。現在是嘉靖中葉,一百大幾十年了!”
“我聽說是為了鎮壓北邊的八個雕龍壇,才起的這個村名。”李洪趕緊往那個傳說上引。
“確實是這么回事。”一提起老傳說,老者臉上有了喜色,話也多起來:“你聽說過那個大傳說?”
李洪笑笑:“聽說了個大概。老哥是本地人,肯定知道的詳細,如果有興趣說,我到愿聞。”
“你要不嫌我啰嗦,我就給你說說。”見李洪點頭,老者臉上放出紅光:“這是我們這里的一個大傳說,好幾個村子都因為這個傳說而改名。我怕失傳了,就經常給年輕人念叨。
“咳,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拿著當回事,不愿意聽。我就說給來買甕的遠方人,我希望這個傳說通過我的嘴越傳越遠。”
李洪:“老哥,你做的對,這對傳承你們這里的民俗文化有好處。”
老者:“說的是呢。”
李洪:“那你就對我說說,我知道的全面了,也好在行途說給別人,把這個傳說發揚光大。”
“那敢情好。”老者臉上現出感激的面色,滔滔不絕地對李洪講述起來。
李洪曾聽龍一講過,但龍一畢竟是當事人,他怕龍一摻雜過多的個人感情,便認認真真地聽起老者的講述。
不過,老者講述的與龍一說的基本差不多。可見這個傳說確實存在,并且已經深入人心。
“就這樣,”老者最后說道:“被挖出墳墓砸碎了的八條石龍,通過‘甕口’扣住,‘紫龍’憋紫,到‘流常’流湯,徹徹底底地置于了死地。
“帝王的風水破了,本應該成為帝王的曹財主的后代,卻成了剃頭匠。人們說,本來是帝王之命,風水破了不能稱帝為王了,但象征還是要有的。
“所以,就用盛剃頭用具的方柜子代表皇宮,用搭手巾的桿子代表皇宮門首的旗桿。
“剃頭匠就是破了風水后的帝王的形象——帝王掌握生殺大權。人之首,頭發為上,剃頭也是‘帝王’實施權力的象征。”
“這個壓勝法夠絕的,老百姓們不恨他?”聽完老者的講述,李洪問道。
老者嘆了一口氣:“恨管什么用?人家是當朝皇上,就怕你成了氣候推翻人家,能不置你于死地嗎?
“這是皇權之爭,是上頭的事,我們小小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誰當皇上不是一樣一天吃三頓飯!”
李洪:“要是我們這里出了皇上,天子腳下,老百姓肯定比現在生活的幸福。”
老者:“不是沒成嗎?還沒孕育成,就被人家砸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我們這里沒這個福氣。
“燕王御劍選都址,往哪里射不好,偏偏就射在了這里,讓他給發現了三里直河,發現了八龍冢,挖出了八個雕龍壇。
“天意,這是天意啊,燕王的御劍往東、往西偏離幾十里,就沒這回事了。
“不過呢,被改了村名的四個村,除了八龍以外,其余三個村都得到了好去。”
李洪一驚,順桿子問道:“噢,那你說說,都得到了什么好處?”
老者臉上放出紅光:“就拿我們甕口來說,據說這里過去很窮,自從改了村名后,大甕生意就興盛起來了。一百多年了,一直不衰。
“紫龍也是如此。自從李嘉會在朝廷做官,穿上了紫龍袍,紫龍村就輩兒輩兒有在京城做官的。除了‘朝廷有人好做官’外,村名也起著很好的保護作用。
“變化最大的是流常了。沒改村名前,村子幾乎要滅絕了。改了村名后,隨著就興盛起來了。
“一百多年,竟然發展成了一個大鎮,鄉政府也建在了那里,鎮上有集市,有旅館、客棧,是方圓幾十里數得著的大鄉鎮了。
“所以說,劉伯溫這一使用壓勝法,甕口、紫龍、流常這三個村,都沾光不小。這三個村里的人們說起這個傳說來,還念叨改村名的好處呢!”
李洪見老者說起劉伯溫的好來,在心里說道:真是迂腐、短見,人家破了你這里五百年的大好風水,然后給你個甜棗核嗍嗍,就不知道哪頭炕熱了。鬧了半天,你說這個傳說,是為了宣揚你的大甕買賣呀!
見老者津津樂道的是村里的大甕生意,李洪不感興趣,離開老者,又沿清涼江岸向北走去。
沒走多遠,來到一個小村莊,一打聽,原來這里就是曹八龍——龍一在陽間的化身之地——曹根曹鐵頭的村莊。
在人們的指點下,李洪來到了龍一的后代——剃頭匠曹炳仁的家中。
曹炳仁三十多歲,已經娶妻生子,人也很健談。聽說李洪是來了解關于八龍壇被砸和劉伯溫實施壓勝法這個傳說的,話匣子便打了開來。
他告訴李洪,聽老人們講,八龍冢被挖,八個雕龍壇被砸以后,曹家的日子就一年不如一年。老祖宗唯一的兒子曹根曹鐵頭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家境已經很貧寒。
為了生計,白天下地勞動,夜晚在燈影里看書學習。結果,由于一心二用,學習和生計全耽擱了。
幾次鄉試,都名落孫山;農活也只學會了掄大鋤、揮鐮刀;做買賣光賠不賺。萬般無奈,學了個剃頭的手藝。
自從曹根曹鐵頭老祖宗挑起剃頭擔子,傳到他手里,已經是第六代了。
按著祖上定的規矩,每代都是長子繼承。長子如果中年病故或者出了什么意外,就傳給長孫。次子或者其他股里的人們,是沒有權利繼承的。
“收入怎樣?”李洪見他家里并不是很富裕,關切地問道。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