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繼續講道:“剛才還好好的大晴天,忽然一下就刮起風下起雨來,這是天意之二。
“大伙都知道,董子爺生前以學為業,終生四海為家,從不留戀家庭。這是他相中了這里是風水寶地,讓上天告訴我們,讓我們把董子爺的廟建在這里呀!”
那時人們迷信,老者的話得到了多數人的擁護。董故莊的人心里不樂意,可石頭運不走,也無法建廟,只得順從天意同意了。
于是,請來能工巧匠,塑了董仲舒的石像,建起廟宇,供奉起香火來。
董仲舒的石像一直保存至今,董仲舒石像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傳說講完了,董仲舒廟也到了。
一行人趕緊到廟里查看,發現石像還在,一切完好,廟也沒有被破壞的跡象。
“難道他們還沒來到?”李黑兒問。
亓曉婷:“不可能,他們走的比我們快,并且一清早就離開了王均村,要來早來到了。”
東生:“難道虛晃一槍,到別的地方去了?”
因為事情嚴重,亓曉婷一直與龍一保持著傳音,龍一對外面的情況也了如指掌。
龍一:“想想,附近還有沒有與董仲舒有關的村莊?他們既然提到了董仲舒,董仲舒又是天界的神仙,幫助過我們,他們勢必耿耿于懷,想方設法制造事端,挑撥我們之間的關系。”
亓曉婷鸚鵡學舌,把龍一的說辭告訴給了大家。
“徘徊村就與董仲舒有關。”李黑兒說:“我爺爺年輕的時候,曾在這個村里打過長工,聽說了這村的來歷。我們小時,爺爺常給我們當故事講述。”
“那你說說,大家都聽聽。”李洪說道。
受亓曉婷的影響,李洪對棘津州神仙界的人們也很感興趣,只要有人知道,就纏著講述。
李黑兒把自己知道的關于徘徊村名的來歷,講給了大家:
據說,董仲舒對孔子的《春秋》頗有研究,但屢不得第。
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比跡秦皇。他喜歡讀書,雅重文學。登基不久,下了一道詔書,誠招天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這時,董仲舒正在家里研讀《春秋》,撰寫《春秋繁露》。
這天,時已深夜三更時分,董仲舒讀得精疲力竭,不由伏案睡著了,幾聲呼嚕打過之后,便進入夢鄉。
忽然間,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來到他面前,對他說:“當今圣上正向全國廣招治國之才,安邦之士。我看你有文才,趕快進都應試,日后必展宏圖。
“去時可穿大營裘服,你借裘服彰顯儒雅魅力,裘服借你名揚天下。切記!切記!”說完便飄然而去。
董仲舒猛然醒來,甚感此夢蹊蹺。回憶夢中的老者,很有些像大營比干廟里的比干神像。心道:難道是文曲星來點化于我?!
董仲舒心中高興,沒等日出就去了大營。
一進大營街,遠遠瞅見一皮貨棧的大門口圍著一些人在看什么。他急走幾步,見有一皇榜貼于墻上。細觀后,正是夢中老者所提之事。
董仲舒喜出望外,忙進貨棧買了一件黃色虎皮大衣,一條全狐貍皮淺棕色圍脖,一頂貂皮帽和一雙羊毛氈靴。把自己從頭到腳,用裘皮武裝了起來,然后進漢都長安應試。
這次全國各地進都應試的名儒百余名。武帝悉數召入,親加策問,全是安邦治國的要點。
所有應試之儒,個個凝神細思,認真答卷。之后,武帝逐篇審閱,無一合意。當看到董仲舒的試卷時,武帝拍案叫絕,嘆為奇文。
原來,這是董仲舒縱論“天人感應”的文章,下筆千言,言猶未盡。武帝器重人才,便將董仲舒傳入宮內,親自復加考問。
董仲舒一身裘裝進的宮來,顯得英俊瀟灑,氣宇軒昂。
武帝看他這身裝束,既驚喜又羨慕,隨口問道:“愛卿,這身皮衣從哪里購得?”
董仲舒說:“身上所穿皮衣,全是棘津州大營鎮的皮匠所做。那里的熟皮制裘是商紂丞相比干發明,曾被秦王親封‘天下裘都’。”
武帝聞聽高興地說:“我朝有如此好的皮貨,以后不僅朝野內外君臣要穿,也可送予各國來使,以興我朝皮業,揚我朝聲威。”
贊罷皮衣,又問及“帝王治要”。董仲舒胸有成竹,對答如流,所講之理全援據《春秋》,歸本道學,“天人三策”,請漢武帝崇尚孔子,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理論甚合武帝心意。
當時,漢武帝年少氣盛,想干一番大事業,從而震古爍今。可巧董仲舒的這篇文章,正是武帝未遂之志、想首先做的大事。所以深相契合,大加贊賞。隨之,命董仲舒為江都相,使佐江都王非。
從此,董仲舒官運亨通,仕途青云。
西漢元朔三年,漢武帝巡視民情,身為王相的董仲舒也伴駕而行。當他們巡視到我們棘津州時,漢武帝見遍地都是紅棗,就叫侍臣們摘了一把,放在嘴里一嚼,脆生生,甜蜜蜜,清香滿口。不由脫口說道:“這棗,真強!”立時便下了一道圣旨:立棗強縣。
當時,董仲舒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已經形成,并被漢武帝所采納。董仲舒主張,要立縣治,必須按陰陽五行來選縣址。
神權、君權、父權、夫權,各代表縣城的一角,抹一角不能立縣城,抹三角必須挪縣址。所為抹,就是涂、擦、除去的意思。
如:褻瀆神靈、民眾反官、子殺父親、妻殺丈夫,這四案如出現一案,就叫抹去了縣城的一角;
如果出現三案,那這個縣城就不能再在這里了,必須選新址另建新城。
要立棗強縣,縣址選在哪里也是至關重要的。漢武帝十分推崇董仲舒的陰陽學說,就對他說:“董愛卿,這里是你的故鄉,你就按你的陰陽五行定縣址吧!”
董仲舒領了圣命,就到各村了解民情選縣址去了。
董仲舒來到一個村莊,看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兒正扶著一個五、六十歲的盲人走路。那小男孩兒一邊走,一邊用腳踢開盲人前面的磚頭瓦塊,不讓盲人腳下有一點兒擋坎兒。
董仲舒見了,覺得小孩兒很可愛,就上前問道:“他是你的爺爺嗎?”
小男孩兒搖搖頭。
“他是你的姥爺嗎?”
小男孩兒又搖搖頭。
那盲人聽見了,忙答道:“先生,我既不是他的爺爺,也不是他的姥爺,我是路過這村的。這孩子可憐我,自愿給我帶路的。”
董仲舒聽了,覺得這村民風淳厚,民情善良,便對這村產生了好感。他為了再做進一步考察,就在村里轉了起來。
有個老者見他在村里轉了好幾個來回,以為他迷了路,就問道:“先生是不是轉了向,找不著出村的路了?”
董仲舒見被人誤解,干脆來了個順水推舟,說:“正是。煩請老人家指條西去的方向。”
那老者說了,董仲舒按照老者的指點向村外走去。
董仲舒見這個村男耕女織,生活富裕;扶老攜幼,樂善好施,就有把縣城建在這里的意思。
因為沒有發現一樁符合陰陽學說的事情,心想,我再到別處轉轉,如果別的村都比不上這個村,就在這里建縣城。
主意拿定,就向西北方向走去。
又走了六、七里路,來到一個村邊的時候,看見一個小伙子一步一頭地從村里磕出來。董仲舒上前問道:“年輕人,你這是干什么呀?”
小伙子說:“我父親病了,我這是去請神靈來給我父親治病。”
“去請神靈干么非得一步一頭啊?”
“請神要虔誠,心誠神才靈呀!”
董仲舒一聽,這里既體現了神權,又體現了父權,真乃良民順子呀。心里一高興,馬上把這喜遇報告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馬上降旨,在那個小伙子所在的村莊建棗強縣城。
那個村莊就是現在的東故縣村。
后來,董仲舒在村里“轉向”徘徊的事,被那個給他指路的老者傳了出來。名大跡顯,村民們常以“董二圣”曾在此徘徊欲建縣城引以為榮,就把村名改叫成了徘徊村。
“據說,”李黑兒繼續說道:“董仲舒告老還鄉后,聽說了這個村名是因他而起,很受感動,親自到這村里來過,還把這村的優秀學子接到他開的學堂里去讀書,家庭貧困的,學雜費一律全免。這村里的人們念他的好處,村名一直沿用下來。”
“怎么現在還叫棘津州呢?”亓曉婷問道。
“人們覺得‘棗強’叫著拗口,不如棘津州好聽。尤其文人墨客們,喜歡懷舊,覺得這里原本就是東海西岸,荊棘叢生,水流遍地,叫棘津州更有歷史意義,便又改了過來。”
亓曉婷點點頭,又說道:“董仲舒這么重視這個村,一定被蛇王妃打聽到了,不知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呢?
“這樣吧,飛毛腿和東生留下,保護董仲舒石像和廟,我和李洪、李黑兒去徘徊村,咱們分頭行動。”
飛毛腿:“好的,他們過來了我就給你們傳紙鶴。要在那邊,你們也給我們說一聲兒。”
亓曉婷點點頭,與李洪、李黑兒去了徘徊村。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