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行業一向是制作大于播出!
一部劇,“經過劇本報批備案、拍攝許可、發行許可等多層審核,才能真正進入市場”。而之后面對的是市場上供大于求的激烈廝殺,大制作、大ip的雙重夾擊,真正能夠幸存下來的電視劇真的不多。
2015年,報批的劇有3萬多集,批下來的才1萬多集。沒有發行許可證,那就完全沒有播出的可能。
即使有了許可證,拍了出來,沒有播放平臺,也是白搭!
有人說,一部電視劇,其實也是一種命。電視劇從制作、發行再到播出,往往需要一系列繁雜的報批流程。每一流程的變化,都能決定一部劇的“生死”。
僧多粥少,庫存大,供大于求,馬太效應…
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超15000集,而僅有9000集有機會播出,這意味著,三分之一的電視劇拍出來后或無法見天日。
業內資深人士介紹,電視臺的播出容量有限,央媽主打新聞、體育和專題片,且很少拿高額費用來購買電視劇。
而擁有強大購買能力的省級衛視,則視電視劇為收視率主戰場。
近年來隨著綜藝發力、真人秀節目當道,更是擠壓了原有的電視劇播出空間。
以深藍衛視為例,深藍衛視單周電視劇播出時長從870分鐘縮短至730分鐘。
整個2016年年熒屏上衛視首播的電視劇數量,比2015年至少減少10%以上。
據估計,2016年的電視劇積壓比例或達到七成以上。
現實就是,電視劇遠遠供大于求。
即使有了網絡播放平臺,原本準備上星播出的電視劇很都改成網劇,也沒卵用!
真沒那么多錢買這么多電視劇…
庫存嚴重,總局從2015年起將“一劇四星”改為“一劇兩星”,意欲通過限制單部劇集的首播平臺而增加總播出量。
想得太多!
產能過剩的雪球滾了多年,說去就去談何容易。
電視臺為保險起見,競逐熱劇是首選,而集齊大明星、大導演、大公司等優勢資源的精品劇仍是千軍萬馬里的稀缺品。
政策、版權、質量遭退片原因多樣,上星許可變數多
即便已被電視臺收入囊中,也有可能因質量或其他機動原因慘遭退片,若想要上星黃金檔播出,那更是困難重重。
很多原本上星的電視劇之所以臨時撤檔,大部分與總局審查意見多,電視劇修改趕不上播出檔期有關。
《白鹿原》就因為“歷史觀問題”,開播一天后被緊急叫停。
另一部劇《風箏》,卻沒那么好命,整整擠壓了七年!
諜戰劇換了一茬又一茬,才允許播出…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在于很多片子在創作時期所把握的政策尺度,到了播出時,其尺度已經發生變化。
《心術》作為首部國產醫療劇,也算是為國產電視劇類性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
……
滬上衛視、深藍衛視,都屬于后起之秀。
五年前,國內各大衛視,除了央媽,占據第一梯隊的是西虹市電視臺、皖省衛視還有京城衛視!
現如今,后面兩家明顯跟不上節奏掉了隊!
如果說經濟跟電視臺節目的質量掛鉤的話,那西虹市電視臺依托的湘西,簡直可以去shi了!
還是要看電視臺本身的意識!
抵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