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很了解這方面的事情?”
朱桂好奇的向侯保問道。
“也說不上了解,只是看的書多了,知道一些。”
侯保也沒賣關子,直接說道:“從宋朝開始,便有許多人南下,特別是宋興海商,大量海商需要一個固定中轉站,也就為他們做起事來。一來二去,也就做上了蠻夷的官。
后來蒙古人滅宋,除了十萬軍民隨君跳海自沒。大批的海商被家古人追的滿天下逃亡,無可奈何之下才逃到了周邊的小國避難。
當然除了海商外,還有一些過不下去日子的苦命人,但是那些人和這些海商的后代不同,這些海商的后代啊,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強盜與商人混合體,比如蒙古人南下,溫州等地便是海商們滅的宋軍。誠然這幫海商信的是真主,也確實是中東來的,但是幾百年的繁衍生息,他們與中原人除了信仰外,已經沒多少的區別,哪怕驗dna,也是東亞人種更多。
也正因為此,宋軍才沒防備他們。
這次投獻,他們獲得了極大的利益,不過我大明崛起。他們也就只能再逃了。甚至沒可能再回去,就只能在這些小國生根發芽,做些生意,或者干脆給這些藩國的王做臣子。”
侯保略過了朱元璋對海商的狠。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沿海一帶居民以海洋為生計的事實,為徹底消除海禁的隱患,他強制實行移民政策,于洪武二十年逼迫浙江舟山島城區和鎮外兩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座山(島)的居民徙遷內陸。在執行這一政策過程中,其罔顧百姓財產、性命的野蠻性隨處可見,比如硬性規定遷移以三日為期,島上居民一時難以在規定時限內籌集到那么多船只,只好“編門戶、床簀為筏”,淹死者很多。明初在沿海負責軍事的是信國公湯和,他移民時則規定:“午前遷者為民,午后遷者為軍!”
尤堪慨嘆的是,“明祖定制,片板不許下海”,朱元璋的這些思想和措施都被立為“祖訓”,要后世子孫奉行不渝。在朱元璋身后,海禁在一段時間內有所松動,但始終未予廢除。
沒人知道一直對百姓好的朱元璋為什么單獨對他們不好。有人說是朱元璋缺軍費,可當年的海商們寧愿給陳友諒錢,也不給他。
后來老朱打敗了陳友諒,以為他們會給錢了。沒想到他們卻駕船跑海里去了。朱元璋那個氣啊!大力發展水軍,把人從水上硬抓過來……
當然,這說法有幾分編排老朱的意思,私下說說還行。當皇帝兒子的面說,侯保可沒這么二。
侯保繼續道:“這些人讀過書,識字,還會算術,也有別的一技之長,對那些藩國來說是難得的人才,就給他們招募過去做大臣,或者做老師,培養學生,過得比在國內還要好,而那些真正過不下去日子的失地農民,目不識丁,能活下去就不錯了,怎么可能做到大臣的位置?”
朱能滿臉不屑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