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他們不斷接觸大明的將官、軍士的時候,他們不免注意到了大明將官、軍士身上的盔甲。
其實朱桂本人并不喜歡盔甲這玩意兒,特別是在南疆這等濕熱的地方。身上呼著一套盔甲,完全可以悶咸魚了。
這也是朱桂為什么讓手下軍隊天天洗澡的原因,因為如果不洗,真的是一臭百里,特別是晚上睡覺,那丫味道,簡直沒法說。
但是不僅他們有盔甲,就是朱桂自己也有一套盔甲。
這是軍事標配。
而且朱桂的盔甲不僅華麗,更是他命人精心澆鑄的板甲。
這本身也是朱桂向朝廷展示技術,希望拿到朝廷軍火合同的一次嘗試。
板甲的防護力和同等重量下帶給士兵的靈活性為其他盔甲所遠遠不及,板甲還具備可冷熱再加工的便利性,是科技進步的新產物。先進的沖壓技術能對鋼板進行流水線化的塑性,大大提高了鋼鐵利用率,板甲的弧形表面可以卸開力道,隆起部分可通過形變吸收沖擊。板甲貼合身體,可將承重分布于全身,不會像披掛甲那樣甩來甩去,增加身體負擔。板甲的重量一般在15-30kg之間,相比于前時代的鱗甲和鏈甲并未增加太多的重量,反而獲得了全身防護的極大提升,殺傷板甲一般必須通過鈍器或破甲長戟的大力打擊,身著板甲的騎士們致死率不高,很多情況下在戰場上都以被俘告終。同時代的歐洲甚至催生了另外一個奇葩的產業:俘虜贖金。大量的騎士們在不敵對手的情況下會選擇投降,然后就等著家族派人來支付贖金。
畢竟板甲是由蒙古人西征才催發出的防箭攻利器。
蒙古西征發生的時間1238-1242年,正屬于條頓騎士團如日中天的時代,但此時歐洲的全身板甲尚未發展到高級階段,主要裝備仍為鏈甲和鱗甲,防護力方面尚未與其他文明拉開差距。而弓箭的巔峰反曲復合弓的典型就是“蒙古弓”,由于它的單位長度拉力非常強勁,可以做得很短卻不損失箭矢的殺傷力。在蒙古從草原崛起到一路南下和西征的過程當中,復合反曲弓為他們立下過卓著的功勞。
于是,蒙古輕騎兵又用打了就跑的方法,把騎士團的重騎兵們射了個半死不活,直到騎士們流干了血。位于今波蘭的西里西亞王亨利二世率領歐洲重騎兵迎戰蒙古軍,被此戰術擊敗后,亨利本人被俘獲并斬首,震驚了歐洲各國。然而,1242年大汗窩闊臺的死訊傳來,蒙古大軍全線撤回亞洲,東西方唯一的冷兵器交戰剛剛開啟序幕就永遠結束,給后人留下無窮的遐想和話題。
在板甲出現之前,無論是鎖甲、鱗甲還是札甲,由于其構成要件(小鐵圈、甲片等)過于零散導致加工和維修非常繁瑣,也難以加工強化。整體板甲即使在戰斗中受到打擊損壞,帶回來由鐵匠鍛造修補即可再次使用,因此一副好的板甲往往會成為家族的傳家寶,以至于歐洲許多貴族都有家傳的盔甲,其中大部分屬于板甲。而鱗甲或鏈甲在損壞或腐蝕后都需要重新拆裝,也不利于長期保存。
而同時期英國長弓兵也在蒙古撤軍的三百年后證實了板甲的優秀。無論是穿甲,還是拋射,都無法有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