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來為東出?”尉繚從軍吏手中接過茶盅。
“嗯。”胡亥點頭:“國尉上書東出之策,令朕夜不能寐,輾轉反側!”
尉繚擱下茶盅,肅然長嘆,道:“陛下,大秦帝國此際的實力,你我皆心知肚明。”
“守成尚且不足,更別說東出。臣當初之所以上書東出之策,是因為大秦帝國朝野上下需要。”
“民需要陛下東出,彰顯老秦風范,讓老秦人重新樹立大國氣象。軍需要陛下東出之策,重鑄大秦虎狼之師的鐵血雄心。”
說到這里,尉繚沉吟片刻,道:“如此之時,不是我等想要東出,而是大秦帝國朝野上下,萬眾一心想要東出。”
“呼……”
長長的吐了一口氣,胡亥一時間愣怔:“國尉,若是全面東出,就要冒以一敵眾的風險。”
“如果沒有二十萬大軍,就當穩妥采取守勢,待實力具備時再魚躍而出。”
……
尉繚出身兵家,師承鬼谷子一脈。其獨善兵法,自身更是親自制定了始皇帝統一六國的戰略。
其才,其智,其謀,皆屬當世第一!
從再一次踏足咸陽,尉繚便開始了對大秦帝國軍爭大略的深究謀劃。
對于天下大勢了然于胸,對于大秦帝國處境更是心知肚明。基于此,尉繚要謀求的,是一條扎實可行的用兵之路。
尉繚于鬼谷之中,熟讀《孫子兵法》,《司馬穰苴兵法》,《吳起兵法》等先賢用兵之得,從而有了一套用兵理論。
寫出《尉繚子》的尉繚,一身所學皆已大成。正是如此,他才會向胡亥上書東出之策。
尉繚的謀兵思路深受《司馬穰苴兵法》的影響,最大特點是據勢論兵,而不是以兵論兵。
從少年時代浸淫于各種名家兵法,心無旁騖,思考用兵之路從來與人不同。
這不是尉繚第一次擔當大任,也不是第一次從一個國家的角度尋求用兵出路。自然對兵事之外的整體形勢甚為關注。
在上書胡亥之前,尉繚做了一件大事。他翻閱了國尉府的典籍,他又在左相府,治栗內史府作了仔細的查詢。
對大秦帝國當下的的土地、賦稅、人口、國庫、生鐵、糧食、馬匹、兵器等,都有了極為清晰的認知。
當這一切都清晰的擺在尉繚面前,他立即有了清醒的判斷——三年之內,大秦帝國沒有主動東出的能力,更沒有全面東出爭雄的能力。
尉繚飲下一大口茶水,喟然長嘆一聲:“陛下,對于大秦帝國而言,在刀兵連綿的大爭之世。五萬新軍閑置三年,甚至于五年,是一種罪過。”
“況且大秦帝國裝備精良的五萬新軍三年無事,只會空耗大量財貨糧食,如此一來,得不償失!”
驟然之間,胡亥目光炯炯地盯住尉繚,道:“國尉心頭有何思謀,不妨說出來,以解朕心頭之惑!”
尉繚肅然,道:“陛下,當下大秦帝國必須要思謀出一條出路,唯有出奇制勝,打能打之仗,縮短積聚國力的時間。”
說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