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隊決戰(zhàn),也算是一個選擇。
如果梁夏艦隊退了回去,并且高掛免戰(zhàn)牌,還反到是個麻煩。
只是現在,紐蘭艦隊的處境也很糟糕。
第51特混艦隊在中轉島的西北,而且距離中轉島不到700千米。
這么安排,主要是在照顧F/A-18戰(zhàn)斗攻擊機。
這種艦載機不進行空中加油,最大作戰(zhàn)半徑還不到800千米。因為航母不會長期在一處海域活動,所以在安排任務的時候要留下一些冗余,通常會留下15分鐘余油,也就得把作戰(zhàn)半徑限制在700千米以內。
因為早已摧毀中轉島上的海軍航空站,登陸部隊也推進到了機場外面,所以這個距離算不上危險。
關鍵就是,第52特混艦隊在中轉島東北,距離中轉島大約700千米。
如此一來,第52特混艦隊其實在第51特混艦隊的東邊,而且跟第51特混艦隊的距離大約有1000千米。
這個距離,可以說相當微妙。
雖然F-14B戰(zhàn)斗機在執(zhí)行防空截擊任務時的作戰(zhàn)半徑超過1400千米,進行一次空中加油還能夠延長數百千米,因此第52特混艦隊的戰(zhàn)斗機能飛過來,為第51特混艦隊提供防空掩護,但是要達到最大作戰(zhàn)半徑,F-14B只能以亞音速飛行,而且得把超音速沖刺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
這意味著,在關鍵時刻,肯定無法依靠第52特混艦隊。
哪怕沒在關鍵時刻,第52特混艦隊也靠不住。
F-14B飛到1000千米之外的巡邏時間不到15分鐘,要想延長就需要空中加油。與其派A-6F為第52特混艦隊的戰(zhàn)斗機進行空中加油,不如讓自己的戰(zhàn)斗機升空巡邏,還能夠降低起降頻率。
再說,第52特混艦隊也要加強防空。
在這種情況下,第51特混艦隊與第52特混艦隊其實是各自為陣,根本就談不上相互掩護與支持。
顯然,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按照斯塔克的安排,第52特混艦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掩護第51特混艦隊,在必要的時候協(xié)助第51特混艦隊作戰(zhàn)。
落實到部署上,第52特混艦隊應該在第51特混艦隊的后面,也就是北面。
說得簡單一點,第52特混艦隊應該保持低調,呆在相對安全的海域,避免過早跟梁夏艦隊遭遇。
現在的情況是,第52特混艦隊處在最為顯眼的位置上。
在斯塔克調整作戰(zhàn)部署之后,第52特混艦隊就頂到了前面,擔負起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的重任。雖然第51特混艦隊已經前出到中轉島西邊,在第52特混艦隊前面,處在最危險的方向上,但是第51特混艦隊沒再出動艦載機轟炸中轉島,因此從9日夜間開始就已處于隱蔽狀態(tài)。
如果梁夏海軍發(fā)起反擊,肯定首先盯上第52特混艦隊。
其實,在對部署做出調整的時候,斯塔克也是這么想的,準確說是把第52特混艦隊當成了誘餌。
按照他的設想,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已經回到了中轉島的西邊,在等待反擊機會,那么在發(fā)現了第52特混艦隊,或者說斷定在中轉島的東北有一支特混艦隊之后,白華偉很可能會率領艦隊向東突擊。
這樣一來,將直接撞上第51特混艦隊的槍口。
關鍵就是,為了達到突然性,在到達可以攻擊第52特混艦隊的海域之前,白華偉會讓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保持隱蔽,比如保持無線電靜默,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或者空軍進行前進偵察。
等他察覺到危險的時候,距離第51特混艦隊已經非常近了。
或許,在遭到攻擊之后,他才會猛然醒悟。
就算小心謹慎,采取更加巧妙的戰(zhàn)術,比如由空軍的大型預警機提供協(xié)助,從而在不打破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動用艦載機執(zhí)行偵察任務,也就有很大的可能發(fā)現埋伏在前方的第51特混艦隊。那也沒什么好擔心的,最多不過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跟梁夏艦隊進行決戰(zhàn)。
因為斯塔克是早有準備,所以取勝的概率更大。
現在的情況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未必在中轉島的西邊,而且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很可能已經趕到。
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在中轉島西邊,情況也不容樂觀。
兩支特混艦隊匯合之后,必然會挺進北東望洋。既然是尋找紐蘭艦隊進行決戰(zhàn),梁夏海軍必然是傾巢而出,還會讓空軍全力以赴。那么在接下來的決戰(zhàn)當中,充當攻擊拳頭的并非兩支特混艦隊。
要論打擊能力,空軍的戰(zhàn)略轟炸機遠遠超過艦載攻擊機。
對此,斯塔克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道理也很簡單,他就是紐蘭海軍當中,為數不多的支持發(fā)展轟炸機的少壯派軍官當中的一個。
至于原因,也非常簡單。
一支由20架B-52組成的轟炸機大隊,能夠飛到5000千米之外,用480枚射程600千米的空射反艦導彈發(fā)起攻擊。要達到這個打擊規(guī)模,需要10艘“提康”級巡洋艦或者6個艦載航空兵聯隊的120架重型艦載攻擊機。很明顯,不管是軍方最關心的突擊力度,還是國會預算委員會關心的效費比,轟炸機都是最優(yōu)選擇,而且在現有技術之下,沒有哪種作戰(zhàn)平臺能夠超越轟炸機。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才在BGM-109B,反艦型“戰(zhàn)斧”導彈的基礎上,獨自投資研制了空射的AGM-109B。按照最初的計劃,這種導彈將用來裝備大型作戰(zhàn)飛機,比如P-3C反潛巡邏機。
可惜的是,在空軍的反對下,空射型“戰(zhàn)斧”沒有能夠獲得國會撥款。
在完成了全部測試之后,紐蘭海軍只能放棄研制空射巡航導彈的念頭,轉而跟空軍進行合作。
早在3年之前,海軍就加入空軍主導,覆蓋了陸?杖姷摹跋冗M巡航導彈”項目。
該項目對外代號為“沉默彩虹”,其目的是研制一種覆蓋陸?杖,能夠由陸軍的遠程火箭炮、海軍的重型艦載攻擊機與空軍的戰(zhàn)略轟炸機搭載使用,擁有多種任務能力的高速巡航導彈。
最先確定,做為基礎型號開發(fā)的是空軍的反輻射型。
雖然海軍反艦型的優(yōu)先級別要稍微低一些,但是在海軍的采購項目中,該型導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如果該項目能順利完成,這將是紐蘭海軍的首種超音速反艦導彈!
在此之前, AGM-84“魚叉”與BGM-109B“戰(zhàn)斧”,都是亞音速導彈,沒有超音速突防能力。
要說的話,這也是紐蘭海軍緊跟帝國海軍步伐,處處學習梁夏海軍的結果。
進入導彈時代之后,梁夏海軍憑借全球第一的強大實力,一直不是很在乎對海作戰(zhàn),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研制專門的反艦彈藥,畢竟在戰(zhàn)后,海洋上根本就不存在值得讓梁夏海軍大動干戈的對手。
結果就是,在大戰(zhàn)結束快20年,其他國家都已研制與裝備反艦導彈之后,梁夏海軍才回過神來。只是到這個時候,梁夏海軍依然不是很重視反艦導彈,或者說對反艦導彈的性能沒有太高要求。
放眼全球,沒有哪個對手能頂住梁夏海軍的三板斧。奪得制空權之后,有的是辦法把敵人的戰(zhàn)艦送到海底。
為此,在此后的20多年里,梁夏海軍的反艦導彈都以夠用為主,全都是輕便,對搭載平臺沒有特別要求的亞音速型號。哪怕有發(fā)展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技術,梁夏海軍也沒有朝這方面努力。
大概為了面子,或者是說得過去,梁夏海軍一直在宣傳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弊端。
最突出的,也就是目標信號太過明顯,更容易被探測到,也就更容易遭到攔截。其次還有末段突防的速度太快,需要配備更加先進的制導系統(tǒng),不然在遭到干擾之后,沒有時間重新搜索與鎖定目標。
相對而言,這些前都是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優(yōu)點。
因為單體更小,飛行高度也更低,部分先進型號能在突防階段把飛行高度降到5米,甚至是3米以下,所以亞音速反艦導彈更加隱蔽,突防概率也更高。速度慢一點,在遭到干擾之后,制導系統(tǒng)還能夠做出調整,比如消除敵人的港澳,或者是重新進行搜索,再次對目標戰(zhàn)艦發(fā)起攻擊。
受此影響,紐蘭海軍也一直以亞音速反艦導彈為主。
不同的是,紐蘭海軍更重視反艦導彈。
就拿AGM-84來說,雖然總體布局跟梁夏海軍的C8系列反艦導彈很相似,基本性能都相差不大,但是AGM-84在突防階段可以選擇高拋彈道,也就是首先爬升,然后從天頂方向發(fā)起攻擊。
在跟隨了20多年之后,紐蘭海軍才發(fā)現不是這么回事。
嚴格說來,其實是技術的鍋。
在20多年前,電子技術還不夠先進,甚至可以說非常落后,導彈的火控制導是一道非常高的坎。不要說紐蘭海軍,就算是梁夏海軍,也沒有找到應對之策,不得不在技術門檻前另尋他圖。
顯然,這才是梁夏海軍堅持使用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原因。
讓導彈飛得慢一點,很多原本非常嚴重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而且亞音速反艦導彈還擁有不可忽視的成本優(yōu)勢。
隨著科技發(fā)展,很多限制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技術難題早就攻克了。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才有三軍共同參與的“沉默彩虹”項目。
要說的話,海軍的反艦型與空軍的反輻射型根本就不是一種導彈,聯合研制是為了獲得國會撥款。
按海軍提出的技術指標,反艦型的發(fā)射重量必須得低于2000磅,也就是908千克,而且能夠由A-6F掛載;長度不超過4米,確保能裝進AX攻擊機的內部彈艙;射程至少要達到350海里,也就是與BGM-109B相當;飛行速度不低于2.5馬赫,沖刺速度至少要達到3.5馬赫;彈頭質量得達到1000磅,如果采用高性能炸藥,可以適當的降低,但是最少不得低于500磅。
如果這種導彈能夠研制成功,肯定是全球最強反艦導彈!
也正是因為海軍定下的性能指標太高,“沉默彩虹”項目中的反艦型,不但研制經費大幅度超標,進度也一再拖延。按照最新的計劃,能在公歷92年之前拿出樣彈,交付給海軍進行測試,就很不錯了。
此外,按照研制經費的超標幅度,要不是大戰(zhàn)爆發(fā),該項目空怕早下馬了。
關鍵還有,對紐蘭海軍來說,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缺乏合適的運載與投射平臺!
轟炸機都屬于空軍,海軍最大的飛機,為起飛重量還不到65噸的P-3C反潛巡邏機。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P-3C就保留了掛載反艦導彈,執(zhí)行對海攻擊任務的能力,但是受自身性能限制,也就只能使用AGM-84這種級別的小型反艦導彈,沒法掛載與使用重型反艦導彈。
也就是說,哪怕“沉默彩虹”項目的反艦導彈研制出來,并順利投產,紐蘭海軍都沒法有效使用。
讓艦載攻擊機掛載重型反艦導彈?
技術上行得通,不過基本上沒有實戰(zhàn)價值。
就拿A-6F來說,掛上4枚各重2000磅的反艦導彈,作戰(zhàn)半徑還不到800千米。如果只掛載2枚,另外2個掛點攜帶副油箱,把作戰(zhàn)半徑延長到1200千米,也會讓打擊力度降低一半。
此外,這種不知道何時才能研制出來的反艦導彈的發(fā)射重量,未必在2000磅以內。
以目前的情況,肯定會超重,而且超重幅度很可能會達到100%。
果真如此,那就只有戰(zhàn)略轟炸機能夠掛載。
當然,用戰(zhàn)略轟炸機充當搭載與投射平臺,前面的問題全都不是問題。
哪怕重達2噸,B-52與B-1B也能輕松掛上12枚,在飛行5000千米之后,對敵艦發(fā)起打擊。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紐蘭海軍的應急之策。
正式參戰(zhàn)之前,紐蘭海軍拿1000枚庫存的BGM-109C進行改進,換上為AGM-109B開發(fā)的制導設備,裝上了反艦彈頭,還跟空軍的2種主力轟炸機進行了匹配,確保能夠由轟炸機掛載與投射。
此外,在總統(tǒng)出面干預之后,空軍把一個聯隊的B-1B交給海軍指揮。
總共有40架,分2個大隊,分別駐扎在迭戈基地的航空站,以及西海岸北部的梁夏湖空軍基地。
同時出動,40架B-1B能夠一次性投射960枚空射反艦導彈!
別說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哪怕把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算上,也能一戰(zhàn)而滅之。
可問題是,梁夏海軍沒有這樣的撒手锏嗎?
不管梁夏海軍在過去多么的忽視反艦導彈,從空軍借用幾十架轟炸機,準備上千枚空射反艦導彈,也不是難事。
要說的話,甚至不需要海軍出面。
只要找到紐蘭艦隊,梁夏空軍會立即發(fā)起攻擊。
在斯塔克看來,梁夏空軍不計損失的派出大型飛機深入北東望洋,就是要趕在海軍之前殲滅紐蘭艦隊。
這樣一來,紐蘭艦隊現在的處境就非常兇險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