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帝國爭霸 正文 第212章 作戰平臺

作者/閃爍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圍繞霍瓦依群島進行的戰斗,足以證明相對于艦載航空兵的作戰能力,特別是由作戰半徑與載彈量決定的進攻能力,搭載平臺的機動行能處于次要地位,遠遠沒有以往認識的那么重要。

    沒有足夠的攻擊力,機動性再好都是白搭。

    至于跟機動性能掛鉤的生存能力,在高性能的反艦導彈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而且受機動能力影響的戰術靈活性,能通過其他手段,比如準確及時的情報,以及高效的指揮體系加以彌補。

    要說的話,搭載作戰半徑更遠的作戰飛機,就能讓作戰平臺靠后部署,等于提高了生存能力。

    正是如此,在霍瓦依群島攻防戰結束之后不久,帝國海軍就啟動了“多用途航空作戰平臺”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該項目并非“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的簡單延續。

    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增加了其他方面的作戰需求。

    比如,要求具備不低于防空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以及把“武庫艦”的作戰能力納入戰術指標。

    雖然這些要求,全都可以通過增加對應分段來獲得,不會對主要功能,也就是運作航空兵的能力產生影響,但是過于全面的要求,必然會讓系統變得更復雜,并且增加技術風險與建造成本。

    關鍵還有,自衛性質的作戰能力沒法完全取代護航戰艦,進攻性質的作戰能力也無法超越航空兵。

    換句話說,哪怕擁有強大的自衛能力,仍然需要安排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與大型攻擊潛艇為作戰平臺提供掩護。就算載有數百枚巡航導彈,同樣主要依靠搭載的作戰飛機執行打擊任務。

    既然如此,這些額外需求還有必要嗎?

    要說的話,也就只有在戰時,帝國海軍才會提出這種完全不在乎成本,以最求完美性能為目的的設計指標。

    可惜的是,就是太過全面的要求,使得該項目遲遲沒進入到建造階段。

    當然,帝國海軍內部的紛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按戰后披露的資料,在設計階段提出“多用途”性能的,其實是主張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保守派,而在項目推進的過程當中,以“技術風險”為由,提出把推遲啟動建造工作的也是保守派。

    不難看出,“多用途”其實就是“航母派”為該項目設下的圈套。

    不用拖到大戰結束,只要戰略局面出現了調轉,掌握戰略主動權之后,帝國海軍自然就會取消該項目。

    所幸的是,在帝國海軍當中,除了有支持航母的保守派,同樣有支持新型海上作戰平臺的改革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華偉。

    要說的話,也就是獲得白華偉的支持,“多用途航空作戰平臺”項目才獲得了重視,并且上升到了裝備建造的級別。關鍵是,在項目發展受到質疑之后,也是白華偉出面,進行了全面調整。

    簡單的說,就是分成“初期”與“完備”兩個階段,降低研制的技術風險。

    “初期型”其實是簡化版。

    為了降低技術風險,“初期型”只要求航空作戰能力達到軍方提出的指標,多用途能力根據實際情況,也就是相關技術的開發進度決定要不要采納,而且多用途能力由單獨的作戰模塊提供。

    也就是說,作戰平臺只提供最關鍵的核心功能。

    從這個角度看,“初期型”跟戰前的“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非常相似,并無本質的區別。

    正是如此,才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完成工程建造設計,并且趕在新歷151年,也就是大戰的第二年開工建造。

    當然,與“可拆分段機動作戰平臺”相比,“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在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提升。

    整個作戰平臺由5個核心段構成,核心段的長度均為250米,而且全都配有動力與推進系統。設計的最高航速為30節,續航力不低于12000潛力,各配備有數套用于攔截反艦導彈的末段防御系統。

    正是如此,主分段在分散狀態下能夠跟隨特混艦隊行動。

    不過,真正的變化在各個分段的內部。

    雖然5個主分段有一些區別,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但是設備通用率高達95%,包括艦體在內的系統通用率也達到90%。關鍵是,采用統一標準的接駁方式,能根據需要調整各分段的前后順序。

    這意味著,在組合狀態下有著非常突出的抗損性能。

    比如5個分段都能充當推進模塊,因此只要有一個分段的動力與推進系統還在工作,整個平臺就正常航行。

    更加重要的是,在戰斗當中,可以通過拆除受損分段的方式,讓平臺保持作戰能力。

    在理論上,任何一個分段都能夠單獨運行現役的艦載機,戰斗力相當于“薛遠征”級超級航母的50%。

    此外,只需要2個分段,就能夠把航空作戰能力提高到B級,為80噸級戰術運輸機提供起飛與降落所必須的場地,并且為空軍戰術航空兵的全部作戰飛機,提供執行作戰任務必須的后勤保障。

    即便是“戰-11B”這樣的重型戰斗機,執行空戰任務的起飛距離也不到500米。

    如果5個分段全部正常運作,就能夠提供1250米長的跑道,足以讓空軍的重型攻擊機滿載起飛,甚至能夠讓“運-15”這種最大載重量達到75噸的重型運輸機起降,從而獲得完備的持續作戰能力。

    其實,只要能夠解決分段的定位問題,還可以把更多分段拼湊到一起,從而獲得更長的跑道。理論上,10個分段就能提供運作“運-10A”與“轟-10A”所需的空間,成為貨真價實的浮動機場。

    關鍵還有,能通過增強橫向保障艙段來提高平臺的綜合作戰效能。

    其實,這也是“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的精華所在。

    在標準任務模式下,除了5個主艙段,還有3個橫向連接的保障艙段,分別是跟二號主艙段連接的“航空器保障艙段”,跟四號主艙段連接的“作戰維護保障艙段”與跟五號主艙段連接的“人員勤務保障艙段”。

    這3個艙段的長度都只有150米,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配備的動力與推進系統也只達到輔助艦船的水準。

    在作戰行動中,保障艙段跟隨以快速戰斗支援艦為主的輔助艦船編隊活動。只有在到達作戰海域,并且需要進入戰斗狀態的時候,才跟主艙段結合,并且為主艙段搭載的作戰力量提供支援。

    因為采用統一接口,所以保障艙段在理論上能跟任一主艙段對接。

    關鍵還有,可以非常方便的擴展其他保障模塊。

    比如,要想獲得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可以在三號主艙段上對接運載能力達到了3萬噸的“彈藥與燃油儲運艙段”。如果為登陸作戰行動提供支持,可以在一號主艙段上對接“地面平臺轉運艙段”。

    要是放棄航行能力,甚至能夠通過串聯接駁更多的保障艙段。

    當然,首要任務是讓“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由圖紙轉變成實物,因此海軍沒有提出太多的要求。

    即便如此,“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的建造工作依然是步履維艱。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建造成本太過高昂。

    一套由5個主艙段與3個保障艙段組成的作戰平臺,在計劃階段的建造成本就達到“薛遠征”級6倍。

    可相對的,作戰能力未必能夠達到“薛遠征”級的6倍。

    6艘“薛遠征”級,能搭載大約600架艦載機,并且一次出動250架艦載機對1500千米范圍之內的目標發起攻擊。“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最多只能搭載400架艦載機,在一次攻擊中出動120架。看上去,后者的作戰能力還不到前者的一半。哪怕把作戰半徑算上,以單位距離彈藥投擲量為對比標準,后者的作戰能力也只有前者的75%。很明顯,“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的效費比非常糟糕。

    其實,這也是保守派主張建造航母的主要依據。

    不過,也就是保守派主張的作戰效率,讓“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獲得帝國高層的全力支持。

    道理非常簡單,“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在獲得適當加強后,能夠為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的所有作戰飛機提供支持,從而大幅度的增強海軍的戰略打擊能力,并且成為實現多軍兵種聯合作戰的基礎。

    相對而言,在戰略打擊能力方面,超級航母的作戰效率為零。

    跟建造成本比,技術產生的影響其實更加嚴重。

    第一個必須得解決,根本繞不過去的技術難題就是“全電推進系統”,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綜合電力管理系統”。

    電力推進,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

    早在第一次全球大戰前,帝國海軍與紐蘭海軍就嘗試過使用電動機來推進戰艦,也取得了一定的實用經驗。

    真正難的,其實就是基于“綜合電力管理系統”的“全電推進系統”。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讓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等傳統的動力系統只帶動發電機,而且產生的電能進行統一管理,并且根據實際的需要,分配給推進電機,火控雷達等耗電設備,以此獲得最為理想的能效。

    因為不再通過傳動軸驅動螺旋槳,所以在布置動力系統的時候能主要考慮防護,比如把燃氣輪機分散安裝在前后兩端的艙室里面,確保在遭到攻擊的情況下,不會一次損失所有的動力設備。

    此外,還能夠靈活的利用所有艙段的動力系統,在不增加設備的情況之下,讓動力與電能的分配達到最優。

    毫無疑問,“綜合電力管理系統”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是燃氣輪機誕生之后,最為重要的動力革命。

    只是,技術難度也非常巨大。

    其實,即便是最基本的全電推進系統,在當時也有很大的挑戰性。

    最有挑戰性的,也就是基于大功率電機的無軸推進系統。

    在某種意義上,無軸推進系統是“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的基礎技術。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采用傳統的推進系統,就必須設置一個單獨的推進艙,也就無法讓主艙段均具備自主航行能力,更別說跟大型戰艦旗鼓相當的機動性能。關鍵是,主艙段通用是實現戰術功能的必備條件。

    解決辦法,也就是采用推進吊艙。

    其實,也就是這些技術問題,讓“初期型航空作戰平臺”的建造周期一再延長。最初計劃用18個月建成8個艙段,然后用6個月進行驗收與測試,確保在24個月之內就能形成戰斗力。可實際卻是,只是5  個主艙段的建造工作就用了42個月,此后用20個月建造3個保障艙段。等到完成全部的測試,已經是第66個月了。結果是,在大戰結束之后才交付給帝國海軍。

    至于達到作戰狀態,還要再等上幾年。

    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帝國海軍的這次大膽嘗試沒能取得實質性的收獲。

    關鍵就是,“航空作戰平臺”的軍事價值沒有得到戰火檢驗。

    因為耗費巨大,占用了大量資源,導致其他戰艦的建造工作受到影響,所以“航空作戰平臺”還飽受指責,就連白華偉等支持該項目的海軍將領都受到非議,感情應該由他們承擔責任。

    當然,保守派也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努力。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白華偉父親的名字為第三種超級航母命名,仿佛用上了這個名字就能讓白華偉回心轉意。

    以當時的情況,“白止戰”級在設計與建造中做了減法,就是在向白華偉施壓。

    總而言之,“航空作戰平臺”在大戰期間不是很受歡迎。

    只是,沒有人能夠否認,也就是白華偉等人的堅持,才讓帝國海軍在戰后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航空作戰平臺”對海軍的影響,絕不在航母之下。

    在某種意義上,“航空作戰平臺”其實是航母的完整體。

    跟航母比,“航空作戰平臺”不但強化了進攻能力,還增強了其他方面的作戰能力,成為集進攻、防御、保障支援、兵力整備、物資轉運調配、指揮通信于一身的全能型海上作戰平臺。

    一座完善的“航空作戰平臺”其實就是一座功能完備的綜合軍事基地。

    在影響上,“航空作戰平臺”不但讓海軍迎來了第二春,還徹底的改變了戰爭面貌,讓新軍事學說提倡的基本戰略擁有了具體事實的物質基礎。也就是從此開始,通過軍事斗爭描繪出來的國際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全球大戰為主要手段的傳統軍事思想,就此成為了歷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略阳县| 绥滨县| 崇阳县| 亚东县| 象山县| 礼泉县| 阿拉善盟| 达州市| 泰来县| 青神县| 安西县| 怀来县| 双城市| 泊头市| 文安县| 新民市| 沈丘县| 宁远县| 中江县| 白水县| 宣汉县| 荥经县| 册亨县| 南木林县| 弥渡县| 吉隆县| 叙永县| 乐陵市| 彝良县| 扶风县| 屏山县| 敦化市| 运城市| 商南县| 安陆市| 泊头市| 重庆市| 萨嘎县| 清流县|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