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第二天收到了陳大猷發過來的郵件,知曉了和AOL合作的細節,對他趁火打劫的能力頗為佩服,因為這家伙讓AOL預裝iView,不僅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反而弄來了一個廣告合同,以千次點擊30美元的優惠價,在iCard主頁上為AOL設置了一個產品專欄。
這家伙對我灌輸的“互聯網思維”理解的很透徹嘛……
增加了客戶數量,擴大了影響力,還賺了一筆廣告費,可謂一舉三得……
在2016年的時候,軟件公司想要運營商或者硬件廠商預裝他們的產品,得付一大筆錢當推廣費,但是在1995年的時候,情況是相反的,如果運營商和硬件廠商想預裝某種軟件,得反過來向軟件公司付錢,所以AOL明知道用戶不喜歡他們的Booklink瀏覽器,也不愿意改成網景的Netscape-Navigator,因為那樣做的話,每年要支付上百萬美元的費用。
所以杜秋對周元說只要網景還在收費,就不足為慮,因為傳統商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根本行不通,等用戶都被免費的iView搶走之后,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驍龍軟件公司在4月底融資之后,把資金分成了兩部分,陳志揚搞到的780萬留在了國內,杜秋的500萬則通過紐約的投資銀行,折算成美元轉到了美國的分公司賬戶上,有了錢之后,陳大猷把魏知琴家的車庫二樓也租了下來,當作辦公室和起居室。
這么做雖然省錢,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聽說微軟有意收購公司,陳大猷一咬牙,找了個比較便宜的寫字樓,租了一間大約90平米左右的辦公室,再臨時雇了個金發碧眼的漂亮妹子當接待員,把場面撐了起來。
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微軟只派了兩個級別很低的員工過來洽談,既沒有參觀公司,也沒有考察技術,更沒有提收購,只說想購買iView的閉源授權,而且開價極低,只有20萬美元。
雖然很清楚杜秋不可能同意微軟收購驍龍,但如此低的開價讓陳大猷產生了一種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憋屈感,為自己大出血租辦公室的行為感到不值,于是也就不客套了,直截了當的問道:“你們從Spyglass購買他們的瀏覽器技術授權花了200萬,到我們這里來只給20萬?Spyglass的技術很落后,完全不能和我們比。”
“我們從Spyglass購買的是技術授權,你們的iView瀏覽器是開源軟件,技術方面的東西,我們已經研究過了。”其中一個員工帶著明顯的優越感,說道:“微軟很重視版權,對開源沒有興趣,所以只是想購買一份閉源的授權書,20萬美元是很合理的價格。”
媽的,當我什么都不懂是不是?
一旦被你們拿到了閉源許可,搞出來個孿生兄弟,iView還怎么活……
陳大猷耐著性子把這兩個不知所謂的家伙打發走了之后,立刻讓周元重操舊業,以水軍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大肆傳播AOL和驍龍達成戰略合作,即將為客戶預裝iView瀏覽器的消息。
如果說杜秋的UN2758是個公園里釣金魚的小魚餌,那么AOL預裝iView瀏覽器則是個海洋里釣鯊魚的超級魚餌,一下子釣出來了好多條大魚,陳大猷很快接到了上百個電話,有媒體記者,有風投經理,有合作商家,甚至還有網景公司的CEO吉姆-巴克斯代爾的電話。
巴克斯代爾再次提出了收購驍龍的意向,這次開價比上次高了2倍,400萬美元的現金,外加600萬美元的網景股票,甚至邀請讓杜秋取代馬克-安德森,擔任網景的CTO。
3月份的500萬美元曾經讓陳大猷激動不已,但現在開了眼界,心氣變了,1000萬已經滿足不了胃口了,很干凈利落的拒絕了這份提案,然后坐等微軟再次上門。
當陳大猷在美國忙活的時候,杜秋也在面對媒體的騷擾。
杜秋穿越前看過很多臺灣媒體搞出來的鬧劇,因此對自己被誣蔑是“特工”和“殺手”之類的報道不以為然,但是在1995年的時候,內地有很多人——包括某些官方人士——還不清楚海峽對岸那些家伙的智商和節操有多低,對無厘頭的報道頗為重視,于是以采訪的名義,把那天打電話到清邁的新華社記者派到了云城。
“杜先生,我叫劉運來,上次我們電話交流過。”
“劉先生請坐,周元向我介紹過,說你是帶他入行師傅。”
“不敢當,只不過癡長了幾歲,比小周早兩年干這個工作罷了。”
劉運來是個30多歲的中年男子,個頭比杜秋還高,方臉濃眉,看起來更像個拿槍桿子的,而不是玩筆桿子的,寒暄過后,就掏出紙筆,詢問起了清邁發生的事情。
“我4月18日從紐約回國的時候,在飛機上看到了一本旅游雜志……”
“杜總在住宿的細節方面要求比較高,所以我在去泰國之前,特意通過旅行社打聽過美萍酒店的房間布局……”
杜秋在陳大猷以前住的宿舍里招待了劉運來,姜丹楓陪同,兩人一個主講,一個補充,把那幾天在清邁發生的事情講述了一遍,劉運來幾乎沒問什么,只是單純的記錄,結束之后問道:“杜先生,周元說你有篇文章想要發表?”
“不是一篇,是一個系列。”杜秋拿出一份裝訂好的文稿,說道:“我覺得互聯網是繼蒸汽機和發電機之后,人類歷史上又一個革命性的偉大發明,將會對政治、經濟以及科技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但國內目前對它還不夠重視,所以寫了一些科普的文章,想要找個地方發表出來。”
劉運來接過文稿的時候數了數,發現有二十多頁,好幾萬字,有些驚訝道:“這么多?”
“我4月份從美國回來之后,本來打算寫一本書的,但是沒有時間,就以隨筆的形式寫了一些小文章,劉記者幫我看看哪些合適發表。”
1995年有兩本非常著名的暢銷書,都和互聯網有關,一本是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一本是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在國內外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杜秋打算借他們倆炒起來的風潮,也弄一本類似的暢銷書。
智能手機里存儲了幾本關于互聯網經濟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書,杜秋把里面一些思想性和趣味性比較好的章節摘錄出來,和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脈絡相結合,敷衍成了十幾篇文章,打算拿去發表了,蠱惑電信部門里那些有野心的官僚大干快上,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做炮灰。
劉運來翻開第一篇,發現是和網絡新媒體有關的內容,頓時精神一振,因為他最近正在研究這方面的東西。
在90年代的時候,不僅《云城晚報》這樣的地方小報要向市場轉型,新華社這樣的國家權威媒體同樣要向市場轉型,搞了兩百多家子公司,從房地產到尋呼機,幾乎什么生意都做,但大部分都在虧損,急需找到可靠而又豐厚的賺錢法子。
新華社香港分社有個公關公司,經理叫做馬運生,1994年的時候聯合兩個計算機專家搞一個國中網計劃,打算利用新華社的政治資源,搭建一個網絡,把國內和國際互聯網隔絕開來,用戶必須付費了之后,才能瀏覽經過篩選和過濾的互聯網信息。
這個計劃非常愚蠢,但在官僚眼里卻是壟斷型的香餑餑,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新華社特意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國國際網絡傳訊有限公司,簡稱CIC,然后從香港的一些商界大佬那里弄到了25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然而1995年1月京城和浦江先后開通了國際互聯網接入服務,一下子把這個計劃給打亂了,于是CIC準備把國中網改成專門為國內商業用戶提供經濟和金融信息的網絡,但是這樣一來的話,又和道瓊斯、路透社以及彭博等國際巨頭發生了沖突,這三家公司在政治和經濟領域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力,三天兩頭的施壓和譴責,弄的新華社疲于應付,狼狽不堪。
劉運來曾經在香港呆過,很清楚CIC的困境,因此對杜秋的文章非常重視,看完之后當天晚上就坐飛機回了京城。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